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及复方研究
访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王阶教授
在人类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中医药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青睐。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惯例的中药研究及应用体系已成为中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西苑医院副院长王阶教授。
王阶教授认为,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医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传统药物在市场占有方面却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我国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理解局限及思维观念的偏差,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单纯的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导致了弃医存药的趋势,这不仅猛烈地冲击着中医药理论及学术地位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临床上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因没有理论指导而疗效不佳。因此,强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与应用应成为新时期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复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按照疾病的需要、中药组方规律而设计出来的一个整体,对中药复方的机理研究不能脱离其整体性特点,应医药结合、病证结合,提高中药复方作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 百拇医药
为此他提出,首先,应依据中医临床要求,结合现代实验方法建立动物模型。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具有鲜明的辨证论治特色,但中药复方的药效学研究仍多以现代药理模型为准来探讨中药复方对单一或一组指标的有效性。加之缺乏规范性的证的模型,最终制约了中药复方的研究。王阶教授说,中药复方的基础研究应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以临床研究为基源,注重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经验,在人体上得出的治疗证型应该是准确和可靠的,可从循证的角度对相关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判定贡献率大小。
第二,中药复方需从药效学观察及临床疗效分析中找到突破口。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开展较多,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中药复方的研究发展可籍此为平台讨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由于疾病发病基因的不确切性与多基因相互作用,短期内取得中药复方研究的突破还需要较大的努力。在这方面实验研究观察较多,均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药复方配伍运用优于单味药物,其配伍的合理性与组成比例直接影响复方疗效。
第三,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应注重方法学研究和有效物质的确定。中药复方的药动学不仅包括复方的转运、吸收、分布、生物转化、药代等,还包括复方进入机体后,机体对复方的作用规律及有效物质的生成。目前药动学研究以复方中单体为研究对象者较多。
, 百拇医药
第四,对中药复方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中药复方的质量、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与机体的年龄、性别、营养、精神、病理、遗传及昼夜节律均成为影响机体复杂系统效应的因素。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病理因素,即证。所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是指在不同的证候状态下,复方的疗效和作用就会不同,甚至相反。复方研究的关键是方证对应,方证对应的依据是复方的药效学原理,离开证去评价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王教授认为,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1.植物药开发模式:即以传统医学用药理论为线索,用植化方法从单味中药中分离并鉴定单体,研究其活性及引发药理效应。目前进展较快的是高通量药物筛选,但这种模式虽在技术上解决了大规模、高效的问题,但仅把粗提物当作含有若干化合物的复合物进行筛选,其过程难以具有中医药的特色;2.传统医药学模式:以传统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对于复方的研究以理法方药为准,强调中药复方的核心——配伍,而配伍的关键是药队和药对。此类研究目前多以经典名方为切入点,从多系统、多病种来广泛探讨经方的治疗机理;3.多学科交融模式:结合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高科技发展成就,创新药物和复方,从单味中药有效组分的提取及化学结构改变,到复方中对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物分离,在此基础上对其有效部分的药性配伍效应进行拓展性研究。
, 百拇医药
王阶强调中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医生要有科研意识,应注重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交互协作,不断为中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中药研究要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使研究来自于临床课题,又回到临床实践中去,这需要构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建立治疗临床疾病的新型高效中药的组方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学,建立方证对应的规范标准及用药监测,寻求充分反映药物疗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在中药复方临床实验中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
王阶,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专业近2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心血管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撰写的论文《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由他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西医结合政策与管理的研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百拇医药(于丽珊)
在人类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中医药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青睐。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惯例的中药研究及应用体系已成为中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西苑医院副院长王阶教授。
王阶教授认为,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医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传统药物在市场占有方面却处于领先地位。由于我国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理解局限及思维观念的偏差,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单纯的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导致了弃医存药的趋势,这不仅猛烈地冲击着中医药理论及学术地位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临床上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因没有理论指导而疗效不佳。因此,强化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研究与应用应成为新时期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复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按照疾病的需要、中药组方规律而设计出来的一个整体,对中药复方的机理研究不能脱离其整体性特点,应医药结合、病证结合,提高中药复方作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 百拇医药
为此他提出,首先,应依据中医临床要求,结合现代实验方法建立动物模型。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具有鲜明的辨证论治特色,但中药复方的药效学研究仍多以现代药理模型为准来探讨中药复方对单一或一组指标的有效性。加之缺乏规范性的证的模型,最终制约了中药复方的研究。王阶教授说,中药复方的基础研究应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以临床研究为基源,注重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经验,在人体上得出的治疗证型应该是准确和可靠的,可从循证的角度对相关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判定贡献率大小。
第二,中药复方需从药效学观察及临床疗效分析中找到突破口。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开展较多,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中药复方的研究发展可籍此为平台讨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由于疾病发病基因的不确切性与多基因相互作用,短期内取得中药复方研究的突破还需要较大的努力。在这方面实验研究观察较多,均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药复方配伍运用优于单味药物,其配伍的合理性与组成比例直接影响复方疗效。
第三,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应注重方法学研究和有效物质的确定。中药复方的药动学不仅包括复方的转运、吸收、分布、生物转化、药代等,还包括复方进入机体后,机体对复方的作用规律及有效物质的生成。目前药动学研究以复方中单体为研究对象者较多。
, 百拇医药
第四,对中药复方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中药复方的质量、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与机体的年龄、性别、营养、精神、病理、遗传及昼夜节律均成为影响机体复杂系统效应的因素。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病理因素,即证。所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是指在不同的证候状态下,复方的疗效和作用就会不同,甚至相反。复方研究的关键是方证对应,方证对应的依据是复方的药效学原理,离开证去评价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王教授认为,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1.植物药开发模式:即以传统医学用药理论为线索,用植化方法从单味中药中分离并鉴定单体,研究其活性及引发药理效应。目前进展较快的是高通量药物筛选,但这种模式虽在技术上解决了大规模、高效的问题,但仅把粗提物当作含有若干化合物的复合物进行筛选,其过程难以具有中医药的特色;2.传统医药学模式:以传统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对于复方的研究以理法方药为准,强调中药复方的核心——配伍,而配伍的关键是药队和药对。此类研究目前多以经典名方为切入点,从多系统、多病种来广泛探讨经方的治疗机理;3.多学科交融模式:结合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高科技发展成就,创新药物和复方,从单味中药有效组分的提取及化学结构改变,到复方中对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物分离,在此基础上对其有效部分的药性配伍效应进行拓展性研究。
, 百拇医药
王阶强调中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医生要有科研意识,应注重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交互协作,不断为中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中药研究要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使研究来自于临床课题,又回到临床实践中去,这需要构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建立治疗临床疾病的新型高效中药的组方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学,建立方证对应的规范标准及用药监测,寻求充分反映药物疗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在中药复方临床实验中建立新型中药临床使用标准,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
王阶,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专业近2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心血管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撰写的论文《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协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奖。由他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西医结合政策与管理的研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