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131981
消化系统疾病专辑(2003.02.28)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07期
     补肾健脾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

    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的战晶玉等观察了补肾健脾汤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补肾健脾汤,其药物组成如下:肉苁蓉30g,胡桃肉30g,当归20g,黄芪30g,白术20g,茯苓20g,党参20g,柴胡20g,枳实20g,白芍20g,川楝子15g,大黄15g,甘草10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对照组用麻仁滋脾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15日为1疗程。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大便正常,每周≥3次,与排便有关的自觉症状消失,结肠运输试验显示72小时标志物排出≥80%。好转: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每周排便≥2次,结肠运输试验72小时排出标志物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每周排便次数少于2次,结肠运输试验72小时排出标志物与治疗前无区别。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22例,治愈1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20例,治愈8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0%;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据此认为,补肾健脾汤补肾健脾,润肠通便,用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3期第18页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

    珠海市中医院肛肠科的朱建红观察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除湿,调和气血,用白头翁汤加味,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0g,秦皮10g,苍术10g,赤芍10g,桔梗10g,当归10g,银花10g,炙大黄10g,枳壳10g等。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白头翁20g,黄柏20g,黄连15g,秦皮10g,大黄10g,夏枯草20g,木香10g,五倍子15g等。肝脾不和型,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用痛泻要方加味,其药物组成如下: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0g,防风10g,乌梅6g,川芎10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20g,苦参20g,败酱草20g,白芨20g,诃子15g,甘草10g。脾胃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益气治血,用四神丸加味,其药物组成如下:补骨脂15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吴茱萸10g,大枣10g,陈皮8g,党参15g,白术15g,川芎10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补骨脂15g,肉豆蔻15g,吴茱萸15g,五味子15g,五倍子15g,龙骨30g,牡蛎30g。脾胃气虚型,治以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淮山15g,扁豆10g,苡仁15g,砂仁10g,茯苓15g,莲肉15g,甘草10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寒湿重加附片10g,肉桂10g;胀甚加大腹皮15g,莱菔子15g。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苍术20g,土茯苓20g,败酱草20g,甘草10g。血瘀阻肠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理肠通络,其药物组成如下: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桃仁10g,没药10g,牛膝10g,枳壳10g,柴胡10g,红花10g,归尾10g等。灌肠方,其药物组成如下:红花15g,桃仁15g,丹参20g,败酱20g,甘草10g,五倍子15g等。其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腹痛止,腹泻消失,无下坠感,大便成型,每日1次,无脓血及粘液,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未见充血水肿,原有溃疡形成疤痕。新粘膜形成,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无腹痛,大便成形,每日1次,无脓血,偶尔有少量粘液。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改善,原有溃疡大部分愈合,充血水肿明显改善,偶因其它因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减轻,疗效不佳,有关检查无明显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痊愈4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其中湿热蕴结型、脾胃气虚型疗效尤佳。据此认为,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3期第19~20页

    导气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苏州市中医院的孙丹娅观察了导气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治以行气调血,清化湿热,用导气汤,其药物组成如下:赤芍15g,白芍15g,当归10g,木香6g,槟榔10g,枳壳10g,黄连6g,黄芩15g,金银花15g,人中白15g。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200ml,温度约38℃,臀部略抬高后用导尿管插入肛门20cm以上,缓缓将药液灌入,侧卧位左右交替,使药液在肠腔内保留1小时以上。每晚1次,15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连用2~4个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太原会议制定的标准。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恢复正常,停药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肠镜复查及病理检查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1例,近期治愈30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4%。据此认为,导气汤加味行气调气,清热化湿,用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3期第32~33页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周涛观察了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穴:便秘偏于实证者取天枢、支沟、曲池、内庭、合谷;便秘偏于虚证者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脾俞、胃俞。耳穴取大肠、直肠。穴位常规消毒,便秘偏于实证者针以泻法,偏于虚证者针以补法,行针停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耳穴常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强刺激,每日3次。10次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排便通畅,每日排便1次,随诊1个月无复发。好转:经2个疗程治疗后排便较通畅,2~3日1次。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便秘症状无改善。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8例,治疗2个疗程,痊愈52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4%。据此认为,上述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3期第53页

