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疾病 > 外 科 > 创伤及骨科学
编号:10164769
颌面部骨组织损伤
http://www.100md.com 大众医药网
     【概述】

    面骨的骨折以下颌骨最多见,其次为颧骨、颧弓和鼻骨。但在战时,上颌骨骨折发生率与下颌骨相同,可能与近代战争中小弹片伤较多、上颌骨比下颌骨薄弱,即使小弹片也可造成骨折的原因有关。儿童面骨骨折发生率很低,5岁以下幼儿更少见。幼儿的面骨在头颅骨中所占比例较小,较成年人更处于后移的位置上,且骨的弹性较大,所以受伤后不易或较少发生骨折。

    上下牙齿间的咬(牙+合)关系改变是诊断颌骨骨折的一个重要体征,正常咬(牙+合)关系的恢复是判断颌骨骨折是否已正确复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治疗中又可利用上下牙齿在正常咬(牙合)关系下所作的颌间结扎进行骨折的固定。因此,牙齿及其咬(牙合)关系在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颌面部骨折多伴有牙龈撕裂,使骨折线与口腔、鼻腔或副鼻窦相通。因此,临床上常将领骨骨折视为已被污染的开放性骨折,此外,由于面骨相互紧密连接,且与颅骨相结合,在遭受强力打击时,易同时伴有颅骨、颅底或颅内的复合伤,以及形成极为复杂的面骨骨折,在处理与诊断颌面部骨折时,需注意上述解剖结构上的特点。
, 百拇医药
    (一)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是面部最大的骨骼。也是面中1/3部分的主要支架,其上方构成眶下壁与颅骨相接,下部构成口腔顶部与腭骨相连,两侧则与颧骨相连接,骨体中间有上颌窦。受外力轻度打击时,力量可被连接部或窦腔壁所分散,不致于发生骨折,或仅发生连接部位的骨缝分离。如为强力打击,与其它面骨相连接的骨缝,就成为薄弱区域,骨折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或骨缝处。因此,上颌骨骨折线经过的部位,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上颌骨无强有力的咀嚼肌附丽,骨折片移位常与外力打击方向和重力有关,骨折块通常向后下内方向移位。Lefort根据上颌骨上述解剖特点,按不同的骨折线走向,将上颌骨骨折分为Lefort I、Ⅱ、Ⅲ三型,临床上将I型称为低位骨折,Ⅱ、Ⅲ型统称为高位骨折(图19-16)。

    1.低位骨折 即I型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上唇部引起,骨折线在梨状孔附近,向外后方经牙根尖上方的牙槽突基底和上颌结节上方,平行向后延伸到蝶骨翼突处,使上颌骨呈锥体形骨折。由于打击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骨折线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外力如来自前侧方,可使腭中缝裂开,一侧的梨状孔附近至同侧翼突缝也同时裂开。
, 百拇医药
    2.高位骨折 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鼻根部引起,较低位骨折严重。骨折线经过鼻骨与额骨相接处,横过眶内侧壁至眶底,然后经过颧骨下方向后直达蝶骨翼突附近,使整个上颌骨与其它面骨完全分离,上颌骨因重力关系向下后移位,此为LefortⅡ型骨折。更为严重的是上述骨折线的走向是横过颧骨上方,造成所有面骨与颅骨的分离,即所谓"颅面分离",此为LefortⅢ型骨折,这类骨折多波及颅底,并伴有颅脑的损伤。

    上颌骨火器伤为多处粉碎性骨折,临床上无上述的典型骨折线,故难以按上述原则进行分类。

    临床表现:上颌骨骨折除可出现面部肿胀、皮下瘀斑、疼痛、张口功能障碍等症状外,尚可有下列的临床特点:

