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诊疗思路
今年春节前后在广东等一些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如何看待非典型肺炎,值得中医和社会各界深思。
一、外感疾病流行,必须先知天时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首要的观念,在外感病上尤其不可忽视。
其一,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标志春三月的开始,中医认为,春三月为阳气生发之时,其时风气当令,气候往往“善行而数变”,且此时人体的阳气逐渐转旺,自然界的气候也由寒转温,所以内外相合,则春季的外感病常多为风温或者春温。
其二,今年的春节恰在立春的前几日,人们多进膏梁厚味,暴饮暴吃,易使体内积湿留热。《内经》所谓“阳气者,烦劳则张”、“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即是此意。这种情况,恰与春季的时令气候相合,会造成体内阳热偏旺之势。
, http://www.100md.com
其三,去年冬季整个北半球天气之严寒,是10多年来少有的。我国北方大雪连绵,南方却寒凉而少雨,立春之后广东沿海一带依旧寒气不退。现已是冬至后两个月了,春三月的温和之气依然“至而不至”。
春三月里,毕竟风气当令,阳气欲升。这一时令的大趋势反为寒邪所蔽,则使阳气欲升而不能升,于是两相交争,天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这就大大增加了广东沿海一带今春发生外感病流行的机会。随着时令的变化,身居南方之人已经处在了“腠理开泄”之时,易感受外寒为病,加之人们湿热留积于内,很可能出现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
所以,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概念和“机发于病先”的道理,这次外感病流行及其特点,在发病之前是应当有所估计的,甚至可以向民众预报以提早做好自我预防。
二、知时以求己,阴平阳秘是预防之本
人类的健康受着两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一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其二是自身有机整体的生存规律。在自然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保护,维持自身机能的平衡、稳定,中医认为这正是“天人相应”思想在预防外感病上的真正体现。
, http://www.100md.com
患非典型肺炎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以抗病于外,这充分说明人体自我防病抗病的内在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与西医关于病毒免疫学的观点颇为相近。在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的前提下,民众采取的各种药物预防措施,其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安慰性的。所以,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以提高自我防病抗病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使身体不虚,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旺盛,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健康水平;其二,要有较强的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意识,每时都不曾忽视“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的养生原则,不给病邪留下乘机而入的空隙。在外感病流行时,尽量不给病邪乘虚而入的空隙,则更为关键。
针对上述“外寒内热”的发病特点,只要人们可以做到:“节饮食”——少吃膏梁厚味之品,不使体内积湿留热太过;“慎起居”——注意劳逸适度,勿使正气耗伤太多,或使阳气烦劳太甚;“适寒温”——注意气候冷热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并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寒温适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邪乘机而入的机会。至于素体虚弱、多病之人,当然应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才好。不论男女老幼,即使在自身健康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人的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都是可以预防疾病而把自己稳定在健康人群之中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当做药物的奴隶,连预防疾病也要完全依赖于药物呢?在尚无预防的特异性药物情况下,医学界更应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尤其要把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介绍给民众,并科学地引导民众做好自身的保护性调节。
, http://www.100md.com
中医非常重视病人大、小便的通调,每天保持大、小便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自身新陈代谢的基本正常。基于“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大量地饮用白开水,以使体内的积湿留热及时地排出体外,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从这种意义上说,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预防“药品”。
三、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注意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不同病程阶段的个体化特点。也就是说,在重视自然界大规律的前提下,对疾病做到个体化的具体治疗。
广州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之初,有传媒中讲中医认为该病属“伏暑”,主张用千金苇茎汤来治疗。这个说法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指出:“长夏受暑,过长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见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较重,冬日发者尤重”。可见伏暑的发病季节在当年的霜降节前后,再晚也只能在当年的冬季,而不会潜伏在第二年的春季才发为伏暑。况且吴鞠通还说:“暑必兼湿。偏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千金苇茎汤属甘寒清肃的方剂,主要用于肺痈的溃脓期或肺热兼阴虚诸证,绝非暑热或暑湿情况下所可用。
