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儿科
编号:10164317
肠套叠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系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北京儿童医院平均每年门诊及住院治疗该病约200~250例,约有90%在门诊灌肠复位。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1.5~3∶1。

    【病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①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加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②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易引起套叠。③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腺肿大诱发肠管套叠。但大多数病例不能发现明确的诱因。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或回肠远端憩室、肠囊肿翻入牵带肠壁作为起点的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回结型肠套叠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4~10月龄最多见,突然发病,其典型表现如下:

    1.腹痛 由于小儿不会申诉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同时拒食,每次发作数分钟,过后患儿全身松弛安静或入睡,约数十分钟后再发作,如此反复,久之患儿精神渐差,腹痛表现反而减轻,而以嗜睡、面色苍白为主。个别较小的病儿开始即以面色苍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为主,随后即进入休克状态,而哭闹、腹痛等症状反不明显,可称为无痛型肠套叠。

    2.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就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有胆汁,晚期则吐粪便样液体。腹痛及呕吐系因肠系膜被强烈牵拉,肠管痉挛引起,晚期则由肠梗阻引起。

    3 .血便 疾病开始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8~12小时后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血粘液的混合物,称为红果酱样便。偶尔也有患儿开始即以大量鲜血便及休克为主而就诊的,也属于无痛型表现。一部分婴儿在来医院时尚未便血,仅在肛门指检时,手套上染有血迹,能自行排血便者占30%,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占60%。
, http://www.100md.com
    4.腹部肿物 肠套叠肿物的部位依套入的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或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腹柔软不胀,于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及肿物,呈蜡肠样光滑而不太硬、带弹性略可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物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肛门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偶亦有套入部脱至直肠外者,颇似脱肛。多数病儿由于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比较松软而有空虚感。

    在病程早期,病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但面色可苍白,精神欠佳。至晚期精神萎靡、脉搏快而弱、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有休克,腹膜炎征象。此时由于腹胀、右下腹空虚感及肿物均不易查出。

    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中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定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蜡肠样或海螺状。
, http://www.100md.com
    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或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等。腹软不胀,多于右上腹触及较粗大的蜡肠样肿物,比较固定。

    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复发率4%,多为粘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美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病理说明】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若远端套入近端(称逆行性肠套叠)较罕见。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有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

    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图25-10)。
, http://www.100md.com
    套入部进入鞘部后,受蠕动的推动向远端进行,同时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腔发生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受压,套入部肠管可发生水肿瘀血绞窄而坏死,尤其是颈部被勒紧,由于鞘部肠管持续痉挛紧缩而压迫套入部,颈部最早发生血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受阻,组织瘀血水肿,套入部肠壁静脉怒张破裂出血,与肠粘液混合成果酱样,肠壁水肿继续加重,动脉受压,套入部供血停止而发生坏死。而鞘部肠壁则因高度扩张与长期痉挛可发生局灶性灰白色动脉性缺血坏死。此灰白色坏死灶肠壁薄弱,极易穿破,比套入部紫红色瘀血坏死更有穿孔的危险。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发现。

    常见原发性肠套叠可按发生部位分为三型:①回结型:占85%。②小肠型;6%~10%。③结肠型:占2%~5%。④回回结型:占10%~15%。少数病例以回盲部为起点,多数是以回肠末端距回盲部几厘米到十余厘米处为起点套入结肠。

    年长儿回结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更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较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常仍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 百拇医药
    【诊断说明】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非典型病例则须与痢疾、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因肠痉挛及血肿也可诱发肠套叠)、肠囊肿以及肠内外肿瘤引起出血或肠梗阻相鉴别。慢性肠套叠则须与蛔虫肠梗阻及结肠肿瘤相鉴别。

    遇诊断不能确定时,可作钡或气灌肠检查,在X线透视下,可见钡柱或气体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晚期病例如小儿已有严重中毒脱水、高热或休克,腹胀并有腹膜刺激症状时,只宜作低压定量钡或气灌肠检查,注意结肠是否空瘪,特别是乙状结肠。如小肠有多数张力性气液面而结肠空瘪时,即可按绞窄性肠梗阻诊断而进行开腹探查。

    小肠套叠临床多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在幼儿、儿童须与蛔虫团肠梗阻或肿瘤引起的肠梗阻相鉴别。一般当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时均需手术治疗,肠管多已趋向坏死,故须早期开腹探查。
, 百拇医药
    【治疗说明】