    1.面中部变形和咬(牙+合)关系的错乱 骨折片的随重力下移,可致面中部变长,颅面分离的骨折,面中部增长更显著,由于翼内肌的牵引,使上颌骨后部的下移更甚,因此出现后牙的早期接触和前牙的开(牙合),咬(牙合)关系因骨折片移位发生错乱,影响咀嚼功能。
, 百拇医药
    2.面中部软组织肿胀、出血和瘀斑 上颌骨骨折可出现面中部的明显肿胀。牙龈的撕裂或骨折波及上颌窦,可有口腔和鼻腔的出血,伴有颅底、额骨或筛骨的损伤者,可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眼睑周围疏松组织,可因骨创血液的渗入,出现皮下及结膜下组织的青紫色瘀斑,似戴黑色眼镜,称为眼镜症状,在高位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3.其它 骨折累及眶底并有移位,或因外伤致眼外肌功能紊乱时,可出现复视症状,骨折块向下后移位,可使咽腔缩小而影响呼吸和吞咽。

    火器伤的伤情更为严重,多为复杂的面骨骨折,并多伴有软组织、颅脑的外伤、气道的阻塞和严重的出血。

    诊断: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和检查,诊断上颌骨骨折并不困难,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片移位情况,常用的有鼻颏位,头颅后前位及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全景片更为有用。CT扫描可同时诊断颅脑外伤。
, 百拇医药
    治疗:上颌骨血供丰富,愈合快,伤后处理要及时,以避免造成错位愈合。一般不应迟于伤后1周。新鲜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上下牙齿正常咬(牙合)关系的恢复可作为正确复位的标志。受伤时间较长,已有部分纤维性愈合,或骨折片相嵌、内陷等,无法用手法复位时,可通过上下颌的夹板或颅颌固定装置,利用橡皮圈作持续牵引,使其逐步恢复正常的咬(牙合)关系。陈旧性骨折需切开作低位断骨术进行复位。上颌骨骨折复位后,需在正常咬(牙合)关系的位置上,利用稳定的颅骨,通过石膏帽等的装置作颅颌固定,或用金属丝在骨折线上方稳定的骨质如颧骨、眶外缘等处栓结作悬吊固定。单侧简单的骨折也可利用健侧稳定的上颌骨作颌间结扎固定,固定时间约为3~4周。

    (二)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突出于面下部,面积较大,形似马蹄,易受外力打击。在解剖结构上存在薄弱区域如: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等处,这些区域也是骨折发生的最常见部位。

    下颌骨骨折可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打击所致,骨折片移位除受外力大小与打击方向的影响外,主要与附丽于下颌骨不同部位的强大升、降颌肌群的牵引方向有关,此外,下颌骨在受外力打击时,除受力部位发生骨折外,又可因力的传导发生其它部位的间接骨折,如颏部受外力直接冲击,除发生下颌正中部骨折外,可同时发生单侧或双侧的髁状突颈部的间接骨折。
, 百拇医药
    临床表现:下颌骨骨折除有面部肿胀、疼痛、异常活动和下颌运动功能障碍等一般骨折的症状外,尚有以下的临床表现:

    1.骨折片移位和咬(牙+合)关系的错乱 骨折后由于升颌和降颌两大肌群失去平衡,各自按其肌肉牵引方向将其所附丽的骨折片牵拉移位,临床上表现为上下牙齿间的咬(牙合)关系错乱,如下颌骨颏孔区附近的骨折,其前骨折段因受降颌肌群牵引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受嚼肌和颞肌的牵引向上移位,翼内肌的牵引向内侧移位(图19-17)。双侧髁状突颈部的骨折,髁状突可因翼外肌牵拉向前内方移位,升支可被升颌肌群牵拉向上,发生后牙早期接触,临床上表现为前牙开(牙合)。

    2.牙(牙+合)撕裂、出血 绝大多数下颌骨骨折均累及牙槽骨、牙龈和口腔粘膜,可被撕裂而出血,亦可形成口底血肿,严重时可影响呼吸。

    3.下唇麻木 如下齿槽神经受伤,可致患侧下唇的麻木感。
, 百拇医药
    4.功能障碍 骨折片的移位,口腔粘膜水肿、口底血肿、疼痛等可影响呼吸、咀嚼、吞咽和张口的功能,下颌骨颏部双骨折或粉碎骨折,由于骨折片向下后方移位(图19-18),可发生舌后坠而致呼吸道的阻塞。

    火器伤常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常伴有骨的缺损。弹道可穿透口底及舌组织,自对侧颌骨、面颊或颈部穿出,造成对侧颌骨的粉碎性骨折和骨缺损,伤情更为复杂和严重。

