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祖国医学对肺气肿的认识及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下简称肺气肿)在祖国医学中并无此名称,根据其临床症状,则属 于中医“咳喘”、“肺胀”、“气短”等范畴。如《内经》有“肺病者咳喘逆气”。《灵枢.胀论》指出“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以上论述都与 肺气肿的临床表现相似。
肺气肿常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随病情的反复发作而逐渐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慢 性咳嗽及气短,运动后或并发外感时症状更加明显。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因冬季受凉 而导致肺部感染呈急性发作,老年人多发,如不防治,迁延日久,可逐年加重而导致肺心病 。
1 病因病机
1.1 外因 感受六淫之邪(多指外界各种不良刺激,包括物理、化学、 过敏反应、细菌、毒素等)。
1.2 内因 机体内部原已存在的某些虚弱或异常状态,与正气虚弱、脏 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 百拇医药
1.3 病机 病机的形成主要是长期咳、痰、喘等疾患引起肺经顽痰、宿 饮,久而失治,转成痼疾。因“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为气化出入 升降之枢,助主治节,贯通百脉。所以肺成痼疾,久成肺胀,久病必虚。肺为气之主,肾为 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体之出纳。如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发为喘急。如 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则水气上凌心肺,形成喘咳、心悸,不能平卧的虚中挟实证。
2 中医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肺气肿的喘咳,如因外邪侵袭而呈急性发作,应急则治标,先驱外邪,后补脾肾; 或急则治上(治肺),缓则治下(治脾肾);或清上补下两者兼顾。
《内经》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不喘。”可见,肾伤而引起喘症,治 喘着重在肾。所以《金匮》有:“故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 ,不专在脾而反归于肾”之说。《金匮要略》指出,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脏,其人喘,目如脱 状,脉浮大者”。此外“咳而脉浮者,厚补麻黄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 之”等。上述论述都是治疗内外合邪的。《景岳全书》则谓:“实喘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短而不续”。主以金水六君煎(二陈+当归、熟地)专消上焦 之痰,滋下焦肝肾之阴。金子久医案有顺上焦之呼气,纳下焦之吸气之法。认为顺上焦药物 有“桂枝、川贝、杏仁、半夏、苏子、旋覆花等;纳下焦之药物有牛膝、磁石、牡蛎、紫石 英、胡桃、五味子等”。陈修园对痰喘之病提出:“喘症危笃,脾肾为主”。主张用六君子 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喘之神剂。若喘而咳,痰涎上盛者不妨采用。若喘而肿,脾肾 阳虚,则用真武汤合肾气丸较为得力。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治疗原则不外虚实两个方面,实者宜清、宜宣、宜泻;虚者宜温、宜补、宜养。 亦即急则治标(治肺),缓则治本(治肺、肾)。上病治下,肺病治肾,以及冬病夏治的治疗原 则也为临床所常用。
3 临床体会
肺气肿大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患引起,因长久咳嗽,呼吸困难, 使肺内压力增高,肺泡壁内血流受阻及营养障碍,弹性纤维受损,从而肺泡不能回缩,使体 积增大,形成阻塞性肺气肿。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气短,运动后或外感时症状明显,气怯 声音低微,呼吸短促以深吸为快,临床多属于虚喘症。若外感后症状发作明显,内外合邪, 则是《金匮》所述“肺胀”之症。有人认为肺气肿即“肺胀”,从《金匮》原文来看,只有 内外合邪“咳而上气,此为肺胀”,而缓解期表现的虚喘症候称为肺胀似欠妥当。
作者在治疗肺气肿患者时,一般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在发作期虚实挟杂,本虚标实,症见气 阻壅塞、血脉受阻之象,既有咳喘哮鸣,唇舌指甲紫黯等气滞血瘀症,又可见气短神疲、脉 象不足之症。药用自制气喘胶囊(地龙、炮山甲、紫河车等研粉装胶丸),其中地龙息风平喘 ,解痉通络,炮山甲活血化瘀。药物研究证实地龙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痉挛,降血压 ,抗组胺作用。炮山甲有升高白细胞,增强免疫力作用。紫河车可补肺益肾,为大补气血精 液之品。三药合用,标本兼治。对于缓解期的虚喘症,表现为肺肾两虚,气短神痰,呼多吸 少,动则喘甚为主者,可单用紫河车研粉冲服,补肺益肾,长服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抵抗 力,有改善肺功能之效。