    1.非手术疗法 凡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无明显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腹不胀无压痛者均以灌肠疗法治疗,虽有人报告水压灌肠复位后复发率可高达10%,但绝大多数均能一次治愈终生不复发,避免了手术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1)空气压力灌肠法:北京儿童医院自1961年采用空气压力灌肠治疗肠套叠。每年在门诊约治疗150~200例,复位率约90%。有5%的病例虽经2~3次气灌肠未能复位,而在手术时发现极易脱套,故考虑若能使稳压持续较长时间,这些病人可能会复位。该院用一种简单汞柱调压灌肠器(详见下文),可以保证空气灌肠时不超过预定的压力。一般作诊断性灌肠时,压力限制在6.7~8.0kPa以下;复位治疗时,将压力调整到8.0~12.0kPa(不超过16kPa)。灌肠时须用45ml气囊导尿管(福雷氏导尿管)插入直肠,将气囊充气堵住肛门,才便于加压注气。在荧光屏下自导尿管注入气体后,结肠肠腔迅速扩张,X线透亮度增加。当气体到达套入部时,即可出现杯形或钳形气影。在整复过程中见不同形态块影沿结肠逆向移动,时隐时现,于套入较紧处随着肠腔压力增减,肿物影可来回移动。套叠部往往在肝曲和回盲部有停留现象,必须耐心等待,或适当提高压力和变换体位,以助脱套。气灌肠时因肠腔内压力较高,肠管膨胀显著,不宜强力地作手法按摩,以免肠腔内压力骤增导致肠管破裂。注气时速度宜缓慢,避免冲力过大。一旦肿物消失,回肠内气体骤增而结肠内压力下降,为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此时多可自导管中排出大量臭气及稀黄便。复位一般均需3~5分钟。凡复位标志不清、肿物虽消而小肠内充气不显著者,须辅以钡灌肠观察。
, 百拇医药
    (2)钡灌肠水压复位法:一般可将装有20%钡剂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离病儿水平体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钡剂。首先进一步确诊肠套叠,然后在X线透视下观察杯形缺损逐渐向近端结肠移动。在整复过程中,往往在肝、脾区或回盲区有停滞现象;此时可酌情提高压力到0.785~0.981kPa(一般不超过1.275kPa),轻柔地按摩腹部或变换体位,有助于套叠的整复。一旦盲肠充盈,钡剂突然进入回肠末段,充盈缺损消失时,则为脱套的指征。此时可拔肛管使患儿排出钡剂,常有大量臭气随粉红色的钡剂排出,有时混有黄色粪便。再次进行透视时,回盲区因结肠内钡剂排出而正常回盲部显影更清楚。

    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灌肠疗法带有盲目性,故有一定的危险。然而空气灌肠比钡灌肠或其他灌肠方法稍好一些。灌肠时要仔细按压肿物,密切注意复位的进展。肠套叠复位后可有大量臭气及粪便排出,小儿安静入睡,不再哭闹,腹部肿物消失。立即口服碳末0.5~1g,6~8小时后排出的粪便内含黑色炭末,即可证实治愈(如果小儿未自动排便,可用少量1%温盐水灌肠)。
, http://www.100md.com
    严重的问题是灌肠穿孔。如果在X线透视下发生穿孔,可立刻看到空气进入腹腔与肠间隙,使患儿稍呈立位则见膈下有气腹影。如果缺乏X线透视观察,则可根据患儿突然精神不佳,似乎"安静",但面色苍白或发青,脉弱而快,腹突胀,肝浊音界消失。立刻行紧急腹腔穿刺抽出气体减压。证明为穿孔后要立刻手术。一般灌肠穿孔多为鞘部破裂,系梗阻远端穿孔,肠腔内容物不多,如为空气灌肠则腹腔污染不严重,及时手术多可挽救生命。严格控制灌肠压力,掌握鞘部坏死的发生规律(如肿物大、套入远、时间长、套得紧、梗阻严重等),一般可以避免发生穿孔。

    为了提高灌肠的疗效,有时可事先给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镇静剂,使病儿安睡。已有脱水者应先输液改进一般情况后,再行灌肠。

    (3)B型超声波监视下水压灌肠疗法:关于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文献已有报告,中国医科大学曾报告427例,诊断准确率达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率达94%。其适应症同X线下水压灌肠法,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标准是:回盲部"半岛"块影通过回盲瓣突然消失,结肠内液体急速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水肿纵断面呈"沟壑样变"。本法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可避免X线的影响,复位中可从横纵两个断面对套叠包块进行动态追踪观察,影像比X线下空气或钡灌肠更清晰,复位成功的标准更明确。由于整个复位过程均在直视下进行,医师能确切掌握患儿的呼吸、腹胀变化及全身状况,对患儿来说较为安全。
, 百拇医药
    2.手术疗法 指征:①发病超过48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烧脱水,精神萎靡不振及休克等中毒症状;②腹胀明显,在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面,腹部压痛肌紧张疑有肠坏死;③复发达三次以上,疑有器质性病变;④疑为小肠套叠;⑤气灌肠未能复位且有复套征象。

    【附】

    汞柱调压空气及氧气灌肠器示意图

    如图25-11所示,主要部分是一U形管,内腔直径二厘米,将汞灌入U形管两侧均高40mm。自一侧注气加压,则汞被压入对侧,使对侧高达80m。时,而加压侧为0,即说明此时所加的压力为10.7kPa。如果压力超过10.7kPa,则气泡即自然通过汞液面迅速经导气孔(图25-12)逸出,使压力仍保持10.7kPa。

    用血压表检验汞柱调压气灌肠器(图25-12)注气时压力的稳定性。在气泡逸出时,不管汞柱因压力激荡的关系上升多高,甚至有些汞喷到U形管出口的保护球中,因为汞的总量是固定的,所以血压表上表示的压力是稳定的。如果须要改变压力,可从调压器抽出或注入一定量汞(U形管内汞高5mm代表将来打气后最高压力高10mm)。自1973年以氧代替空气,因流量及压力比手球注气稳定,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提高了复位率。

    【预后说明】

    婴幼儿原发性回结型肠套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灌肠复位均可治愈。如病程超过1~2日尤其是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多需手术复位或肠切除。则病死率显著增高,达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