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其它 >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编号:10169359
冻干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http://www.100md.com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本品系采用布氏菌弱毒菌株,经培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布氏菌病。

1 菌种

1.1 用弱毒牛型104M菌种。菌种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应经冻干,保存于2~8℃,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1.3 禁止使用通过动物后再分离培育出之菌株制造菌苗。

1.4 菌种的免疫力试验每3年至少检定一次。

1.5 菌种检定

1.5.1 培养特性

在含有1∶50000碱性复红培养基上应生长,但在含有同样浓度的硫堇培养基上不应生长(亦可用纸片法检查),在肝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产生微量硫化氢。涂片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1.5.2 变异检查

用生理盐水将新鲜培养物制成含菌数为25亿~30亿/ml的菌悬液,置90℃水浴中30分钟,不应出现凝集现象。用同样浓度的菌悬液,与1∶1000三胜黄素水溶液等量混合,于37℃放24小时,不应出现凝集现象。用结晶紫菌落染色法检查,菌落变异率不得超过3%。

1.5.3 噬菌体裂解试验

将菌种接种于肝琼脂平皿上,滴加布氏菌Tb噬菌体1滴,于37℃培育44~48小时,在噬菌体流过的地方应无本菌生长。

1.5.4 血清学试验

用生理盐水将新鲜培养物制成含菌数为50亿/ml的菌悬液,与已知效价的布氏菌诊断血清作凝集反应,其凝集价应达到血清原效价。

1.5.5 残余毒力检查

用生理盐水将37℃培育44~48小时之肝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制成菌悬液,并稀释成15亿/ml、30亿/ml、60亿/ml、120亿/ml和240亿/ml等5个浓度的菌悬液。取体重18~20g小白鼠25只分为5组,各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每只0.5ml,观察7天,计算LD50,其值应为10~20亿菌。

1.5.6 免疫力试验

用生理盐水将菌种1代新鲜培养物制成浓度为2亿/ml的菌悬液。取体重300~350g豚鼠10只。每只皮下注射1ml,经25~30天后,每只豚鼠皮下攻击羊型强毒布氏菌10个或20个感染量(MID)。同时取3组健康豚鼠作对照,每组3只,分别于各组豚鼠皮下注射0.5、1及2个MID。免疫及对照豚鼠于注射毒菌悬液后均观察25~30天后解剖,取出鼠蹊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及脾分别接种肝琼脂中管斜面培养基,于37℃培育10天。如免疫动物组织之培养物有布氏菌生长,应用硫堇染科培养基(亦可用纸片法)和硫化氢反应做菌型鉴别试验。注射1个MID的3只对照豚鼠都必须发生全身感染,即肝脏或脾脏应分离出羊型毒菌。免疫组攻击10个MID时, 10只豚鼠中不应有2只以上分离出羊型毒菌;攻击20个MID时,10只豚鼠中不应有3只以上分离出羊型毒菌。

2 菌苗制造

2.1 制造菌苗的工作室应专用,不得与其他细菌工作混用。生产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非制造菌苗用的其他布氏菌不得带到生产工作室内。

2.2 制造菌苗可用pH6.6~7.2的肝浸液琼脂或其他适宜培养基。

2.3 启开冻干菌种,接种在肝琼脂斜面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上,放37℃培育44~48小时为第1代。第1代菌须进行1∶500三胜黄素玻片凝集试验,只有光滑型菌方可用于制造菌苗。第1代菌种斜面于2~8℃可保存15日。

2.4 将第1代菌种接种到肝琼脂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上,放37℃培育44~48小时为第2代菌种。经肉眼纯菌检查合格后,弃去凝固水,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

2.5 将第2代菌种接种到琼脂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上,放37℃培育44~48小时,肉眼逐瓶检查,有杂菌者废弃。

2.6 用含有蔗糖、明胶、硫脲和味精组成的保护液或其他适宜的保护液洗下菌苔或刮取菌苔,放入保护液内。每数瓶培养物可采入或刮入1瓶(或1大管)保护液内,此为菌苗原液,置2~8℃保存。每瓶(或大管)原液均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纯菌试验。

2.7 将纯菌试验合格的原液合并,如每安瓿冻干菌苗为10人份,装量0.5ml原液,则应合并后的原液稀释成每ml含菌1800亿~2000亿,使每1人份菌苗含90亿~100亿。由原液采集到冷冻干燥之间隔不得超过7天。稀释后的原液经纯菌试验合格后即可分装安瓿冻干。

