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内 科 > 感染与传染病学
编号:10162222
淋巴丝虫病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吴策线虫易于波及生殖泌尿系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而布鲁线虫从不侵犯生殖泌尿器官。

    【病因】

    丝虫成虫虫体成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者雌虫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间差别也甚小,班氏雄虫肛孔两侧有乳突8~12对,肛孔至尾端间可见1~2对乳突,马来雄虫肛孔两侧乳突4对,且肛孔尾无乳突。帝汶丝虫成虫较马来丝虫成虫略小,其雄虫肛孔两侧乳突数为每侧3~5个,常呈不规则的曲线排列,距离松散。雄虫长交合刺较小,上端横径较大,基部与中部较长。雌虫输卵管较大。

    微丝蚴系雌虫子宫内虫卵发育而成,自母体逸出后可停留于淋巴液中,但大多数立即进入血循环。根据微丝蚴出现于人体周围血液的时间,班氏丝虫可有三种类型:①夜现周期型:微丝蚴白天丛集在肺部毛细血管内,黄昏时开始出现于周围血液,晚10时至次晨2时达高峰,后逐渐减少至天明后消失。我国及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班氏丝虫属此类型。②昼现亚周期型:全日任何时间均可从周围血液查到微丝蚴,但以下午为最高。Buxfon线以东的南太平洋岛屿和孟加拉湾的一些群岛流行的班氏丝虫呈此类型。③夜现亚周期型:周围血液中微丝蚴多在夜间出现,日间也能查到,但白天查到的微丝蚴仅为夜间的20%。此型见于泰国西部北碧府地区。上述3型的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但各以不同的蚊种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日本、朝鲜南部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马来丝虫也为夜现周期性,周围血液中微丝蚴高峰出现时间为晚8时至次晨4时。分布于马来西亚西部、印尼及菲律宾沼泽森林区的马来丝虫则呈夜现亚周期型。帝纹微丝蚴具显著夜现周期性,出现于周围血液的高峰时间为夜晚9点至次晨3点。
, http://www.100md.com
    微丝蚴出现于周围血液的周期性发生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宿主的生活习惯(活动、睡眠)和生理状态(体温、呼吸、血中含氧量、血糖量等)以及某些药物(如海群生、氯丙嗪,抑制或兴奋迷走神经药物)皆可影响血中微丝蚴量和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的区别点见表11-54。

    表11-54 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大小(染色后)

    244~296×5.3~7.0μm

    177~230×5~6μm

    体态
, 百拇医药
    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隙

    较短,长度与宽度相等

    较长,长度为宽度的2倍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密集,常互相重迭,不易分清

    排泄孔

    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

    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
, http://www.100md.com
    g.r2~4细胞

    G细胞较小,形状大小,与R2~4相似,两

    G细胞较大,与R2~4距离较近

    肛孔

    小,常不显著

    较大

    尾部

    后1/3较尖细,无尾核

    自肛孔后突然变细,有二个尾核,前后排

    列,尾核处膨大

    帝汶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颇相似,均具鞘和两个尾核。微丝蚴体长265~323μm,宽6.4μm,头隙长宽之比约为3∶1。体核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虫体长轴平行,排列紧密,互相重叠。尾部单排体核数目较多,一般为5~8个。肛孔显著,自肛孔后虫体突然变细。尾核较马来微丝蚴者为小,弯曲较柔和。
, 百拇医药
    班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

    1.蚊体内生活史 当蚊虫叮蜇丝虫病患者时,微丝蚴即被吸入蚊胃中,多数在胃内被消灭,部分随蚊的排泄物排出,剩留的微丝蚴进入胸肌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移行至下唇。发育时无增殖,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班氏和马来微丝蚴发育成感染期幼虫时间分别为10~14和6~61/2天。

    2.人体内生活史 蚊虫再次吮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根据动物实验,感染自接种感染期幼虫至微丝蚴出现,在班氏和马来丝虫分别为半年左右和2~4个月。丝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0~15年,个别有更长者。微丝蚴在人体内寿命估计可存活3个月~2年。

