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创伤及骨科学
编号:10164752
拇外翻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拇外翻是一种足部常见畸形,其特点是:①拇趾向外偏斜,第一跖骨内翻,跖骨头内侧呈骨赘样凸起,并形成第一跖趾关节部份脱位。②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样凸起处形成疼痛性拇趾滑囊炎,影响穿鞋及行走。③第一跖趾骨沿纵轴方向发生旋前畸形,使第一跖骨头下的屈拇短肌内的两块籽骨被旋转到第一跖骨头外侧。④由于拇趾的外翻,第二趾被挤压向上,形成跖趾关节背伸,趾间关节跖屈的锤状趾。畸形严重时可在第二、三跖骨下的足底负重处形成疼痛性胼胝。⑤负重时,足的前后位X线片显示第一跖骨与近节趾骨成角超过15°,第一、二跖骨之间角度超过8°。(图105-18)综合上述表现,拇外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其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则众说不一。

    【病因】

    (一)穿鞋 18世纪前人们穿的是足背扣带的平底鞋,18世纪皮鞋在法国问世后即出现拇外翻的文献报道,此后发病率逐步增加。Tadaski kato等报道日本在近20年来拇外翻病例日趋增多,这与日本民族从穿木屐到改穿皮鞋的习惯变化有关。另据Lam-Sin-Fook,Hodgson对同样遗传背景的穿鞋与不穿鞋的人群调查,证实穿鞋的人中33%有某种程度的拇外翻,而不穿鞋者中拇外翻仅占19%。几乎所有统计资料表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可达1∶3~1∶15。上述资料均证实穿鞋是拇外翻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穿尖头紧鞋更是其主要原因,故发病率女性大于男性。少数不穿鞋者也有拇外翻畸形发生,可见还有其他发病的因素存在。
, http://www.100md.com
    (二)足的旋前动作和肌力不平衡 在拇外翻的形成中,足的旋前动作起着重要作用,拇趾沿纵轴的内旋使籽骨自第一跖骨跖面向外侧移位于第一、二跖骨之间,负重时的足印照片也显示足底的负重区向内侧移位。由于第一跖骨的内旋,拇趾内收肌张力增加,使与之拮抗的拇外展肌在力学上处于劣势,这种肌力不平衡有时被认为与拇外翻的发生有关。

    (三)骨性原因 第一跖骨的内翻与拇外翻的程度成正比,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众说纷纷。如Ewald认为第一跖骨的内翻是拇外翻的主因。Hardy等认为第一跖骨内翻是继发于拇外翻的结果。

    另外,第一跖骨长度超过第二跖骨,有产生拇外翻的倾向,但截除第二趾后仍常引起拇外翻。第一跖骨头呈圆形,使第一跖趾关节面弧度增加,并增加跖趾关节的活动度,因而助长了跖骨向内成角的趋势。第一跖楔关节面向内侧倾斜角度增加,可产生继发性拇外翻。如果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有外生骨疣等骨性凸起,使第一跖骨向内偏离,也会形成拇外翻。
, 百拇医药
    (四)韧带松弛和肌力减退 韧带松弛是肌力减退后产生的后果。常见于老年人及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纵弓及横弓塌陷,呈平足外形,并出现拇外翻。这类病人的拇外翻不少见,尤其在女性更年期后。

    【病理改变】

    足的第一跖趾关节不同于其他四个跖趾关节,在第一跖骨头下有两块籽骨,籽骨被屈拇短肌包裹,并局限在跖骨头的跖面。拇外翻时趾骨向外侧偏移,近节趾骨基底推跖骨头向内。发生这种移位时,跖骨头下的籽骨棘被逐步磨光,加之拇趾沿纵轴内旋,屈拇短肌及其包埋的籽骨滑至第一跖骨外侧。外展拇肌的联合腱附着于拇趾近节趾骨的侧面偏跖侧,当拇外翻时跖骨头内移与内旋,外展拇肌下移到跖面,外展力量减退或消失。正常的外展拇肌除了维持拇趾的外展位置外,还以第一跖骨头为支点,将第一跖骨向第二跖骨靠拢。拇外翻时,外展拇肌向跖面移位,上述作用即消失,反使第一跖骨进一步被推向内翻位。

    围绕拇趾的肌肉大致分成四组:内收拇肌、外展拇肌、伸拇长短肌与屈拇长短肌。在拇外翻时,外展拇肌与屈趾短肌有上述变化外,屈拇长短肌与伸拇长短肌在第一跖骨内翻时呈弓弦状态,使该两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而起了内收拇趾的作用,从而促使畸形进一步发展。
, http://www.100md.com
    经华山医院骨科足病组足底生物力学测定证实,拇外翻时由于第一跖骨内翻的增加,从而降低其行走时的推力,而在第二、三跖骨头下的负重量增加,于是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性胼胝。

