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普通外科学
编号:10163885
涎石病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涎腺或其导管系统中形成的钙化物(涎石)和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涎石病。

    【病因】

    涎石形成有局部和全身因素,与局部有关的因素有:

    (一)涎液滞留 引起滞留的原因是导管炎症后管腔缩窄、肿瘤压迫,或异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

    (二)细菌、异物 导管或腺体内有细菌感染或异物存在,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此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形成结石。全身因素如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由于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的钙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钙磷增多即可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涎石病多发于中年人,一般20~40岁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导管内较腺体内涎石为多。颌下腺涎石较腮腺为常见,腮腺次之,舌下腺极为罕见。颌下腺结石较多的原因是分泌涎液的粘液含量较高,粘稠度大,钙与磷酸盐的浓度也较高,碱性较强,故易于形成涎石。颌下腺导管较长,其走行方向由下向上有一定坡度,涎液易于滞留。此外,颌下腺导管口较大,且位于口底,较易损伤或被异物侵入。

    涎石的外形随其所在位置不同而异,在腺管内多呈长柱形或椭圆形,位于腺体与导管交界处为球形或锥体状,数量可为单个或多个,体积从细砂粒至豌豆大小。腺体或导管内的细小结石,阻塞范围狭小,可不影响涎液的排出,潴留症状轻微或无自觉症状。有时导管小涎石可随涎液的压力自行排出。较大的涎石所造成的导管部分阻塞,其涎液滞留症状明显,于进

    食时尤其是有刺激性的食物时,分泌功能增加,排出受阻,出现涎腺肿大、胀痛,停食后分泌减少,症状亦逐渐消失。由于涎腺滞留可发生逆行性感染引起涎腺慢性炎症,出现腺体增大、变硬,有轻压痛,导管口红肿,可见有脓液排出。慢性涎腺炎可有急性发作发展为蜂窝织炎。如未得到适当治疗,炎症继续进行可使腺泡上皮破坏,代之以纤维组织,分泌功能降低,涎液滞留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 http://www.100md.com
    【诊断说明】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检查时可沿导管走行方向由后向前作口内外双手扪诊,可能触到涎石硬块。腺体内涎石则难以扪出。X线摄片对确定涎石位置及体积大小很有价值,涎石为射线阻射区,颌下腺导管后部份或腺体结石需摄下颌骨侧位片才能显示,腮腺及其导管结石须摄正面位片显示,但也有少数病例为软性结石,钙化程度很低,在X线片上难以显示。涎石病有时可发生误诊,应与导管狭窄相鉴别,碘油造影有助于鉴别小结石、腺内或导管内结石。此外涎石病引起的局部硬结应与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或淋巴结疾患相区别,只须仔细询问病史和扪诊不难作出区别,因后者无涎液滞留和涎腺炎症状的表现。

    【治疗说明】

    除小涎石可自行排出外,一般均应用外科手术摘除涎石,腺体涎石或导管腺体交界处的涎石应同时摘除腺体。并发涎腺炎症时,应在控制急性炎症后再手术。颌下腺导管结石,可剖开导管取出结石,但为防止手术操作时将结石推往深处或破碎,应用缝线从导管深面穿过,用血管钳提取牵引再切开粘膜摘除结石,若切口不长一般不需缝合导管。
, http://www.100md.com
    【涎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涎腺又名唾液腺,是口腔的消化腺,有大小两种。大涎腺共三对即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小涎腺是分布于唇、颊、舌粘膜下的粘液腺,各有导管通向口腔并分泌粘液。

    涎腺的组织结构包括有结缔组织和腺体实质。结缔组织包绕在腺体外层,形成被膜并伸入腺体内,构成隔膜,将腺体分成许多小叶。在结缔组织中有血管、神经与导管系统分布。腺体实质是腺的分泌部分,呈泡形或管形,即腺泡及闰管。其壁由单层柱状上皮或锥状上皮细胞所组成,泡形或管形的腺泡与导管相连。按照细胞分泌物的性质,将腺泡细胞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浆液性的细胞分泌稀薄的浆液,富含蛋白质,不含粘液素,分泌物中除无机盐外,主要还有淀粉酶。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富含粘液质,并具有高度的粘稠性。混合性腺泡是由浆液及粘液细胞混合组成。腺泡细胞外周有一层基底膜与结缔组织隔开,在腺泡与基底膜之间有一种上皮来源的肌上皮细胞,具有收缩功能,能帮助涎腺的分泌物排入导管系统。涎腺的导管是腺分泌物的排泄管,起源于腺泡,开口于口腔。
, http://www.100md.com
    (一)腮腺 腮腺为最大的涎腺,纯属浆液性腺体,位于面部两侧,上起颧弓,下至下颌骨下缘及下颌角,前内面为下颌骨升支后缘与嚼肌、翼内肌相邻,后面与胸锁乳突肌、茎突舌肌、二腹肌后腹及颈内动、静脉相接。腺体外周有颈筋膜所形成的腮腺嚼肌筋膜包绕,浅面筋膜与腺体紧密相连,外面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覆盖。