    【流行特征】

    (一)流行情况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极广,见于东半球自北纬42°至南纬28°之间和西半球自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广大地区,包括亚、非拉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在亚洲本病分布于东南亚、南太平洋海域、日本、朝鲜和我国。马来丝虫病的流行仅限于亚洲、帝汶丝虫病限于小巽他群岛。
, 百拇医药
    在我国北起山东、河南,南至广东、广西,西至贵州、四川,东至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丝虫病流行。除山东、台湾两省是纯班氏丝虫病流行外,其余地区均有两种丝虫病同时存在。

    (二)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两种丝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除夜现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有猴、猫等动物自然感染作为传染源外,班氏丝虫和夜现周期型马来丝虫虽可造成实验动物感染,但无自然动物贮存宿主。

    (三)传播途径 丝虫病系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库蚊、和曼蚊。我国的班氏丝虫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乏库蚊,其次为多种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帝汶丝虫的中间宿主为须喙按蚊。

    (四)易感性 男女老幼均易感。血中微丝蚴阳性率和体征皆随年龄而增多,分别于21~30和30~40岁达高峰。
, http://www.100md.com
    (五)流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环境卫生差等适宜于蚊虫的孳生、繁殖、以及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本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班氏丝虫病流行呈现地方性和季节性。即使在同一地区,有的为流行区,有的为非流行区:甚至在同一流行区内各村镇之间,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可有很大差别。流行区的感染率在30%以上、20~30%、5~20%和5%以下者分别称为超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流行区。

    【发病机制】

    淋巴丝虫病的早期病理变化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为淋巴循环阻塞的后果。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幼虫也有一定的作用。微丝蚴与丝虫病主要病变关系不大,但可引起"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大量微丝蚴在短期内死亡时,可产生全身过敏反应和局部损伤性炎症。

    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内的分泌物和死亡成虫的分解产物,以及成虫本身的机械性刺激,均能引起局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淋巴结内虫体周围有以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为主的肉芽肿炎症变化。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窦纤维组织增生而造成淋巴结阻塞。丝虫寄生的淋巴管早期呈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最后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而造成淋巴管阻塞。成虫死亡时,引起剧烈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积聚,可形成嗜酸性脓肿。
, 百拇医药
    淋巴循环发生阻塞后,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或器官。除机械性阻塞外,淋巴管瓣膜受到丝虫破坏后形成的淋巴循环动力学改变,也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和淋巴滞留。

    班氏丝虫寄生于深部和浅部淋巴结、淋巴管中,尤以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肾盂、副睾、精索等部位为多。由于淋巴管阻塞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如阻塞在精索或睾丸淋巴管,则引起鞘膜腔淋巴积液、精索淋巴管曲张。阻塞在浅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则形成腹股沟淋巴管曲胀、阴囊淋巴肿或阴囊象皮肿。阻塞在腹股沟淋巴结或其主要淋巴管时,下肢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潴留于下肢皮下,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出现下肢淋巴肿或象皮肿。腹膜后淋巴结和淋巴管、主动脉前淋巴结、肠干淋巴管以及胸导管受阻,乳糜液反流至肾脏淋巴管,后者破裂,乳糜液漏至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内随尿排出,即为乳糜尿。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或腰干淋巴管时,来自肾脏、输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排出的尿含大量淋巴液,即为淋巴尿。象皮肿是淋巴肿的进一步发展。淋巴液滞留在皮下组织即形成淋巴肿;淋巴液中蛋白含量高,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显著增厚,皮肤粗硬有皱褶,即形成象皮肿。由于皮肤血循环障碍,皮肤的汗腺、脂腺及毛囊功能受损,因而易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后者又促进纤维组织的增生,使象皮肿加重。
, http://www.100md.com
    马来丝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无乳糜尿、鞘膜积液、阴囊淋巴肿等表现。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发作次数频繁,病程较长,症状也较重。下肢淋巴管炎及象皮肿以小腿和足背为主,很少累及大腿,不发生如班氏丝虫病的巨型象皮肿。