笔者认为,肺气肿以本虚为主,用中药调补肺肾为主,配合临床辨证施治,对于改善肺气肿 症状,增强抵抗力,防止肺气肿向肺心病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7c医学网, http://www.100md.com
肺气肿常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随病情的反复发作而逐渐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慢 性咳嗽及气短,运动后或并发外感时症状更加明显。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因冬季受凉 而导致肺部感染呈急性发作,老年人多发,如不防治,迁延日久,可逐年加重而导致肺心病 。
1 病因病机
1.1 外因 感受六淫之邪(多指外界各种不良刺激,包括物理、化学、 过敏反应、细菌、毒素等)。
1.2 内因 机体内部原已存在的某些虚弱或异常状态,与正气虚弱、脏 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 百拇医药
1.3 病机 病机的形成主要是长期咳、痰、喘等疾患引起肺经顽痰、宿 饮,久而失治,转成痼疾。因“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为气化出入 升降之枢,助主治节,贯通百脉。所以肺成痼疾,久成肺胀,久病必虚。肺为气之主,肾为 气之根,肺肾同司气体之出纳。如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发为喘急。如 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则水气上凌心肺,形成喘咳、心悸,不能平卧的虚中挟实证。
2 中医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肺气肿的喘咳,如因外邪侵袭而呈急性发作,应急则治标,先驱外邪,后补脾肾; 或急则治上(治肺),缓则治下(治脾肾);或清上补下两者兼顾。
《内经》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不喘。”可见,肾伤而引起喘症,治 喘着重在肾。所以《金匮》有:“故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 ,不专在脾而反归于肾”之说。《金匮要略》指出,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脏,其人喘,目如脱 状,脉浮大者”。此外“咳而脉浮者,厚补麻黄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 之”等。上述论述都是治疗内外合邪的。《景岳全书》则谓:“实喘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短而不续”。主以金水六君煎(二陈+当归、熟地)专消上焦 之痰,滋下焦肝肾之阴。金子久医案有顺上焦之呼气,纳下焦之吸气之法。认为顺上焦药物 有“桂枝、川贝、杏仁、半夏、苏子、旋覆花等;纳下焦之药物有牛膝、磁石、牡蛎、紫石 英、胡桃、五味子等”。陈修园对痰喘之病提出:“喘症危笃,脾肾为主”。主张用六君子 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喘之神剂。若喘而咳,痰涎上盛者不妨采用。若喘而肿,脾肾 阳虚,则用真武汤合肾气丸较为得力。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治疗原则不外虚实两个方面,实者宜清、宜宣、宜泻;虚者宜温、宜补、宜养。 亦即急则治标(治肺),缓则治本(治肺、肾)。上病治下,肺病治肾,以及冬病夏治的治疗原 则也为临床所常用。
3 临床体会
肺气肿大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患引起,因长久咳嗽,呼吸困难, 使肺内压力增高,肺泡壁内血流受阻及营养障碍,弹性纤维受损,从而肺泡不能回缩,使体 积增大,形成阻塞性肺气肿。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气短,运动后或外感时症状明显,气怯 声音低微,呼吸短促以深吸为快,临床多属于虚喘症。若外感后症状发作明显,内外合邪, 则是《金匮》所述“肺胀”之症。有人认为肺气肿即“肺胀”,从《金匮》原文来看,只有 内外合邪“咳而上气,此为肺胀”,而缓解期表现的虚喘症候称为肺胀似欠妥当。
作者在治疗肺气肿患者时,一般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在发作期虚实挟杂,本虚标实,症见气 阻壅塞、血脉受阻之象,既有咳喘哮鸣,唇舌指甲紫黯等气滞血瘀症,又可见气短神疲、脉 象不足之症。药用自制气喘胶囊(地龙、炮山甲、紫河车等研粉装胶丸),其中地龙息风平喘 ,解痉通络,炮山甲活血化瘀。药物研究证实地龙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痉挛,降血压 ,抗组胺作用。炮山甲有升高白细胞,增强免疫力作用。紫河车可补肺益肾,为大补气血精 液之品。三药合用,标本兼治。对于缓解期的虚喘症,表现为肺肾两虚,气短神痰,呼多吸 少,动则喘甚为主者,可单用紫河车研粉冲服,补肺益肾,长服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抵抗 力,有改善肺功能之效。
笔者认为,肺气肿以本虚为主,用中药调补肺肾为主,配合临床辨证施治,对于改善肺气肿 症状,增强抵抗力,防止肺气肿向肺心病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7c医学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