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3507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1961年首先由荷兰学者报道。这二种酶呈联合缺陷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可能它们是同在一个蛋白质上,属单基因控制。格林兰爱斯基摩人发病率特高(10%)。男、女发病率相似。可在一个家庭中同发,并与血缘婚配有关,以常染色体隐传可能最大。

    【临床表现】

    症状开始于婴儿摄入含蔗糖或淀粉的饮食后,即出现水泻,同时体重不增,并有腹部不适或腹痛等临床迹象。腹泻可转慢性,到儿童期症状可逐渐减轻。总的说来,其严重程度与摄入的蔗糖量有关,但也有无临床症状或表现很轻的患者。由于肠道细菌作用于未能被吸收的糖类,从而产生了大量乳酸,因此大便pH低,乳酸本身对肠道的刺激以及乳酸分子增加了肠腔内的渗透压,是产生腹泻的原因。由于蔗糖为非还原糖,故大便还原糖试验阴性,若先加0.1mol/LHCl煮沸数秒钟使蔗糖水解后,才转为阳性。

    【诊断说明】

    蔗糖耐量试验(2g/kg)呈平坦葡萄糖曲线,口服蔗糖2~3天内产生腹泻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确诊在于肠粘膜活检标本中蔗糖酶及异麦芽糖酶的测定。

    【治疗说明】

    本病主要在食物中摒除蔗糖,虽然本病同时有异麦芽糖酶的缺陷,但在淀粉中由于该酶水解的α-1,6-糖苷键的比例不大,因此淀粉常不致引起不耐受问题。一般需终生在食物中摒除蔗糖,但也有资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蔗糖的耐受性可有所好转。,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其它类 > 麦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