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中医耳鼻喉科
编号:10163034
耳胀、耳闭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耳胀、耳闭都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分别与急性、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

    因耳胀、耳闭、每兼耳鸣,妨碍听觉,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可与"耳鸣、耳聋"互参。

    【病因】

    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 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兼之风邪侵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经气痞塞不宣,出现耳胀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外科大成》卷三也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所聚也……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临床上,此病因感风热邪毒而发者较多,但也有因感于风寒者,正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所指出:"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也。"
, http://www.100md.com
    2.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多由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血瘀滞,脉络受阻,耳窍闭塞而致,或因脾肾虚损,精气不足,不能上注,耳窍失养,以致闭塞失用,成为此病。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

    主证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大于平时。患者常用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证之初起,常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之症状,或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胆有热之症状。

    证候分析:本病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胀微痛;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听外声不清楚,但听自己说话声音,反觉大声。因用手指按压耳门,能帮助疏通经气,故可减轻耳内不适症状。因风热外邪初袭,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肝胆经气偏盛,由风邪引动而上结于耳窍,则可致耳内胀闷,并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热邪伤及耳膜,故耳膜微红,内陷。若兼有湿邪,则耳窍内有积液,表现为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
, 百拇医药
    2.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主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内陷明显,甚至粘连,活动度减低,耳膜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脾虚、肾虚的症状表现。脾虚,则饮食减少,腹胀,便溏,疲倦,唇色淡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缓细。肾虚则腰膝痠软、耳鸣、耳聋症状比较明显,头晕眼花,失眠多梦,遗泄;肾阴虚为主者兼见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以肾阳虚为主者,兼见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耳窍,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胀闷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脾肾精气亏虚,不能上荣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声音传导受到障碍,听力减退,日渐加重。由于有以脾气虚弱为主,有以肾阴虚或肾阳虚为主,故临床见症也有不同。
, 百拇医药
    【诊断说明】

    本病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但耳道检查,并无物堵为其特点。每兼有耳鸣、听力下降,病变有新久不同。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内胀闷症状,如耳内有耵聍或异物堵塞而出现胀闷堵塞感者,将耵聍或异物取出,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便随之消失或减轻,故容易鉴别。又如脓耳耳膜未穿溃时,也有胀闷堵塞感,但脓耳耳内疼痛较剧烈,耳膜红肿也较明显,在剧烈耳痛之后,耳膜可以穿溃而流脓,故可以鉴别。

    【治疗说明】

    1.风邪侵袭,经气痞塞

    主证 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却大于平时。患者常用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 百拇医药
    证之初起,常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之症状,或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胆有热之症状。

    证候分析:本病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胀微痛;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听外声不清楚,但听自己说话声音,反觉大声。因用手指按压耳门,能帮助疏通经气,故可减轻耳内不适症状。因风热外邪初袭,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肝胆经气偏盛,由风邪引动而上结于耳窍,则可致耳内胀闷,并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热邪伤及耳膜,故耳膜微红,内陷。若兼有湿邪,则耳窍内有积液,表现为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

    治疗

    (1)内治:宜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方用银翘散加菊花、夏枯草、青蒿、石菖蒲等。取银翘散以疏散风热之邪,菊花、夏枯草、青蒿以清疏肝胆,石菖蒲有散邪通窍之功。窍内有积液者,可加车前子、泽泻、桑白皮等,以清利湿热。肝胆热邪较盛,证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若耳内胀痛而全身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口淡不渴,无汗,脉浮紧者,为风寒邪毒侵袭而致,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以疏风散寒通窍。

    (2)外治:

    ①宜用清热祛风止痛药物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一枝黄花捣汁滴耳;亦可用田螺水加冰片少许滴耳。

    ②滴鼻灵或1%麻黄素液滴鼻,有助解除耳内胀闷症状,对于有鼻塞流涕症状的患者更为需要。

    (3)针灸疗法:

    ①针刺:可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合谷、内关等穴,每次选2~3穴,中强度刺激,留针10~20min,以达疏通经络止痛目的。

    ②耳针:取内耳、神门等穴或耳壳上的压痛点,每次1~2穴,针刺或埋针,埋针期间,每天可按压埋针处3~4次,以加强刺激。
, http://www.100md.com
    (4)其他疗法:可行导引法以辅助治疗。即用手指尖按压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复多次,以疏通经气,减轻症状。

    2.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主证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内陷明显,甚至粘连,活动度减低,耳膜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脾虚、肾虚的症状表现。脾虚,则饮食减少,腹胀,便溏,疲倦,唇色淡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缓细。肾虚则腰膝痠软、耳鸣、耳聋症状比较明显,头晕眼花,失眠多梦,遗泄;肾阴虚为主者兼见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以肾阳虚为主者,兼见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耳窍,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胀闷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脾肾精气亏虚,不能上荣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声音传导受到障碍,听力减退,日渐加重。由于有以脾气虚弱为主,有以肾阴虚或肾阳虚为主,故临床见症也有不同。
, 百拇医药
    治疗

    (1)内治:宜行气活血,通窍开闭,用通气散加赤芍、菖蒲等药。此方香附、川芎、赤芍行气活血,柴胡为人少阳经主药,轻清行气,配以石菖蒲行气通窍,使耳窍之气行血活,故能通窍开闭。若症情较重,可配合通窍活血汤。借麝香芳香走窜之力雄厚而通窍,配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行气活血,佐以生姜、红枣调和营卫而散邪。《医林改错》卷上说:"耳孔内小管道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医学准绳六要》治气闭耳聋所用通气散,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气活血通窍,并用人参、甘草、陈皮、僵蚕等健脾益气,除痰通络。两方药物虽不相同,但总以行气活血通窍为宗旨,临床可以根据病情不同而选用。

    若见脾虚症状,宜健脾益气配以通窍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加减;若肝肾阴虚者,宜滋补肝肾配以通窍之法,用耳聋左慈丸合通气散加减;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配以通窍之法,用附桂八味丸合通气散加减。
, http://www.100md.com
    (2)针灸疗法:

    ①针灸:除在耳周局部取穴外(参考"风邪侵袭,经气痞塞"型),脾虚者,选加足三里、中脘、脾俞等;肝肾阳虚者,选配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等有强壮作用之穴位;虚寒者可用艾灸法,每天一次。

    ②穴位注射:取听宫、翳风、耳门等穴,注入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3~0.5ml。

    (3)其他疗法:宜常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耳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若鼓气吹张失败时,则无这种感觉。若有鼻塞流涕多者,不宜行此治法。

    也可采用咽鼓管金属导管吹张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