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其它 > 中国文化
编号:10171381
由大一、浑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I)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文化》
     一、引言

    《礼记·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

    先秦哲人每每言“大一”,其“大一”究作何解?而又为何作为“人道之极”的礼必以此为本?礼又何以成为圣人治政之器?诸如此类,直接关系到礼的特质和礼的起源,对于探讨中国文明的形成也有至为密切的关系和特殊的意义。

    二、“大一”与“浑沌”

    “大一”,或作“太一”、“泰一”。最早见于《庄子》、《楚辞》、《荀子》和《礼记》等先秦典籍。

    《庄子·天下》:“关尹、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应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是知庄子所谓“太一”,实即老子从一而终所谓之“道”。
, 百拇医药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以生。”《淮南子·原道》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是书《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春秋繁露·重政》曰:“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者,万物之本” )。”《说文》释“一”曰:“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王弼《老子注》:“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因此,“大一”即“道”,亦即“一”,至为明确,一无疑义。

    而《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郑玄注:“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疏:“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本文开篇所引《礼记·礼远》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阴阳,变而为四时。……”二者表述方式完全一致,只是主名词“大一”和“太极”同位互换而已。同例复见之《吕氏春秋·大乐》,其直接以“大一”代替《易系辞》之“太极”曰:“”大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是又可知“大一”即“太极”。《朱子语类》曰:“太极只是一个浑沌底道理,里而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有不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曰:“道者,天地人物之道理,即所谓太极也”。故“太极”亦“道”或“大一”的同义词。
, 百拇医药
    总之,“大一”、“道”、“一”及“太极”均乃同物而异名,明确言之,即对同一哲学认知对象的不同命名或名义概称而已。张岱年先生说:“《庄子·天下篇》述关尹、老聃的学说云: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无、有是三个概念;太一是两个概念,指太与一。太即道,一即“道生一”之一。《易大传》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太极之太是从老子所谓太来的,而添上一个极字,创造了另一个最高范畴”。所言至确。然“大一”、“道”、“一”及“太极”所称究系何物?其基本涵义是什么?其基本形态又如何把握呢?

    孔颖达疏《礼记·礼运》云:“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极大曰天,未分曰一 ,其气既极大而未分,故曰大一也。”

    王肃注《孔子家语·礼运》曰:“太一者,元气也。”

    韩康伯注《易·系辞》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 百拇医药
    《管子·内业》曰:“虚而无形谓道……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王充《论衡·说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孔颖达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条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上引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者万物之本”。何休《春秋公平传解诂》则曰:“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众口一词,无论“大一”、“道”、“太极”或“一”,均释之为“元气”是“大一”的基本内涵无他,元气而已。可见“大一”乃是一个表示宇宙自然最高实在的一个天道范畴。它直接反映出古代哲人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形上学思考。

    然而此种思考并未到此为止。
, 百拇医药
    《淮南子·天文训》:“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潺潺,故曰太始。太始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

    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周易纬·乾凿度》则有另一种表述:“有形生于无形”,太极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列子·天瑞》曰:“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张湛注:“阴阳既判,则品物流形也。《白虎观·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成玄英疏《庄子·知北游》“内不知乎大初”句曰:“大初,道本也。”

    由此可知,古代哲人关于世界本原,宇宙的生成实际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链系:

    大一(虚霩→宇宙→元气)→二仪→四象→八卦。
, http://www.100md.com
    或:大一(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二仪→四象→八卦。

    虚霩,即太虚。《庄子·知北遊》:“不游乎太虚”。《管子·心术上》:“虚者万物之始也”。张湛《列子·汤问》注:“夫含万物者天地也,容万物者太虚也”。司马光《潜虚》:“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故虚者物之府”。

    元气即大一、道或太极、一的实在内含。二仪乃指天地或阴阳。四象,即四时。虞翻注《易·系辞上》:“四象,四时也”。高亨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有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八卦如常言,即代表天、地、水、木、金、火、土之属,概指万象、万物。

    关于“大一”的基本形态,文献亦有所记载并一无歧义。一言概之,即浑沌。

    浑沌又作混沌、浑敦、混屯、混沦、浑论等,又音转为洪源或洪元。所谓昆仑亦其音转。浑沌基本含义是昏懵、蒙味、混浊、质朴、无分。不开通、原始及圆浑、敦厚等。《淮南子·天文训》所谓“冯冯翼翼、洞洞潺潺”,和《淮南子·精神训》所谓“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 蒙鸿洞”以及《庄子·缮性》所云“混芒”、“混冥”等等均此状也。
, http://www.100md.com
    《列子·天瑞》:“太初,气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论。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周易纬·乾凿度》曰:“太天氏云:一大之物目天,一块之物目地,一炁(气)之霩名混沌。”

    实际上浑沌有两部分构成,一曰浑,一曰沌。浑者实即天原;沌者实即地原。《白虎通·天》:“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浑沌剖判而有天地。《淮南子·精神训》:“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高诱注:“二神,阴阳之谓也。”天地乃阴阳,是此二神必为浑沌无疑。

    很明显,浑沌实即“大一”的基本形态或准物化形态,反映了古人对宇宙本原的一种更为具体和更为准确的一种把握,一种认知。由之使“大一”、“道”之类对宇宙自然所由来的朦胧虚无的认识得到了初级升华,而成为一种较为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当然就可以直接理解为一种以浑然的力量形式存在的物化形态。于是人们顺理成章地使把浑沌与人类社会的本原的探讨联系在一起;而使之最终成为与“大一”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的本原、始基或内在的终极根据。浑沌与“大一”天道系统分离既是人类社会本来的最原始状态的传统映象的客观反映,又标志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种进步。(张 辛), 百拇医药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