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浅谈
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对“辨证论治”的阐释,来表述笔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它将诊断和治疗创造性地溶为一炉。所以有的人说“中医的诊断就是治疗”。这句话说得有理,但也未尽然。
我认为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实现。二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有如阴阳太极一样,动静之间,奇妙无穷。既然辨证是治病的依据,所以“证”
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所谓“证”,是人体疾病所反映的综合状态,它随着病势的消长,病机的转换,时刻都在变化当中。其变化的各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怎样从纷繁的变化之中捕捉它的要点,用以分析、鉴别、判断疾病属性的过程就是辨证。“证”既辨明,则表里断,阴阳别,可以据此确立治疗准则了(论治)。其实辨别病性以至确立准则的同时,论述治法方药就已孕育其中,所以说辨证和论治是统一的。假如病人经过治疗后,没有康复或收效不大,甚或加重,那就说明我们的“辨证论治”有错误的地方。当然原因既可在“辨证”,又可在“论治”,此时二者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所以说“诊断未必就是治疗”。
其实,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走一步都是在吸收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华基础上的自身完善。通过不断吐故纳新,发展成熟。比如今日的“中西结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我认为二者之间,有如“辨证”和“论治”一样,有可通之处,亦有其不可通之处,所以莫要沦为“牵强”。因为二者毕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条件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限于历史、种族等诸多原因,我们的祖先没有采用解剖、化验的方法来认识疾病,处理疾病,而是吸收当时的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理论,通过实验(病药之间),对比,揣测,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反复过程,逐步确立了“辨证论治”(此“证”,指药证和方证)的纲领,再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改正、完善,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八纲、六经、脏腑、三焦、卫气营血、伏气新感等辨证论治的理想模型(此“证”,指疾病时所反映的状态)。其实,脏腑、三焦、经络只不过是古人理想中的生理模型:六经、卫气营血等是病理时的理想模型,直中、传经是病理过程的理想模型,其实质很难用小白鼠、显微镜来解释清楚。所以中西医二者之间的融合,还有许多实质的问题尚待研究。但不妨请一部分研究人士来做深入的探讨。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来做这项工作,恐怕会复制出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来,这样既有悖于科学的宗旨,又不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应当引起中医药学界的重视。, 百拇医药(赵梓仙)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它将诊断和治疗创造性地溶为一炉。所以有的人说“中医的诊断就是治疗”。这句话说得有理,但也未尽然。
我认为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实现。二者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有如阴阳太极一样,动静之间,奇妙无穷。既然辨证是治病的依据,所以“证”
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所谓“证”,是人体疾病所反映的综合状态,它随着病势的消长,病机的转换,时刻都在变化当中。其变化的各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怎样从纷繁的变化之中捕捉它的要点,用以分析、鉴别、判断疾病属性的过程就是辨证。“证”既辨明,则表里断,阴阳别,可以据此确立治疗准则了(论治)。其实辨别病性以至确立准则的同时,论述治法方药就已孕育其中,所以说辨证和论治是统一的。假如病人经过治疗后,没有康复或收效不大,甚或加重,那就说明我们的“辨证论治”有错误的地方。当然原因既可在“辨证”,又可在“论治”,此时二者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所以说“诊断未必就是治疗”。
其实,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走一步都是在吸收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精华基础上的自身完善。通过不断吐故纳新,发展成熟。比如今日的“中西结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我认为二者之间,有如“辨证”和“论治”一样,有可通之处,亦有其不可通之处,所以莫要沦为“牵强”。因为二者毕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条件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限于历史、种族等诸多原因,我们的祖先没有采用解剖、化验的方法来认识疾病,处理疾病,而是吸收当时的哲学、宗教等学科的理论,通过实验(病药之间),对比,揣测,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反复过程,逐步确立了“辨证论治”(此“证”,指药证和方证)的纲领,再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改正、完善,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八纲、六经、脏腑、三焦、卫气营血、伏气新感等辨证论治的理想模型(此“证”,指疾病时所反映的状态)。其实,脏腑、三焦、经络只不过是古人理想中的生理模型:六经、卫气营血等是病理时的理想模型,直中、传经是病理过程的理想模型,其实质很难用小白鼠、显微镜来解释清楚。所以中西医二者之间的融合,还有许多实质的问题尚待研究。但不妨请一部分研究人士来做深入的探讨。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来做这项工作,恐怕会复制出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来,这样既有悖于科学的宗旨,又不利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应当引起中医药学界的重视。, 百拇医药(赵梓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