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血管外科
编号:10164567
静脉血栓形成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发病情况】

    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27.8%。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病因】

    ①静脉壁损伤:静脉内壁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其表面由含糖蛋白和粘蛋白(proteoglycans)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glycocalyx)所覆盖。内皮细胞表面的覆盖物中含有大量的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的粘附;内皮细胞本身不但能合成一些抗凝物质,也能与某些重要的抑制血栓形成的物质相结合,如α2-巨球蛋白等,而且能产生前列腺素,从而具有抗血小板粘附和扩血管作用。内皮细胞的表面有蛋白质C存在,其可通过第Ⅴa和Ⅷa因子灭能以及抑制血小板的第Xa因子受体,而发挥强烈的抗凝活力。此外,内皮细胞还能合成一些基底膜的组成部分,如第Ⅳ和第Ⅲ类胶原等。因此,完整的内膜是防止纤维蛋白沉积的必备条件。病理证实,在静脉入口和汇合处,管壁的结构最为薄弱,郁血可使静脉管腔扩大,薄弱的内膜上发生极为微小的裂伤,从而使血小板粘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有人认为静脉管壁内平滑肌对损伤的反应,也是造成内膜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②静脉血流缓慢:因手术或重病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或因其他原因而长时间静坐后,均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流缓慢时可因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产生凝血酶积聚;并由于细胞的破坏而释出血清素和组织胺,使内皮细胞收缩及其下方的基底膜裸露,使血流中的血小板粘附其上,引起凝血物质的释放和激活。此外,血流缓慢使静脉瓣窝底部氧分压降低,从而导致内皮细胞破坏,在内膜形成许多微小的裂伤。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改变,如血小板粘附性增高,血小板数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因子增多和抗纤维蛋白溶酶尤其是α2-球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的含量增高等,有助于静脉血栓形成。如抗凝血酶含量减少到50μg/dl以下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能被凝血酶激活的蛋白质C有强烈的抗凝作用和溶栓能力。血浆中蛋白质C能被凝血酶缓慢地激活,但有一种与内皮细胞相结合的辅助因子--蛋白质S,则能使蛋白质C的激活率增加2万倍。施行大手术后数天内,患者体内这些物质明显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他如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急剧升高和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粘稠度增高;由于内脏癌肿浸润组织及其破坏所释出的一些物质;大型手术时对血小板的刺激,使血小板聚集;某些药物的反应,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4~6倍;妊娠或某些感染等也可使血凝增高;家族性缺乏某种抗凝因子的病人有反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倾向。这些包括缺乏抗凝血酶Ⅲ、蛋白质S、蛋白质C和肝素辅助因子Ⅱ。以上均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表现】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多发生于四肢浅表静脉,如大、小隐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的行径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一般无全身症状。1~3周后静脉炎症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有硬条索状物和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常经久不退。本病有复发倾向。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其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阻塞的程度和范围。有些患者可全无症状,而以大块肺栓塞表现成为第一症状;其炎症和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小腿静脉或腘静脉内,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轻者仅有局部沉重感、站立时明显。患肢肿胀,小腿肌肉、腘窝、腹股沟内侧等处有压痛。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检查时让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急速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中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同理,压迫腓肠肌试验(Neuhof征)亦阳性。此外,常可见远侧静脉压增高所致的浅静脉曲张。
, 百拇医药
    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髂、股静脉时,患肢疼痛加剧,呈痉挛性痛,伴有凹陷性浮肿,出现股内侧及同侧下腹壁静脉曲张。发生于左侧者比右侧多2~3倍。检查时患侧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在股静脉部位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同时,可伴有轻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并有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当一侧髂、股静脉血栓向下腔静脉延伸时,可出现上述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两下肢和外阴部均出现明显水肿,疼痛也向上扩展。后期,两侧腹壁、胸壁和臀部均有浅静脉曲张。但有时这种曲张的浅静脉可被明显的水肿所掩盖。偶可因下肢回流血量锐减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上肢深静脉和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一旦受累,上述表现可出现于上肢或胸壁、颈和头面部,并常有局部皮色青紫或发绀。上腔静脉受累时,还可出现头痛、头胀、眩晕和眼睑水肿等症状。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参见"肺原性心脏病")。

    【实验检查】
, 百拇医药
    血栓性浅表静脉炎一般毋须特殊实验室检查。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作下列检查:

    (一)静脉压测量 患肢的静脉压升高。正常站位时足背静脉弓的平均压力为1.84kPa(18.8cmH2O),而颈静脉压力为0.69kPa(7cmH2O)。平卧位时在上、下肢的相当部位,下肢静脉压比上肢稍高。周围大静脉的正常压力平均为0.59~1.77kPa(6~12cmH2O),但患肢常>1.96kPa(20cmH2O)。

    (二)非创伤性检查

    1.放射性核素检查 ①放射性核素125碘-纤维蛋白原摄取试验:局部血栓形成时,125碘标记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血栓内,使患病部位的放射性增高。此法特别适用于膝关节以下的静脉血栓的定位检查,但不适宜对腹股沟韧带以上的静脉血栓检查。②高99m锝酸盐法:左或右髂总静脉完全闭塞时,显影延迟30秒。本法适用于骨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③99m锝-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或99m锝-大颗粒微球体(MS)法检查:静脉无病变时,大隐静脉清晰可见。静脉有病变时,可显示大隐静脉畸形、静脉血栓阻塞、侧支血流或延迟显影。阻塞部位有放射性降低或缺损区;病损区的远端有放射性潴留,并可观察到一支或多支侧支循环。
, 百拇医药
    2.超声血管检查 利用多普勒原理来检测静脉阻塞,在采用改变静脉血流的各种动作时,如深吸气、Valsalva动作或腿部挤压,可检出存在有阻塞的静脉;用彩色血流多普勒实时显象法对膝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替代X线静脉造影检查。

