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毛嘉陵及相关
编号:10130400
就人才培养谈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 兼与毛嘉陵先生商榷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04期
     拜读毛嘉陵先生的大作《事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1月23日第五版,下简称毛文)一文,获益匪浅。但对其中某些观点尚不能与毛先生形成共识。现将个人一家之言就教于毛先生及全国同仁,希望通过讨论,使中医药事业发展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

    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因此,本文就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与毛先生讨论。毛文认为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缺乏优秀人才,原因是“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毛文认为是因为错选了人才“种苗”。至于错选了什么“种苗”?出于“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知识这两种知识体系存在‘不兼容性’”,所以理科学生学习中医知识体系很困难,如选文科学生,则中医学可以得到大发展,即古代人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因为其知识体系是一致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是同一个意思。我认为,其实选文科学生,并不能发展中医,尤其是今天,选理科学生是对的,关键是教育不得法。毛文认为“在中医院校中,对中医的课程设置却只能保持得相对多一些,似乎已找不到一所纯粹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哪一所不是‘中西混杂’?”结果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我认为,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是客观事实,但并非通过纯粹的中医教育就能解决,而是恰恰相反。要说明这一问题,应该从中医学是如何产生的说起。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产生于宏观科学,宏观科学又带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我在20世纪80年代拙作《中医现代化研究》一书中就指出:“中医学产生于2000多年以前,那时的自然科学分科不细,属于一种综合性科学,一种宏观科学。当时天文学(历法、天文仪器、宇宙理论学)、气象学、物理学、古代数学、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古代的医学实践与古代的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及当时的各种宏观科学的渗透、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又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中医学。”(张士舜,中医现代化研究;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卓著贡献的医学家,其知识结构基本上都能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总体知识结构相适应。

    18世纪以后,科学由最初的宏观状态向微观发展,逐渐产生了以分析为主的自然科学。反映在医学上就是比较注重分析局部器官与功能的病变,较少注意机体的整体性和各部之间的密切相互关联。目前西医的研究,已经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了分子层次、基因层次,并从实践上“克隆”出了若干种动物,让世人大开眼界。总之,西医学依靠分析科学的出现而产生,并依靠其发展而得到了提高。以分析为主的微观科学在发展了数百年后出现了现代的宏观科学,并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飞速的发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混沌理论等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理论出现后,不少学者将其与中医学进行渗透、研究,但成就不大,究其原因,不是大方向不对,而是这些理论还不足以将中医学理论破译、诠释,还不足以使中医学理论升华到新的理论水平,出现新的理论平台,出现新的突破。比如,1965年模糊数学问世,传入中国后立即与中医学进行了广泛的交叉,中医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可以用模糊数学进行诠释,尤其是模糊数学上的一句名言,深深触动了中医学者们的心灵,即“模糊数学是在研究对象是边界不清晰的模糊纷纭的状态下,找到一条清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与《内经》对待疾病的战略原则可以说是一致的,即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法也”。比如,中医学的症状描述,如乏力、纳呆、头晕、目眩、耳鸣、腰酸等均是模糊概念;中医学的君臣佐使、取类比象等均是模糊推理;中医学的诊断,是一种模糊诊断;中医学的治疗,是一种模糊综合评判。虽然,模糊数学说明、解释了中医药的很多概念,使某些理论上升到了现代科学的高度,有了一个现代科学的解释。但是,十几年来只看到模糊数学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好的应用,出现了模糊冰箱、模糊洗衣机、模糊电脑,在提升中医学方面却未有长足的进展。其原因正如前所述,主要是宏观科学还未发展到能完全诠释中医学,进而提升中医学的高度。从人才角度看,懂模糊数学的有几人精通中医学?懂中医学的又有几人精通模糊数学?中医界缺乏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才是影响中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 百拇医药
    江泽民同志1995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古老的中医学来说也是如此,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的创新。要想创新,就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要抓富有创新内涵的教育,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教授,主要应将现代宏观科学知识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理论、灰色系统、混沌理论等及其最新进展向中医学院学生渗透,其中尤应以现代高等数学、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为最应“渗透”的内容。另外,中医学院的学时可适当延长,这将有利于中医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对西医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趋向于合理,从而改变毛文中所说的“由于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存在‘不兼容性’,很难改变学生初步形成的认知观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少学生对中医药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的状况。

    很多科学理论的发现、发展出自交叉学科。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决不能退避三舍,自我封闭,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占领现代科技高地,尽快与当今各种飞速发展的宏观科学交叉、渗透,随着现代宏观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医学院也应重视培养交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横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而推动中医学的飞速发展。比如,目前就应通过培养精通中医学又精通混沌理论的学术带头人,进而建立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新的分支:混沌中医学、模糊中医学、系统中医学、信息中医学、控制中医学等。
, http://www.100md.com
    如果就此不能达成共识,还可以通过办三种模式的中医学院,来解决中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这种基本上“中西对开”的模式。

    2.按毛文所述,建若干所“纯粹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同时设立学院的附中,将中医教育从中学抓起。

    3.建若干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加上中医学的中医学院,学时可以稍长,该校学生应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尤其是现代宏观科学的素质,包括良好的数理化知识结构、良好的现代医学知识结构,并精通中医学(医古文、古医籍),能用纯粹的中医思辩方式进行诊病,也同时能用现代医学的思辩方式诊病。这就真正体现了中医的传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真正体现了中医学的“与时俱进”。

    按此发展,若干年后结果的优劣必将呈现出来,哪种方式最能出人才,哪种方式最能发展中医学,也就昭然若揭了。,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探讨与思考 > 中医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