    帝汶丝虫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股及沿大隐静脉和其分支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膝部以下的象皮肿。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微丝蚴血症前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为半年左右。此时期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受感染者可出现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肿痛、短期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二)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数目逐渐增多,至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此期一般仅有发热和淋巴系统炎症或无任何症状,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10年左右。
, 百拇医药
    (三)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期

    1.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多位于下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有高热(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肿胀、压痛,常可触及,并出现自近端向远端逆行红线。发作持续2~3天即自行消退。由皮肤微细淋巴管炎所致的丹毒样皮炎,也伴畏寒、发热,好发部位为小腿内侧。

    2.丝虫热 也呈周期性发作,病人有畏寒、发热,但局部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伴腹痛。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所致。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见于班氏丝虫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和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副睾肿大,有压痛,精索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炎症于数天内自行消退。

    前述炎症除由丝虫所致者外,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链球菌也起一定作用。
, 百拇医药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肺部有游走性浸润,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达20%~80%,常找到微丝蚴,血中IgE增高。

    (四)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晚期临床表现多为淋巴阻塞引起,但炎症仍反复出现,两病变常交叉重叠。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淋巴结肿大系由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曲张形成。腹股沟处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常形成肿块,扪诊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叩诊无鼓音,听诊无肠鸣音,大小不随体位改变,咳嗽时冲动不明显,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找到微丝蚴。精索淋巴管曲张在班氏丝虫病亦较多见,曲张淋巴管常互相粘连而成索状,难与精索静脉曲张区别。

    2.淋巴阴囊 是班氏丝虫病常见临床表现,积液多为淋巴液,乳糜液少见。

    3.鞘膜腔积液 是班氏丝虫病常见临床表现,积液多为淋巴液,乳糜液少见。
, 百拇医药
    4.乳糜尿 也为班氏丝虫病常见的晚期症状,发生率约为2%,多呈间歇性发作,严重者为持续性。乳糜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也可先有腰酸、骨盆及腹股沟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乳糜尿呈乳白色,伴血尿时可呈粉红色;偶可出现淋巴血尿。乳糜尿在膀胱内长期停留易凝结成块,阻塞尿道发生排尿困难。乳糜尿含大量脂肪及蛋白,置于试管中可分为3层:上层为乳糜液,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悬有小凝集块,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内有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并可找到微丝蚴。

    5.淋巴腹水、乳糜腹水和乳糜腹泻发生在班氏丝虫病,均甚少见。心包或胸腔乳糜积液亦有报告。

    6.象皮肿 为3种淋巴丝虫病的最常见晚期症状,在高度流行区成人发病率有高达30%者。象皮肿多见于下肢,次为阴囊和上肢,也可发生于乳房、阴唇、阴茎等处,但均少见。生殖器官的象皮肿仅见于班氏丝虫病。

    (五)其它 最近一些学者注意到班氏丝虫病人可有肾脏异常。超过半数的微丝蚴血症患者有血尿(多为镜检血尿)和/或蛋白尿。班氏丝虫偶可寄生于颈部、胸大肌、胸壁后脾脏等的淋巴管内形成类似肿瘤块状物的嗜酸性肉芽肿,亦偶可侵入眼部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等。
, http://www.100md.com
    【实验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可增至1万~2万/mm3,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有继发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原学检查

    1.微丝蚴的发现 于夜晚10时至次晨2时采取耳垂血3大滴(相当于60mm3)置于玻片上直接检查,观察活动的微丝蚴。同时作成厚涂片,干后溶血、染色,以鉴别微丝蚴种类。血中微丝蚴较少时,可取静脉血2ml加蒸馏水或醋酸溶血,离心取沉渣作涂片染色检查;或将溶血的静脉血通过5μm孔径的纤维素薄膜,然后将滤膜染色检查,两者皆可提高微丝蚴检出率。有人采用荧光色素吖啶橙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也可提高检出率。夜间采血不便者可在白天口服海群生100mg,然后于15、30和60分钟采血,可见到微丝蚴,但数目较夜间为少。微丝蚴也可自乳糜尿、鞘膜积液中查到。