, 百拇医药
广州非典型肺炎发病前后的一个多月里,香港流行性感冒一直不断。两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相近,流行性感冒“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也十分突出。本人在这一阶段的临床中,抓住这一病机特点,因人、因时而异,常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疗效满意。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处于生发的少阳之气虽然被外寒所蔽而发病,但不必要象冬季大寒之下那样,用辛温重剂的大青龙汤、麻黄汤去开腠发汗。只需要因时制宜,疏利其少阳枢机,则可以收到阳气自通而外寒自除的效果。小柴胡汤中有黄芩可清内郁之热,而且枢机一利邪热也就自有出路。
在这一治疗思路下,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具体情况,选方用药大体变化是:轻型患者若外寒偏重、表闭为甚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兼内热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桂枝加柴胡、黄芩。若为典型的外寒内热表现者,一般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加葛根;内热偏重者,则于前方中再减桂枝加生石膏、蝉蜕、僵蚕等。对于明显咳嗽、吐白痰的病人,用小柴胡汤加茯苓、杏仁、葛根等;若兼咳嗽、咯痰不爽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合麻杏石甘汤;若咳嗽、痰黄黏、咯之不易出者,则于前方中酌加入小陷胸汤,大便不爽再添大黄少许以通腑气,利肺壅。
, http://www.100md.com
3月上旬,在广州毕业实习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学生们,带回了广东省中医院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案,其思路和用药与这一时期本人在香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原则、方法大体一致。这也表明在相邻地区、相近气候条件下,外感时令病在发病机制上的相似性。至于西医讲的不管是非典型肺炎,还是流行性感冒,对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令病、流行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中医在今年春季治疗外感性疾病时,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近日发生在香港地区的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或可提供一些参考。
四、“病毒”、“解毒”、“毒性”三个概念不可混淆
广州出现非典型肺炎之后,民众竟相抢买板蓝根冲剂。因为传闻该冲剂可以抗病毒或者预防病毒性感染,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病毒”、“解毒”这些概念是什么含义。
板蓝根蜚声国内,始于“文革”时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当时,面对西医治病毒性疾病的难题,板蓝根以及板蓝根为主的种种剂型,则应运而生。至今40年过去,板蓝根冲剂在一次次的宣传中一次次地“走红”,其商品的经济效益颇令人垂涎。但是,不论它因为“量小而无效”,或因为“无效而安全”,或因为“安全而视为安慰”,这一切,都值得今天的人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医药商品的严肃性、圣洁性出发,认真加以思考。
, http://www.100md.com
“病毒”是西医学术体系的概念。如果板蓝根冲剂有抗病毒的作用,则该药的说明书就应当按照西药的标准,说明其化学成分、化学结构、抗病毒的作用机理(药理)、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等。如果说该药是中成药,则应当按照中成药的标准,在说明该药配方、制作工艺的同时,准确指明其中医病机意义上的功效和适用范围等。然而长期以来,板蓝根冲剂的说明书却是一张表面上亦中亦西,实际上非中非西的说明书——把西医的病毒之毒和中医的解毒之毒混淆在一起了。
关于“毒”字,在中医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邪气。中医把对人体有害的因素或者自身的病理性产物,常称之为邪或者毒,如热毒、湿毒、疫毒等。其二是药物的功效。比如在药物功效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药物的作用强弱,又有大毒、中毒、小毒之说。《内经》关于“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是其例。所以习惯上把中医治病,称作“以毒攻毒”。前一毒字指中药的功效,后一个毒字指致病的邪毒,含义各异不可混淆。但是,假如不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使用中药,同一种药物则因使用不当而变成对身体有害的“毒性物质”了。这个“毒性”当然与中医无关——不仅不是中医学的责任,而且乱用中药历来是中医们极力反对的。
, http://www.100md.com
西医讲的病毒,是指由体外而来的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病毒之所以可以进入人体而为病,往往与一个人免疫系统的机能有很大关系。由于对病毒的认识和控制尚在研究、探索之中,目前尚缺乏理想的、特异的药物可用,所以这一课题一直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研究重点。
人所共知,科学来源于经验,但是经验不等于科学;经验是初步的、个别的认识,科学的认识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板蓝根在中药里属于清热解毒之类,它只是对中医所讲的热毒有疗效,但是对于湿毒、寒毒所致之病,板蓝根就不适宜了。疫毒为病也有寒湿疫、暑燥疫等之分,中医也没有不加区另分的一概使用板蓝根。这些举例,是中医对板蓝根药性、功效科学认识的一点说明。如果把板蓝根或以其为主的制剂用在某一种病毒性疾病中,而且临床证明疗效满意,这对西医来说还只是经验性的。经验是不能纳入科学体系的,必须经过进一步研究,取得西医的药理学一系列指标认可之后,才能象青蒿素那样成为一种新的西药。不过还需要强调,即使到这个时候,中药的板蓝根和从板蓝根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新的西药,在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中的科学含义,仍然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由此使人联想到以“中药西药化”为主流的“中药现代化”浪潮。如果使中药脱离了中医的科学体系而变为西医手里一种经验性的药物时,其结果是以丢掉中医中药为代价,为西医换取经验水平上的药物。如果象非中非西的板蓝根冲剂一样,并且有一天被人们以科学的智慧明察其究竟,连“安慰剂”的地位也丧失时,这种“中药现代化”该向何处去呢?