2.8 同一日采集的原液同一次冻干者为1批。如1批有数瓶,应分为亚批。

3 冷冻干燥

菌苗原液分装安瓿完毕后应立即在-30℃以下进行冷冻。干燥时间可根据水分含量及活菌数来决定。干燥完毕后进行真空封口。亦可用充氮封口。

4 成品检定

4.1 物理化学检查

冻干菌苗应为乳白色疏松体,加入生理盐水后,应于1分钟内溶解成均匀悬液。用真空测定器检查安瓿应为真空。水分含量不得超过3%。

4.2 菌型检查

每亚批菌苗应用硫堇培养基或纸片法及硫化氢反应做菌型鉴别检查,应呈牛型布氏菌的培养特性。

4.3 纯菌试验

每亚批菌苗抽样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4.4 活菌计数及菌落变异检查

每亚批取3支安瓿,加生理盐水溶解混匀后比浊。将菌液浓度稀释为含菌10亿/ml,再用生理盐水做10倍系列稀释至10-6,取10-6或其他适宜的稀释度之菌液接种5个平皿,每个平皿接种0.1ml。用涂菌棒涂匀后放37℃培育4~5天,计算活菌数。冻干后活菌率不得少于50%,如不合格可复试,经复试仍低于50%者则该批菌苗废弃。同时用结晶此菌落染色法检查,菌落变异率不得超过10%。

4.5 浓度测定

菌苗经溶解后,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测定浓度,每人份含菌数应为90亿~100亿。

4.6 安全试验

每亚批取3支安瓿,用生理盐水溶解后混匀。用体重18~20g小白鼠5只,每只皮下注射10亿菌/ml的菌悬液0.5ml。观察7日不应有死亡,如有死亡应复试一次,仍有死亡,则该批菌苗废弃。

4.7 免疫力试验

10批以下者至少抽1批进行免疫力试验,10批以上者,每10批抽1批。用灭菌生理盐水溶解冻干菌苗,并稀释成5亿菌/ml菌悬液。取体重300~350g豚鼠10只,每只皮下注射1ml。经25~30日后,每只豚鼠皮下攻击羊型线毒布氏菌10个或20个MID。同时用3组健康豚鼠作对照,每组3只,各组豚鼠分别于皮下注射0.5、1和2MID。各组不能自拔于注射毒菌悬液后25~30日解剖,取鼠蹊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及脾,分别接种肝琼脂中管斜面培养基,于37℃培育10天。如免疫动物组织之培养物有布氏菌生长,需用硫堇培养基(亦可用纸片法)和硫化氢反应做菌型鉴别试验。注射1个MID的3只对照豚鼠都必须发生全身感染,即肝脏或脾脏应分离出羊型毒菌。攻击10个MID时,10只免疫豚鼠中不应有3只以上分离出羊型毒菌;攻击20个MID时10只免疫豚鼠中不应有4只以上分离出羊型毒菌。

5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暗处。自冻干后活菌数检定合格之日起效期为1年。

冻干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作用说明书

严禁注射!

本品系采用布氏菌弱毒菌种,经培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布氏菌病。

本品为乳白色疏松体,加入生理盐水后,应于1分钟内溶解成均匀悬液。

接种对象

凡与布氏菌病传染源有密切接触者,每年应免疫一次。布氏菌素反应阳性者可不予接种。

用法

1.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安瓿,安瓿不应有裂纹。

2.菌苗按所载人份量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每支安瓿10人份,加入0.5ml,溶解后之菌苗应3小时内用完。

3.上臂外侧上部皮上划痕接种。在接种处用酒精消毒,待干后,滴上菌苗(每人份0.05ml),再用消毒针划痕。10岁以下儿童及复种者菌苗滴于一处划一个“井”字,10岁以上初种者菌苗滴于二处划二个“井”字,间隔2~3cm,划痕长度1~1.5cm,应以划破表皮微见血迹为宜。划痕处用针涂压10余次,使菌液充分进入痕内。接种后局部应裸露至少5分钟。

禁忌

1.患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症者及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2.妊娠期,前6个月授乳期。

反应

接种后局部反应轻微,少数人划痕处会出现轻度浸润,一般不影响劳动。个别人体温稍有增高。如因使用途径错误,出现类似急性布氏菌病症状者,要按急性布菌病进行彻底治疗。

注意事项

1.本品仅供皮上划痕用,严禁注射。

2.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制品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保存

保存于2~8℃暗处。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