    愈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马志杭观察了愈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愈胃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丹参15g,延胡索15g,白芨15g,海螵蛸15g,蒲公英32g,黄连5g,黄柏5g,甘草5g。气滞型加柴胡10g,枳壳10g;郁热型加栀子9g,郁金12g;阴虚型加北沙参15g,石斛12g;虚寒型加附子10g,良姜6g。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雷尼替丁胶囊,每次150mg,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8周为1疗程。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主、次症全部消失。显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值下降>2/3。有效:主症与次症有改善,症状积分下降1/3~2/3。无效:主、次症状均无改善,症状积分值下降<1/3。胃镜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溃疡消失或留瘢痕。显效:溃疡处于愈合期或溃疡面积缩小>1/2。有效:溃疡面积缩小1/3~1/2。无效:溃疡面积无变化或缩小<1/3。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5例,胃镜复查治愈3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5%;对照组30例,治愈2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两组溃疡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随访半年,两组分别复发率为28.26%、43.48%(P<0.01)。据此认为,愈胃汤健脾清胃,理气活血,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第18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邢台河北省复员军人医院内科的吕志红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其采用的诊断标准如下:在最近的12个月中,累计12周出现以下症状: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经内镜等检查未发现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病变;以上症状与排便及大便性状无关。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溃疡型、混合型用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用3~4周。Hp阳性者并用丽珠得乐110mg,每日4次口服;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2g,均每日2次口服,连用2周。本组并用自拟调气和中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香附、枳壳、郁金、陈皮、半夏、砂仁、党参、茯苓、山药、莲子、丹参、赤芍、白芍、甘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疼痛加金铃子、元胡;上腹饱胀甚加川朴、佛手;上腹烧灼加黄连、吴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槟榔。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所采用的疗效标准如下: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余症明显减轻。好转:症状减轻或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60例,治愈12例,显效32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复发6例;对照组60例,治愈5例,显效22例,好转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复发9例;本组治愈率、显效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主要症状(上腹饱胀及早饱、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改善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0.05)。据此认为,上述自拟调气和中汤理气补气,疏肝健脾和胃,中西药合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第179~180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德清县人民医院的沈永顺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用自拟消疡汤,其药物组成如下: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白芍、半夏、黄连、海螵蛸、延胡索、浙贝母、生姜等。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脾胃虚寒者加高良姜、香附;脾胃湿热者加苍术、砂仁;肝郁气滞者加枳壳、路路通;肝胃阴虚者加北沙参、石斛;胃络瘀阻者加丹参、九香虫、郁金;胃粘膜充血或出血者加蒲公英、白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加丹皮、红藤;HP阳性者重用黄连、蒲公英;瘀血重者加三七粉。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用4周为1疗程。本组与对照组均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连用4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其采用的疗效标准参照《全国中西医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标准》。显效:胃镜检查溃疡愈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好转: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1/2,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胃镜及病理检查无好转。HP检查:治疗1个疗程后转阴者为消除,转阴后3个疗程内复查持续阴性为根除。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56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56例,显效15例,有效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78%;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HP检查:本组清除48例,对照组清除36例;本组根除30例,对照组根除9例;本组清除率及根除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据此认为,自拟消疡汤和胃通调气机,益气清热,标本兼治,用上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第18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石症

    德清浙江武康疗养院内科的卜煜锋等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石症的临床疗效。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本组中胃石直径≥5cm的8例患者均在胃镜诊断过程中于内镜下采用异物钳钳夹碎石,术后与其它患者均用碳酸氢钠片(每片0.5g)每次5片,每日4次口服。并用自拟方鸡金小承气汤,其药物组成如下:鸡内金15g,枳实9g,厚朴9g,生大黄9g,陈皮15g,麦冬15g,甘草6g。在治疗中随症加减:兼胀者加大腹皮;兼热者加黄连;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反呕湿浊者加半夏。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其治疗结果如下:本组27例,均于治疗后第2~9日从大便中排出黑褐色结石碎块。其中22例1周后胃镜检查确诊排出,5例10日后胃镜复查确诊排出,无1例在结石排出过程中发生肠梗阻现象。据此认为,上方散积消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石症,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年第10卷第3期第174页

    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

    解放军第51医院吴胜海等观察了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反酸、嗳气、口苦、饱胀、烧心、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塞感,上腹部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等。具体方法如下:用丁香柿蒂汤加减,药物组成:丁香30g,柿蒂30g,白及30g,党参30g,白芍20g,赤芍20g,半夏20g,生姜20g,代赭石50g。用法:以上药取2剂烘干研成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每次1匙(约6g)

    饭后2小时,开水冲匀,温热时服下,5周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酒、辣椒、甜食、生硬不易消化以及含淀粉高的土豆、红薯等食物,1个疗程后胃镜复查。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食管粘膜光滑、色泽正常,无粘液附着。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胃镜检查可见食管粘膜表面有片状霜样附着物。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胃镜检查无改变。结果显示:本组共有患者66例,治愈5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临床疗效证实:本方具有健脾益胃,理气导滞,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的作用,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15页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溧阳市中医院邱余新观察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治以活血化瘀法,用基本方,药物组成:丹参15~30g,三七粉(冲服)6~9g,莪术10~15g,郁金10~15g,党参12~15g。随症加减:肝胃不和型(兼见痛引两肋,每于情志不舒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加柴胡、白芍、香附、佛手;肝胃阴虚型(兼口干唇燥、口苦或泛酸嘈杂,大便燥结,舌红或绛,苔微黄或少苔,脉细弦)加沙参、玉竹、乌梅、天花粉;肝胃郁热型(兼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炒山栀、贝母、白芍、川连、蒲公英;脾胃虚寒型(兼食后胃脘胀闷加重、喜温吉按,得食则减,泛吐清水、恶心纳差、神疲疲力,舌淡苔薄,脉细缓)加黄芪、干姜、陈皮、炒白术。用法: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猴头菌片每次4片,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病变粘膜恢复正常,病理检查固有膜腺体萎缩。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胃镜示粘膜灰白区基本消失,呈红白相兼、红相为主,无血管显现,病理检查固有膜腺体萎缩明显好转。好转: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胃镜示粘膜灰白区范围缩小、血管减少,病理检查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减轻或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变。本组48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19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对照组17例,痊愈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52.9%;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详见《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年第18卷第5期第7页,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