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房性心律失常有新发现 大连医大提出肌袖性心律失常新概念
本报讯(驻地记者陈汉桥)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教授杨延宗等发现,临床上一些易于混淆的房性心律失常中,有一种可能与心肌袖发出的单个或连续的、有序或无序的快速电激动有关,并将其命名为肌袖性心律失常。
心肌袖是指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的心肌组织。肌袖性心律失常根据心房的电活动特点可分为肌袖性房性早搏、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肌袖性心房扑动、肌袖性心房颤动、肌袖性紊乱心房律。肌袖性心律失常在老年多发。
杨延宗等治疗的54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多有阵发性心悸、气短、胸闷和乏力症状,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发作,白天发作多于晚间。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史,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史或左房增大。患者均有2种或2种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并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人均服过3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3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后发作减少。这些患者长期发作后,易转变为持续性房颤,需复律治疗。其预后可能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有关。
杨延宗等对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了12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2种或2种以上的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早,房早总数每24小时可达数千至数万个,21例有短阵房速,16例有短阵房扑,所有病例均有房颤发作,38例在动态心电图上同时有3~4种房性心律失常并存(肌袖性紊乱心房律)。
接受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54例患者中证实为肌袖起源的有47例87%,其中起源于肺静脉肌袖的41例,起源于上腔静脉肌袖的6例。心电生理检查证实,肌袖性心律失常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可交替出观,并可互相转化。杨延宗等对54例患者均进行了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的消融和电隔离治疗,39例(72%)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得到根治或控制。, 百拇医药
心肌袖是指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的心肌组织。肌袖性心律失常根据心房的电活动特点可分为肌袖性房性早搏、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肌袖性心房扑动、肌袖性心房颤动、肌袖性紊乱心房律。肌袖性心律失常在老年多发。
杨延宗等治疗的54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多有阵发性心悸、气短、胸闷和乏力症状,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发作,白天发作多于晚间。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史,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史或左房增大。患者均有2种或2种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并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人均服过3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3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后发作减少。这些患者长期发作后,易转变为持续性房颤,需复律治疗。其预后可能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有关。
杨延宗等对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了12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2种或2种以上的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早,房早总数每24小时可达数千至数万个,21例有短阵房速,16例有短阵房扑,所有病例均有房颤发作,38例在动态心电图上同时有3~4种房性心律失常并存(肌袖性紊乱心房律)。
接受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54例患者中证实为肌袖起源的有47例87%,其中起源于肺静脉肌袖的41例,起源于上腔静脉肌袖的6例。心电生理检查证实,肌袖性心律失常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可交替出观,并可互相转化。杨延宗等对54例患者均进行了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的消融和电隔离治疗,39例(72%)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得到根治或控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