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3245
中暑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暑热症(summer fevev)出现于盛夏季节,多见于我国南部及中部奇热地区的婴幼儿,有长期发热、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等症状,一般在秋凉时自然痊愈。

    【病因及发病机制】

    根据中医文献,我国早有"多溺暑热症"。自1942年起,上海、广州、重庆、武汉、长沙、杭州、泉州等地陆续有过报道。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2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少见。发病集中于每年6~8月天气最炎热的季节,夏季特别热的年份病人更多。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有人认为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因而在酷热天气体温调节失效,到3~4岁时此种调节功能成熟,少见发病。但初生数月的小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也差,何以发病极少,较难解释,可能与幼婴活动较少,产热不多有关。

    福建泉州第一医院对72例暑热症进行临床分析,认为本症的发病机理与环境高温、高湿及低气压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使体温调节障碍,造成大量热量贮留于肌肤,故出现不同部位反常体温,如腋温高于肛温或肛温仅稍高于腋温不足0.5℃等"反常体温"现象。患者有汗腺功能障碍,但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而其比重较低,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

    ①发热:大多数病儿在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②多饮多尿:病儿口渴多饮,每日饮量可达3L以上。尿亦频繁,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小便20余次。尿清,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③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液。④其他情况:病初起时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多不严重。除咽部稍呈充血外,并无其他阳性体征。高热时可见惊跳、嗜睡,少见神经系统严重症状。热度持久不退时则可见食欲渐减、苍白、消瘦无力、烦躁不安,开始出现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内。⑤病程:多数历时1~2月,但亦可长达3~4月,直至秋凉后发热及其它症状逐渐消退。

    【诊断及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根据上述症状而一般情况良好,并且摒除其他发热原因,即可确诊。应进行细致的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血、尿等常规检查,以除外各种感染。宜作结核菌素试验及肺部X线检查以排除结核病,肥达氏反应以鉴别伤寒、副伤寒,血涂片检查异常淋巴细胞以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治疗说明】

    应多供给饮料及补充适当营养食物,并使居室通风降温。出现高热、惊跳或烦躁不安时,可采用温水浴,其水温约比病儿体温低3~4℃,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亦可应用酒精擦浴,冷水擦澡等对症疗法。

    中医疗法的原则为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处方举例:党参6g,石斛9g,麦冬9g,黄连3g,淡竹叶6g,荷梗9g,知母6g,甘草6g。如在病之后期出现苍白、消瘦、食少、肢凉、便溏、舌淡苔薄等脾肾不足的症候,可去知母、麦冬,加黄芪6g、山萸肉6g、熟地6g,益智仁9g。亦可采用温下清上汤,包括附子、黄连、磁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等。

    【预后说明】

    预后良好。因持久发热,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及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等症。少数病儿连续在2~3个夏季发病,但再发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预防说明】

    宜在平时注意调护,到夏季尽可能移居于比较阴凉的地区。有人主张在初夏时节,早给太子参、红枣煎汤代茶,认为可以加强体质。亦应注意预防并发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