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各科保健 > 内科保健知识 > 肝炎肝硬化防治454问
编号:10142992
黄疸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临床上把皮肤、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的。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所以会出现黄疸。那么,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它们衰老死亡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就会变成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加工后就变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肝脏经胆管做为胆汁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至胆囊,进食时再由胆囊排至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形成尿胆原、尿胆素而排出体外。尿胆素呈黄色,因此大便亦发黄。大肠中的部分尿胆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称为肠-肝循环),由尿中排出。故在正常下,尿中也有尿胆原、尿胆素。因此 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②如果肝脏有病,不能摄取、加工间接胆红素,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且肝脏有病时,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则会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发生“肝细胞性黄疸”。③如果胆道有梗阻,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

    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病人,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黄疸,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表明有黄疸存在,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黄疸越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