    诊断:主要依据外伤史、症状和检查,X线摄片、特别是曲面断层全景片更有助于骨折的诊断。

    治疗:早期的骨折可用手法复位,比较复杂或已有纤维性愈合、手法复位不满意者,需作颌间弹性牵引复位(图19-19),即在上下颌的牙列上安置带钩的牙弓夹板,并套上橡皮圈作持续牵引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晚期骨折或已有致密纤维性或骨性畸形愈合者,则需作切开复位。复位后,可利用稳定的上颌骨,在正常咬(牙合)关系的位置上作颌间固定,常用的有孔环颌间结扎法(图19-20)和连续多环结扎法或使用牙弓夹板进行颌间固定。近年来采用塑料贴片粘合固定法,不但方法简便,效果也更好。切开复位则可同时作骨间内固定。固定时间约4周左右。拆除固定后应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张口训练。髁状突颈部骨折,固定时间宜短,更应注意早期的张口活动,以免发生关节强直。
, 百拇医药
    (三)颧骨骨折 颧骨和颧弓是面部两侧明显突出的骨性支架,与上颌骨、额骨、颞骨和蝶骨相连接,颧骨又是眶外侧壁和眶底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面中部骨折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尤以颧骨、颧弓骨折为多见。骨折多发生在上述的骨连接处;在颧骨骨折中常可见到有眶底的骨折即颧眶骨折,可有眶底颧骨部的向下移位。颧骨骨折亦常同时有颧弓骨折,但颧弓骨折常可单独发生而不伴有颧骨的骨折。

    临床表现:骨折片的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打击力量的方向,常向内下方移位,由于骨折片的内陷移位,可出现颧部的明显凹陷畸形,但常因局部的肿胀而掩盖凹陷畸形,造成骨折的漏诊。数日后肿胀消退,畸形重现后才引起注意。骨折片的内陷移位可压迫颞肌或阻碍下颌骨喙状突的运动,引起张口受限和张口时疼痛,如伴有眶底骨折,可因眶内的渗血、水肿而限制眼球运动,引起暂时性的复视,也可因眼下直肌、眼下斜肌和眼睑外侧韧带的移位,并在骨折线中嵌顿,使眼球运动受限。或因骨折片的移位伤及眼肌或支配眼肌的神经等均可引起复视,眶底的破裂可使部分眶内容下沉,造成持久性复视,眼球陷没,眼裂缩小等症状。颧骨上颌突骨折后,可伤及眶下神经,引起眶下区皮肤的麻木。
, 百拇医药
    诊断:根据外伤史、特别是受力方向的询问以及临床表现等,可作出初步诊断,检查时如发现眶缘的畸形或眶下缘呈阶梯状,并有复视和眼球下陷等,即可作出伴有眶底骨折的诊断。在颧骨骨折的诊断中,必须十分重视是否合并有颧眶的复合骨折。X线摄片可取鼻颏位、颧弓位以及曲面断层全景摄片,以明确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片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眶外侧壁、眶底和上颌窦的损伤。

    治疗:主要目的是恢复正常的面部外形和张口功能、矫正眼球位置和活动功能。骨折后如无明显的颧部塌陷畸形,又无张口受限和眼球的症状,则作对症处理,无需作骨折的特殊治疗。如有畸形,虽无功能障碍,亦应作复位。一般均需作手术复位,可选择口内或颞部发际作切口,复位后多不需另作固定。移位较大的复杂性或嵌入性骨折,可在眉弓外侧作弧形切口,以便于下陷的颧骨复位及使用不锈钢丝结扎固定。单纯的颧弓骨折可不作切口,利用巾钳牵拉下陷的骨折段即可获得复位。粉碎性骨折或骨折片向上颌窦移位者,可通过上颌窦前壁开窗,从上颌窦内将颧骨骨折片复位,并在窦腔内填塞以固定骨折块。伴有眶底骨折眶内容下陷时,可同时将窦腔内的眶内软组织回纳,或将嵌顿的软组织松解复位,窦腔内的填塞可同时支持重建的眶底。但眶底缺损过大,则需作下睑缘切口,进行自体骨或其它移植物的整复以重建眶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