    3.阻抗式血流图检查 正常深呼吸时所具有的小腿静脉腔容量的变化缩小或消失。

    4.皮肤温度测定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 ①用扫描照相机检测红外线放射的方法进行下肢皮肤温度标测。②液晶温度记录仪:可检出静脉炎所致的轻微皮温增高。

    (三)X线静脉造影 本法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它可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

    【病理说明】

    血栓性浅表静脉炎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且两者可相互转变。其主要区别在于血栓病理变化的发展程度不同。
, 百拇医药
    血栓性浅表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是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增厚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多与静脉壁紧粘,不易脱落。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所致,血栓大部分由红细胞伴有少量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血栓形成过程中向血流方向延伸发展,血栓的远侧端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而近侧端则自由地飘浮在血管腔内,致使血栓容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产生肢体静脉回流障碍,远端的静脉压增高和组织缺氧,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浅表静脉曲张和肢体肿胀;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可引起淋巴淤滞和回流障碍,从而加重肢体肿胀;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的炎症可引起患肢不同程度的疼痛。早期,静脉血栓远端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平时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后期,血栓可以机化、再通,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的通畅度。同时,管腔受纤维组织的收缩作用使静脉瓣破坏,又可导致静脉功能不全。

, 百拇医药     【诊断说明】

    根据浅表静脉区的红肿和扪及压痛的条索状物等特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即可确立。

    凡在术后、产后或因全身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突然出现小腿深部疼痛、压痛、肿胀,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时,应首先考虑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静脉造影即能确诊。根据疼痛、肿胀、压痛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浅静脉扩张的有无及其范围,结合静脉造影尚可作出阻塞处的精确定位。但尚须与急性小腿肌炎、小腿蜂窝织炎、急性动脉栓塞和淋巴水肿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说明】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避免久立或久坐。②药物治疗:保泰松0.1g,每日3次;或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每日3次;或吡罗昔康(炎痛喜康)1mg,每日1次;或口服阿司匹林0.5~1g,每日3次。一般不必用抗生素或抗凝剂治疗。
, 百拇医药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卧床1~2周,可减轻疼痛,并使血栓紧粘于静脉壁的内膜上。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患肢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面20~30cm,膝关节宜安置于5°~10°的微屈曲位。床脚抬高30°。②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使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③开始起床后应穿有压差或无压差长统弹力袜,前者踝部的压力为2.19kPa(18mmHg),股部压力为0.80~1.06kPa(6~8mmHg),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根据受累部位和水肿程度的不同,穿着时间为6周~3个月。

    2.溶栓疗法 适用于发病后24h内或合并肺栓塞时。(详见"急性心肌梗塞")

    3.抗凝治疗

    (1)肝素:有下列几种用法:①5000u静注,以后750~1000u/h静滴,12小时后再调整剂量使部分凝血激酶时间(PTT)达到正常的1.5倍或部分激活的凝血激酶时间(APTT)达到正常对照的大约2倍。②5000u静注,每4~6小时一次。③如不能找到合适的静脉,可皮下注射肝素5000u,每4~6小时一次,或15000~30000u,每12小时一次。上述肝素治疗应维持5~7日。
, 百拇医药
    (2)华法林:肝素治疗5天后口服华法林,10~15mg/日,2~3日,直到凝血酶原时间达正常水平的1.2~1.5倍。其后,给予维持量2.5mg/日,持续3~4月。

    4.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参见"多发性大动脉炎")。

    5.抗凝剂禁忌的患者中,对肺栓塞危险低的患者可试以抬高肢体和局部热敷的方法。

    6.腰交感神经阻滞。

    7.手术治疗 上述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可考虑作静脉血栓摘除术或Fogarty导管取栓术、下腔静脉结扎术或滤网成形术、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

    8.介入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延伸到膝以上者,肺栓塞危险性高时;当抗凝剂因并发症而需要终止时;当在足量抗凝剂时仍有反复血栓栓塞发生时;以及当存在不能用抗生素控制的败血性血栓栓塞病变时,可考虑经皮下腔静脉内植入滤过器。操作时,局麻下,用导管经颈内静脉通过右心房,再达下腔静脉,撑开滤过器固定于下腔静脉壁上。常用的有Mobin-Uddin滤过器和Greenfield滤过器。
, 百拇医药
    【预防说明】

    避免输入对静脉壁有刺激的溶液,早期拔除静脉插管,积极治疗静脉曲张,对防止血栓性浅静脉炎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而又须手术者,可在术前2小时采用小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日2次,持续5~7日,或术后第4天口服华法林;或手术前、后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2万~4万)500ml静滴,以后隔日一次,共3次。口服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的同化类固醇激素--司坦唑醇(羟甲雄烷吡唑)5mg,每日2次,可降低自发性浅静脉炎患者的血栓形成发生率;术后也可采用肝素5000u和二氢麦角胺0.5mg联合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5日,预防效果更佳;也可用口服双嘧哒莫或阿司匹林预防。手术时对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组织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对静脉壁的损伤。术后避免在小腿或腘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对大手术后、产后或慢性疾病需长期卧床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并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必要时可作踝关节被动踏板运动,穿长统弹力袜或采用充气长统靴间歇压迫法和腓肠肌电刺激法;术后能起床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已有小腿静脉血栓形成时也应尽早处理,以防血栓向近心端延伸或脱落。,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