    2.成虫寻找 对血中微丝蚴阴性,但有症状、体征的病人,可将疑似病变组织如下肢浅表淋巴结(腹股沟较大淋巴结不宜切取以免加重淋巴阻塞或形成瘘管)、附睾或精索结节,以及大剂量乙胺嗪治疗后出现的结节进行活检,观察肉芽肿性炎症和寻找成虫。
, 百拇医药
    (三)免疫学试验 以犬丝虫、班氏或马来微丝蚴、感染期幼虫或成虫等制备的抗原进行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免疫酶染色试验、以各种丝虫抗原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皆有较高阳性率,但有假阳性结果,所以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而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最近一些学者发现由丝虫感染产生的IgG4抗体具有较强的诊断特异性,其存在也指示蠕虫感染具有活动性。

    (四)其它 乳糜尿病人进行逆行肾盂造影可见肾盏或肾周有造影剂外溢现象,淋巴管造影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腰干淋巴管异常等。班氏丝虫病患者阴囊区进行超声波检查时可发现扩张弯曲的淋巴管,其中有特殊活动物体经切除检查证明为班氏丝虫成虫。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马来微丝蚴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的优点。

    【诊断说明】

    曾在流行区旅居,有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逆行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临床表现者,即可考虑丝虫病可能。周围血液中找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微丝蚴阴性者可采用大剂量乙胺嗪(海群生)作治疗性诊断,如出现发热、淋巴系统反应和结节,诊断即可成立,必要时可作结节活检寻找成虫。
, 百拇医药
    丝虫病急性期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者相区别,后者的中毒现象、局部疼痛和压痛较显著,淋巴管炎自下而上向局部淋巴结发展,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晚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形成的肿块须与腹股沟疝区别。精索炎和附睾炎应与附睾结核鉴别,后者结节系在附睾内,常粘连一起,不痛,少有反复发作。丝虫结节的确切部位不在输精管或附睾内,而是粘着于这些器官,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乙胺嗪(海群生)治疗后可出现新结节。乳糜尿虽多见于丝虫病,但也可由结核、肿瘤、包虫病以及其它因素造成的腹膜后淋巴系广泛破坏,使淋巴通路受阻而引起。

    【治疗说明】

    (一)病原治疗

    1.乙胺嗪(海群生、益群生、乙胺嗪枸橼酸盐Dietgylcarbamazinecitrate,Hetrazan) 乙胺嗪用以临床治疗丝虫病已有40余年,目前乙胺嗪(海群生)仍为治疗淋巴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对成虫及微丝蚴皆有杀灭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能广泛分布于除脂肪组织外的各组织体液中。
, 百拇医药
    应用乙胺嗪治疗班氏丝虫病时,一般采用7天疗法,每天600mg,分2~3次服用。间歇应用3个疗程后,微丝蚴的阴转率可达90%~99.8%,结节出现率为30%~40%。也可采用1~1.5g顿服,连续服药2~3天。治疗马来丝虫病多采用大剂量短程疗法,1g夜晚顿服后微丝蚴阴转率可达82.8%;间歇应用3个疗程时,阴转率为93.3%。如采用1.5g顿服,3个疗程可全部转阴。结节出现率达50%以上。

    乙胺嗪毒性甚低,偶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失眠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由于成虫和大量微丝蚴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皮疹、瘙痒等。个别病人可发生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导致窒息,有时甚至死亡。暂时性蛋白尿和血尿、肝肿大和压痛亦偶有所见。成虫死亡尚可引起局部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等并出现结节。马来丝虫病病人出现的反应较班氏丝虫病病人为重,血中微丝蚴计数高者反应也较重。过敏反应于服药后6~8h出现,高热一般持续2~3天。抗组胺药物、阿司匹林、泼尼松(强的松)等可减轻或预防反应。
, 百拇医药
    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和急性传染病者以及3个月以下、8个月以上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均应暂缓治疗。儿童应先驱蛔虫以防蛔虫性急腹症的发生。

