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发病机制及心电图有何特点?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阵发性室上速,它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前者的异位起搏点在心房,后者的异位起搏点在交界区。由于这两种阵发性心动过速不易分辨,不仅听诊无法区分,在心电图上也常分辨不清,因此,将其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常具有突然发作、突然停止的特点,终止时常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心搏暂停,然后恢复为窦性节律。室上速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只持续数秒钟、几分钟、几小时,时间长者持续几个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原因较难明确,一般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发作常与情绪激动、恐惧、激怒、恶梦、体力过度、吸烟、饮茶、饮酒等有关;部分女性与妊娠或月经周期有关。少数阵发性室上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奎尼丁或阿司匹林过量、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时。阵发性室上速可见于各种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能感觉到发作及终止,多有心悸、胸前区不适、心晕及颈部胀满感,有的伴有焦虑或恐惧。如果原来有心肌损害,可突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如果有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缺血,引起一过性失语、偏瘫,甚至脑血栓形成。
根据最近几年的临床电生理研究,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了新的认识:折返是阵发性室上速的最常见机制,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95%以上,较少见的机制是自律性增高及触发激动。依据心动过速的机制可分为:(1)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如下:
(1)异位P波分辨不清,或是房性,或为交界性。有的无P波,有的有逆行P波。
(2)心室率常在160~250次/分钟,按脉搏或心脏听诊都无法测算到。
(3)在心电图上R-R间期均匀整齐。
(4)QRS波群形态和正常窦性的QRS波型一样,间期小于0.10秒。
(5)有ST-T改变,表现为心肌缺血的改变。, http://www.100md.com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原因较难明确,一般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发作常与情绪激动、恐惧、激怒、恶梦、体力过度、吸烟、饮茶、饮酒等有关;部分女性与妊娠或月经周期有关。少数阵发性室上速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奎尼丁或阿司匹林过量、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时。阵发性室上速可见于各种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多数病人能感觉到发作及终止,多有心悸、胸前区不适、心晕及颈部胀满感,有的伴有焦虑或恐惧。如果原来有心肌损害,可突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如果有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缺血,引起一过性失语、偏瘫,甚至脑血栓形成。
根据最近几年的临床电生理研究,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了新的认识:折返是阵发性室上速的最常见机制,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95%以上,较少见的机制是自律性增高及触发激动。依据心动过速的机制可分为:(1)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3)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如下:
(1)异位P波分辨不清,或是房性,或为交界性。有的无P波,有的有逆行P波。
(2)心室率常在160~250次/分钟,按脉搏或心脏听诊都无法测算到。
(3)在心电图上R-R间期均匀整齐。
(4)QRS波群形态和正常窦性的QRS波型一样,间期小于0.10秒。
(5)有ST-T改变,表现为心肌缺血的改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