    腮腺呈锥体形,有内、前、后三缘。向内延伸至咽壁,形成楔状尖端的内缘,在嚼肌浅面先斜向上前,而后转向上后方为前缘;由下往上与胸锁乳突肌前缘和颞乳突相连为后缘。少数人尚有副腮腺,位于腮腺前缘与嚼肌前缘之间及腮腺导管上方。腮腺前缘上端有总导管分出,向前下方斜行至嚼肌前缘,穿过颊肌和颊粘膜进入口腔,在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粘膜上形成导管口。在后缘上方腮腺组织进入颞下颌关节的后方,髁状突和外耳道之间。腮腺血运供给来自颈外动脉分支。腮腺中除有面神经总干及其分支通过外,还有与腺体的感觉及分泌有关的耳大神经及耳颞神经分布。腮腺淋巴结有三组:一组是表浅的筋膜上淋巴结,位于耳屏前,颞浅血管的后外侧。第二组是筋膜下腮腺浅面的淋巴结,另有位于腮腺尾部(下极)颈外静脉附近的淋巴结。第三组是深层淋巴结,位于腮腺深浅两叶或面后静脉附近。腮腺淋巴结纳入颈浅、深淋巴结。
, http://www.100md.com
    面神经主干经颞骨茎乳孔出颅经向下前外走行进入腮腺,主再分为上行的面颞干及下行的面颈干。面颞干向上又分为颞支、颧支及颊支;而颈干向下行与下颌支后缘平行分出颊支、下颌缘支及颈支。面神经各支分别分布至面部表情肌肉,管理颧部、耳部、眼睑、颞、唇、颊部肌肉的运动,在各分支间还有许多吻合支形成网状。面神经从主干分出后贯穿于腮腺实质中,在面神经周围有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各支抵腮腺边缘后则紧贴嚼肌筋膜表面走行(图19-7)。

    (二)颌下腺 颌下腺为涎腺第二对大的混合性腺,主要分泌浆液,含有少量粘液,淀粉酶含量次于腮腺腺体。颌下腺大部分位于颌下三角中,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分为深浅两部,浅部位于下颌舌骨肌后下份外侧,深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在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进入舌下间隙与舌下腺相连。颌下腺在接近下颌骨下缘处有数个颌下淋巴结,引流面部、口腔淋巴。腺体内无淋巴结,淋巴引流入颈深淋巴结。腺的外侧面与下颌骨内侧面的颌下腺凹及翼内肌下前份相接触;深面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相邻。腺体上方有舌神经及颌下神经分布,下方有舌下神经及其并行的静脉。腺体为颈深筋膜的深浅两层所包绕,浅筋膜浅面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及面动、静脉越过。颌下腺导管起自颌下腺深面,绕过下颁舌骨肌后缘与舌骨舌肌之间走行,经过舌下腺在颏舌骨肌外侧,向前内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舌下肉阜其走行方向在舌骨舌肌处导管位于舌神经与舌下神经之间,至该肌前缘,舌神经靠近颌下腺导管,先向下前位于导管外侧,继则绕过导管,从下向上前,分成终末支分布于舌前2/3粘膜(图19-8)。

    (三)舌下腺 舌下腺为大涎腺中最小者,属混合性腺,主要分泌粘液,浆液较少。位于口底粘膜下舌系带两侧及下颌舌骨肌之间。外侧为下颌骨内侧面的舌下腺凹,内侧有舌神经、舌下神经末支,舌深动、静脉将舌下腺与额舌肌相隔。舌下腺由多数小腺体所组成,各个腺泡有单独小导管直接开口于口底,导管数目由8~12个不等,也有导管与颌下腺导管相通连。

    (四)小涎腺 小涎腺广泛地分布于唇、舌、牙龈、口底、颊粘膜、腭部、下颌磨牙后区等粘膜组织下,腺体主要是由粘液性或混合性腺细胞所构成,也有部分分泌浆液者。腺表面无被膜,每个腺体有小管开口于粘膜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