    第二趾被外翻的拇趾挤压向上,久之跖趾关节囊的跖面被伸展变薄,产生第二跖趾关节病理性脱位,这类现象约可在15~20%的拇外翻病例中出现。第一跖骨头的内侧往往由于骨性突起而在局部形成滑囊。增生滑囊与内侧的骨性突起形成了拇外翻的典型特点,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突出,前足的外观增宽。坚硬的鞋子与骨性突起长期磨擦,产生滑囊壁的增厚,急性磨擦创伤可产生拇囊炎。

    【治疗说明】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Kolikan指出拇外翻手术方法共有130种,这是由于不同医生具有不同的病理变化认识及手术操作习惯,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类:①截骨术(伴或不伴软组织手术),如近节趾骨截骨术、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术、第一跖骨干部截骨术、第一跖骨头或颈部截骨术、第一楔状骨截骨术;②骨突切除术(伴或不伴软组织手术);③关节融合术,如跖趾关节融合术、跖跗关节融合术、跖骨骺融合术;④关节成形术,如跖趾关节成形术、跖趾关节假体置换术;⑤其他方法如单纯的软组织手术。
, 百拇医药
    (一)骨赘和滑囊切除术 适合于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跟骨阻滞麻醉下,上止血带。在拇趾跖趾关节内侧作一弧形切口,切除过多的拇囊皮肤,牵开切口下的皮神经,保护勿使其损伤。暴露跖趾关节囊的内侧,舌瓣状切开关节囊,瓣尖指向跖骨近端,掀开舌瓣即见第一跖骨内侧的骨赘,凿去骨赘,使跖骨头与跖骨干齐平,然后紧缩缝合内侧舌状关节囊。如畸形不能完全矫正,可在缝合关节囊前切断内收拇肌。术后石膏固定于矫正位2~3周。

    (二)第一跖骨斜形截骨术 适合于无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的中青年患者。在跖骨干远端的头颈交界处作双斜面截骨,使正侧位截骨均为斜面,斜面呈30°角,截骨后将跖骨远端顺截骨线向外侧推移一个皮质宽度,用一枚克氏针作内固定,咬除近端内侧骨突。术后石膏固定4周。待局部压痛消失,即可试行下地行走。

    (三)跖趾关节成形术(Keller手术) 适合于伴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作一直切口,切除近节趾骨近端1/2~2/3的趾骨,牵拉拇趾,使在跖趾关节间有0.5cm的间隙,可用或不用克氏针作固定后缝合伤口,切除滑囊与骨赘,术后石膏固定2周即可开始行走。
, http://www.100md.com
    【病理改变】

    足的第一跖趾关节不同于其他四个跖趾关节,在第一跖骨头下有两块籽骨,籽骨被屈拇短肌包裹,并局限在跖骨头的跖面。拇外翻时趾骨向外侧偏移,近节趾骨基底推跖骨头向内。发生这种移位时,跖骨头下的籽骨棘被逐步磨光,加之拇趾沿纵轴内旋,屈拇短肌及其包埋的籽骨滑至第一跖骨外侧(图105-19)。外展拇肌的联合腱附着于拇趾近节趾骨的侧面偏跖侧,当拇外翻时跖骨头内移与内旋,外展拇肌下移到跖面,外展力量减退或消失。正常的外展拇肌除了维持拇趾的外展位置外,还以第一跖骨头为支点,将第一跖骨向第二跖骨靠拢。拇外翻时,外展拇肌向跖面移位,上述作用即消失,反使第一跖骨进一步被推向内翻位。

    经华山医院骨科足病组足底生物力学测定证实,拇外翻时由于第一跖骨内翻的增加,从而降低其行走时的推力,而在第二、三跖骨头下的负重量增加,于是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性胼胝。第二趾被外翻的拇趾挤压向上,久之跖趾关节囊的跖面被伸展变薄,产生第二跖趾关节病理性脱位,这类现象约可在15~20%的拇外翻病例中出现。第一跖骨头的内侧往往由于骨性突起而在局部形成滑囊。增生滑囊与内侧的骨性突起形成了拇外翻的典型特点,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突出,前足的外观增宽。坚硬的鞋子与骨性突起长期磨擦,产生滑囊壁的增厚,急性磨擦创伤可产生拇囊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