应当明白,在科学面前,“是就说是,非就说非”,不容许偷换概念,更没有“擦边球”可打!, 百拇医药(李致重)
一、外感疾病流行,必须先知天时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首要的观念,在外感病上尤其不可忽视。
其一,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标志春三月的开始,中医认为,春三月为阳气生发之时,其时风气当令,气候往往“善行而数变”,且此时人体的阳气逐渐转旺,自然界的气候也由寒转温,所以内外相合,则春季的外感病常多为风温或者春温。
其二,今年的春节恰在立春的前几日,人们多进膏梁厚味,暴饮暴吃,易使体内积湿留热。《内经》所谓“阳气者,烦劳则张”、“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即是此意。这种情况,恰与春季的时令气候相合,会造成体内阳热偏旺之势。
, http://www.100md.com
其三,去年冬季整个北半球天气之严寒,是10多年来少有的。我国北方大雪连绵,南方却寒凉而少雨,立春之后广东沿海一带依旧寒气不退。现已是冬至后两个月了,春三月的温和之气依然“至而不至”。
春三月里,毕竟风气当令,阳气欲升。这一时令的大趋势反为寒邪所蔽,则使阳气欲升而不能升,于是两相交争,天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这就大大增加了广东沿海一带今春发生外感病流行的机会。随着时令的变化,身居南方之人已经处在了“腠理开泄”之时,易感受外寒为病,加之人们湿热留积于内,很可能出现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
所以,按照中医“天人相应”的概念和“机发于病先”的道理,这次外感病流行及其特点,在发病之前是应当有所估计的,甚至可以向民众预报以提早做好自我预防。
二、知时以求己,阴平阳秘是预防之本
人类的健康受着两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一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其二是自身有机整体的生存规律。在自然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保护,维持自身机能的平衡、稳定,中医认为这正是“天人相应”思想在预防外感病上的真正体现。
, http://www.100md.com
患非典型肺炎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以抗病于外,这充分说明人体自我防病抗病的内在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与西医关于病毒免疫学的观点颇为相近。在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的前提下,民众采取的各种药物预防措施,其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安慰性的。所以,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以提高自我防病抗病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使身体不虚,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旺盛,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健康水平;其二,要有较强的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意识,每时都不曾忽视“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的养生原则,不给病邪留下乘机而入的空隙。在外感病流行时,尽量不给病邪乘虚而入的空隙,则更为关键。
针对上述“外寒内热”的发病特点,只要人们可以做到:“节饮食”——少吃膏梁厚味之品,不使体内积湿留热太过;“慎起居”——注意劳逸适度,勿使正气耗伤太多,或使阳气烦劳太甚;“适寒温”——注意气候冷热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并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寒温适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邪乘机而入的机会。至于素体虚弱、多病之人,当然应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才好。不论男女老幼,即使在自身健康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人的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都是可以预防疾病而把自己稳定在健康人群之中的。为什么要把自己当做药物的奴隶,连预防疾病也要完全依赖于药物呢?在尚无预防的特异性药物情况下,医学界更应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尤其要把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介绍给民众,并科学地引导民众做好自身的保护性调节。
, http://www.100md.com
中医非常重视病人大、小便的通调,每天保持大、小便通畅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自身新陈代谢的基本正常。基于“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大量地饮用白开水,以使体内的积湿留热及时地排出体外,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从这种意义上说,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预防“药品”。
三、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注意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不同病程阶段的个体化特点。也就是说,在重视自然界大规律的前提下,对疾病做到个体化的具体治疗。
广州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之初,有传媒中讲中医认为该病属“伏暑”,主张用千金苇茎汤来治疗。这个说法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指出:“长夏受暑,过长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见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较重,冬日发者尤重”。可见伏暑的发病季节在当年的霜降节前后,再晚也只能在当年的冬季,而不会潜伏在第二年的春季才发为伏暑。况且吴鞠通还说:“暑必兼湿。偏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千金苇茎汤属甘寒清肃的方剂,主要用于肺痈的溃脓期或肺热兼阴虚诸证,绝非暑热或暑湿情况下所可用。
, 百拇医药
