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胃肠外科学
编号:10163931
肠套叠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称为肠套叠。一般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但亦有远侧肠管逆向套入近侧肠管的,但极罕见,仅占约0.2%。肠套叠几乎均伴有肠梗阻。本病大多见於小儿,成人较少见。上海中山医院1979~1988年间仅见7例成人肠套叠。

    【病因】

    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 http://www.100md.com
    【病理】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诊断说明】

    幼儿自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颇典型。通常为一个营养良好的6~12月幼儿突然阵发性啼哭伴脸色苍白,持续几分钟后静止,患儿安宁。每间隔15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又反复发作。发作时常呕吐,吐出物可染胆汁。约90%病儿在发病2小时内排果酱样粘液便。发病24~36小时后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呕吐频繁,腹胀明显。发展到肠坏死腹膜炎后,病儿往往死亡。
, 百拇医药
    成人肠套叠大多有慢性反复发作史。便血较少见,约见於1/3病人。

    体检时在多数病人可扪及典型的腹块。应在发作间歇期检查。肿块常呈红肠样,长短不一,从鸡蛋大到十多cm。部位随套叠类型而异,通常可在右腹部相当於升结肠处或上腹部相当於横结肠处扪及。肿块质韧,在腹痛发作时变硬。回盲或回结型时们摸右下腹有空虚感——Dance征。

    放射学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对回盲或回结型肠套叠作钡剂灌肠时钡剂在套叠顶部受阻,并在外鞘和套入部顶部处进入肠壁间,造成杯口形影象;如钡剂渗入更远,就出现弹簧或发卷状影。

    【治疗说明】

    明确诊断后予以禁食、放胃肠减压,静脉内滴注葡萄糖盐水。

    对早期的小儿肠套叠宜先应用钡剂灌肠复位。在荧光透视监视下将钡剂盛器提高到距床1m处渐渐灌入。可看到套入的肠管逐渐逆行脱回,直到完全复位为止。此时可见钡剂逆流进入近端小肠,接着病儿排出染血的钡剂,粪便和气体。也可用盐水代替钡剂灌肠,但不能监视套叠脱出的进展。也可用空气灌肠复位,但需加一定的压力,初起用8.0kPa(60mmHg),在透视下证实诊断后逐步加压到10.6kPa(80mmHg),至完全复位为止。当病儿有腹膜炎或外周循环衰竭现象时不可作灌肠复位。灌肠复位对早期小儿肠套叠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如灌肠复位失败应手术复位成人肠套叠一般有诱发病变须处理,所以原则上均应手术。切口可作右中腹部腹直肌纵切口,显露套叠肠段后用手指轻柔地在远端将套入部顶部向近侧挤压,迄至套入肠段全部复位为止。绝不可牵拉套入的肠段。刚脱套的肠段红肿色紫红,可用热盐水纱布湿敷片刻。一般说来,能被挤压复位的套入肠段无生机危害,不需作切除。有时挤压复位有困难,可用一小手指插入外鞘和反折肠段间轻轻分开粘连以便於整复。这一方法称Cope法。

    如手法不能复位,就需切除套叠肠段后作肠吻合。肠切除术后继续静脉补液并用抗生素5~7天。

    成人肠套叠手术复位后应仔细检查顶部肠壁有无息肉等病变。如有予以处理。

    自发性肠套叠复发率不高,在1~2%之间。如因复发而再次剖腹整复时,可将套入肠段予以固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