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毛嘉陵及相关
编号:10132631
毛嘉陵冷思考观点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12期
     选自《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不仅具有疗效,而且对一些疑难病的治疗还有很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在历经几千年临床检验后的今天,还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地向全世界推荐。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学,就不能回避对“科学”的反思和再认识。

    ●《辞海》对科学下的定义为发现和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发生发展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科学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建立在西方文明背景下的对知识的“评价标准”。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疾病和健康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知识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它符合“科学”的基本定义。

    ●既然是科学,就要讲“标准”,中医药治病有没有个"准"呢?虽然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个灵活性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认识到疾病诊治的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疗效。张仲景《伤寒论》的398条经文,就是一个典型的辨证施治“标准”。
, http://www.100md.com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科学的标准、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知识体系,只要它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有效性,就应承认它的科学性,享受同等的学术地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形成的一套防治疾病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其知识体系形成的方式和构成,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医药学利用的是中国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维成果。

    ●中医药是一门科学技术,是技术当然就不要怕别人来“挑刺”,因为只有发现了技术的缺陷,才可能去改进技术、创新技术、提高技术。

    ●强调继承的观点虽然看上去有些保守,似乎没有与时俱进,但现实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确实与没能很好地继承有关。

    ●有的人甚至还偏执地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发展方向”,这个提法本身就说明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中医药。既然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结合,为什么仅仅只说是中医药的发展方向,而不说是西医的发展方向或中西医共同的发展方向呢?这再次说明有很多人是抱着用西医去“改造”、“提升”中医的态度来搞“结合”的,这样真能结合好吗?
, 百拇医药
    ●不管用哪种方法创造的成果,都应统一纳入现代科技最高成就的参照系中来比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成果的先进性、现代性,也才具有市场的竞争力。

    ●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个既能被多数国家认可,又符合中医药“利益”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是说要在现行国际规则与中医药较为粗放的传统“认可”之间,找出一条路来,即使这条路不一定就很完美,但只要实用、有利于中医药的贸易进出口即可。

    ●不同时代科学的真理性、正确性,只能相对于在此之前的历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科学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事实上现代科学至今还不具有能够“科学”诠释中医理论和“审评”中药的技术手段,因此用西方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来检测中药,它的科学性、公正性确实值得怀疑。

    ●我国是一个传统医药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并留传和积累下了数以千计的医药文献和至少数十万个记载完整的中药方剂。由此有人就以为我们已享有所有这些中医药成果的“主权”……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并不能因为中医药是我们祖先“自己”为“主”研究出来的知识成果,就以为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因为它缺乏一个"依法"这个重要的必需条件。
, http://www.100md.com
    ●中药是一种明显带有中国古代文化色彩的特殊商品,它绝不可能像其他现代工业产品那样很容易就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加入WTO后,虽然有望解决一系列常见的壁垒问题,这为多数产业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但对中医药来说,确实还存在着强大的“观念壁垒”和由于当今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带来的“认识壁垒”等更为严重的问题,也许这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所在。

    ●在一些发展得比较好的中医院的盈利项目中,西医项目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照此滑下去,要不了多少年,中医医疗的市场份额将趋于零,可以这样说:“中医药发展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难道中医药的市场竞争力真的就如此脆弱了吗?除现代医药迅速发展将不断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等客观因素外,中医药人才的“异化”、中药材的“变种”和中医药评价体系的“西化”,已成为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瓶颈”。

    ●在世界上我国是最重视传统医药的国家,虽然已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和评价方式却是在西医药的“影响”下形成的。无论中医医疗还是中药产品,都要接受这种难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且并非十分合适的管理。

    ●如果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不能认同和接受,那么,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寄希望于他去搞好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

    ●如果不从中医高等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学生来源上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不仅难以培养出真正精通中医药的高级人才,也许还会不断培养出中医药的“掘墓人”,这根本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因此应参照艺术院校的方式,尽快开办中医学院附中,在中小学健康课程中加入中医内容……“中医药教育,也应当从娃娃抓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