    2.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为我国创制的抗丝虫药,在体外对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有直接杀灭作用。治疗班氏丝虫病的选用总剂量为140mg/kg(每天20mg/kg,分3次服用)疗程7天。治疗后1天和6个月的微丝蚴阴转率分别为66.8%和79.2%;很多患者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出现的结节活检发现有死、活成虫,证明本品对班氏丝虫成虫有杀灭作用。治疗马来丝虫病的选用总剂量为120mg/kg(20mg/kg,6天),治毕1天和6~8个月的微丝蚴阴转率分别为90.0%和70.0%。呋喃嘧酮的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仿,以发热和消化道症状为主,对肝、肾、心功能无明显损害,如总剂量增至200mg/kg时可使SGFT升高,孕妇和育龄妇女不宜服用,有严重肝、肾、心病和胃溃疡者忌用。

    3.伊维菌素(ivermectin) 伊维菌素为80年代初试用于治疗盘尼丝虫病的新药,本品对盘尾丝虫的微丝蚴和雌虫子宫内正在发育的微丝蚴胚胎有较强的作用;对淋巴丝虫、罹阿丝虫、链尾丝虫和欧氏丝虫的微丝蚴皆有抗虫活性,伊维菌素对各种丝虫成虫的作用强弱尚在研究中。
, 百拇医药
    单次口服伊维菌素150~400μg/kg后血中微丝蚴下降程度与乙胺嗪相同,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常见反应有发热、头晕、不适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伊维菌素似对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疗效不满意,明显逊于乙胺嗪。剂量单次日服150μg/kg。

    4.不宜应用的药物:左旋咪唑和甲苯达唑的疗效差,硝硫氰胺(Nithiocyanamine)毒性大。

    (二)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等单纯由丝虫引起者病程自限,口服解热镇痛剂或泼尼松(强的松)可使症状缓解,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食脂肪,多饮水。全身用药疗效不满意,1~2%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作肾盂加压灌注有一定即时效果。进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可使乳糜尿得以消除或缓解。
, 百拇医药
    3.鞘膜积液、淋巴阴囊和阴囊象皮肿应用外科治疗有一定效果。

    4.下肢象皮肿 可采用以绑扎为主的综合疗法,如热烘绑扎疗法、音频绑扎疗法等;以微波和白日加用绑扎治疗慢性淋巴肿或象皮肿也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治疗象皮肿易有复发。

    【预后说明】

    丝虫病一般对生命威胁不大,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晚期象皮肿影响劳动力。顽固、持续性乳糜尿可导致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等。

    【预防说明】

    (一)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是预防丝虫病的重要措施。普查后微丝蚴阳性或微丝蚴阴性但有典型丝虫病病史和体征者皆列为普治对象。在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以及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通过反复查治(3~4次)多可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在班氏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和马来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则采用对象治疗结合全民服药或全民食用乙胺嗪药盐法。全民服药每次乙胺嗪剂量为6mg/kg,每周~每月1次,共服12次或每年顿服乙胺嗪0.25~0.5g(儿童老人剂量酌减),共服3次。乙胺嗪药盐浓度为0.3%,按每人每月吃盐500g计,每人每天服用乙胺嗪50mg,连服6个月,总剂量为9g。两种措施皆可使微丝蚴阳性率由防治前的10%左右降至0.02%~0.5%。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微丝蚴密度降至5条/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人群中无新感染。

    (二)消灭传播媒介 在流行地区开展群众性防蚊灭蚊工作,掌握"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消灭蚊虫。

    (三)充分发动群众在丝虫病流行区要求全民积极参加本病的防治,根据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情况制订防治消灭本病的规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