广州非典型肺炎发病前后的一个多月里,香港流行性感冒一直不断。两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相近,流行性感冒“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也十分突出。本人在这一阶段的临床中,抓住这一病机特点,因人、因时而异,常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疗效满意。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处于生发的少阳之气虽然被外寒所蔽而发病,但不必要象冬季大寒之下那样,用辛温重剂的大青龙汤、麻黄汤去开腠发汗。只需要因时制宜,疏利其少阳枢机,则可以收到阳气自通而外寒自除的效果。小柴胡汤中有黄芩可清内郁之热,而且枢机一利邪热也就自有出路。
在这一治疗思路下,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具体情况,选方用药大体变化是:轻型患者若外寒偏重、表闭为甚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兼内热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桂枝加柴胡、黄芩。若为典型的外寒内热表现者,一般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加葛根;内热偏重者,则于前方中再减桂枝加生石膏、蝉蜕、僵蚕等。对于明显咳嗽、吐白痰的病人,用小柴胡汤加茯苓、杏仁、葛根等;若兼咳嗽、咯痰不爽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合麻杏石甘汤;若咳嗽、痰黄黏、咯之不易出者,则于前方中酌加入小陷胸汤,大便不爽再添大黄少许以通腑气,利肺壅。
, http://www.100md.com
3月上旬,在广州毕业实习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学生们,带回了广东省中医院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方案,其思路和用药与这一时期本人在香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原则、方法大体一致。这也表明在相邻地区、相近气候条件下,外感时令病在发病机制上的相似性。至于西医讲的不管是非典型肺炎,还是流行性感冒,对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时令病、流行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中医在今年春季治疗外感性疾病时,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近日发生在香港地区的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或可提供一些参考。
四、“病毒”、“解毒”、“毒性”三个概念不可混淆
广州出现非典型肺炎之后,民众竟相抢买板蓝根冲剂。因为传闻该冲剂可以抗病毒或者预防病毒性感染,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病毒”、“解毒”这些概念是什么含义。
板蓝根蜚声国内,始于“文革”时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当时,面对西医治病毒性疾病的难题,板蓝根以及板蓝根为主的种种剂型,则应运而生。至今40年过去,板蓝根冲剂在一次次的宣传中一次次地“走红”,其商品的经济效益颇令人垂涎。但是,不论它因为“量小而无效”,或因为“无效而安全”,或因为“安全而视为安慰”,这一切,都值得今天的人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医药商品的严肃性、圣洁性出发,认真加以思考。
, http://www.100md.com
“病毒”是西医学术体系的概念。如果板蓝根冲剂有抗病毒的作用,则该药的说明书就应当按照西药的标准,说明其化学成分、化学结构、抗病毒的作用机理(药理)、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等。如果说该药是中成药,则应当按照中成药的标准,在说明该药配方、制作工艺的同时,准确指明其中医病机意义上的功效和适用范围等。然而长期以来,板蓝根冲剂的说明书却是一张表面上亦中亦西,实际上非中非西的说明书——把西医的病毒之毒和中医的解毒之毒混淆在一起了。
关于“毒”字,在中医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邪气。中医把对人体有害的因素或者自身的病理性产物,常称之为邪或者毒,如热毒、湿毒、疫毒等。其二是药物的功效。比如在药物功效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药物的作用强弱,又有大毒、中毒、小毒之说。《内经》关于“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是其例。所以习惯上把中医治病,称作“以毒攻毒”。前一毒字指中药的功效,后一个毒字指致病的邪毒,含义各异不可混淆。但是,假如不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使用中药,同一种药物则因使用不当而变成对身体有害的“毒性物质”了。这个“毒性”当然与中医无关——不仅不是中医学的责任,而且乱用中药历来是中医们极力反对的。
, http://www.100md.com
西医讲的病毒,是指由体外而来的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病毒之所以可以进入人体而为病,往往与一个人免疫系统的机能有很大关系。由于对病毒的认识和控制尚在研究、探索之中,目前尚缺乏理想的、特异的药物可用,所以这一课题一直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研究重点。
人所共知,科学来源于经验,但是经验不等于科学;经验是初步的、个别的认识,科学的认识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板蓝根在中药里属于清热解毒之类,它只是对中医所讲的热毒有疗效,但是对于湿毒、寒毒所致之病,板蓝根就不适宜了。疫毒为病也有寒湿疫、暑燥疫等之分,中医也没有不加区另分的一概使用板蓝根。这些举例,是中医对板蓝根药性、功效科学认识的一点说明。如果把板蓝根或以其为主的制剂用在某一种病毒性疾病中,而且临床证明疗效满意,这对西医来说还只是经验性的。经验是不能纳入科学体系的,必须经过进一步研究,取得西医的药理学一系列指标认可之后,才能象青蒿素那样成为一种新的西药。不过还需要强调,即使到这个时候,中药的板蓝根和从板蓝根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新的西药,在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中的科学含义,仍然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由此使人联想到以“中药西药化”为主流的“中药现代化”浪潮。如果使中药脱离了中医的科学体系而变为西医手里一种经验性的药物时,其结果是以丢掉中医中药为代价,为西医换取经验水平上的药物。如果象非中非西的板蓝根冲剂一样,并且有一天被人们以科学的智慧明察其究竟,连“安慰剂”的地位也丧失时,这种“中药现代化”该向何处去呢?
应当明白,在科学面前,“是就说是,非就说非”,不容许偷换概念,更没有“擦边球”可打!, 百拇医药(李致重)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