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173304
试论脾胃与肝胆同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32期
     脾胃与肝胆作为人体脏腑五大系统中的两大重要部分,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人有“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肝胆“主一身之气机”,确为至理名言。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在人体脏腑体系之中,脾胃与肝胆同居中州、共主升降、病理互通,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统一性。现结合自己的心得就此略述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同居中州

    众所周知,人体的五脏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脏腑的部位而言,心、肺居于上焦,这些在中医基本理论中已成为定论,惟独肝胆到底居于下焦,还是居于中焦,曾经成为诸多学者争鸣的热点。笔者通过反复研究有关理论,认为肝胆理应归于中焦,与脾胃同居一室,共同发挥着疏理气机升降,协调气血运化的生理功能。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说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呢?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其一,肝胆从生理解剖角度而言,紧邻膈下,与脾胃相依,既不居于胸腔,也不完全居于腹腔,应为中焦部位;其二,肝胆主人身之疏泄,为气机之总司,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肝木与脾土相依相联,居于中州共同完成气机的升降活动;其三,肝主藏血,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在其生理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胆与脾胃之间的相关性。

    共主升降

    如前所述,肝主疏泄,主司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也可以说,肝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脾胃的升降活动来体现的。

    中医认为:肝居胁下,胆附于肝,功主疏泄。肝气条达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出入有节,若肝失条达则气机紊乱,升降无度,出入失节,以致发生多种病变。《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这也就是气机升降失常的发病学理论机制。
, 百拇医药
    但是,在人体气机失常之中,肝胆、脾胃病变的气机升降失常之关键又首推脾与胃,如黄坤所记:“脾为巳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气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炽,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所以,脾胃病和肝胆病二者在气机升降异常的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在临证中常见胸胁、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或呃逆上气,或口苦,反酸,脉弦等症状,大多认为属“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类证候。笔者临证每遇此类证候,多从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角度考虑辨治,每获良效。

    病证相移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肝脾两脏相互协调制约,则人体气机调畅,消化吸收功能旺盛。若肝郁气滞,木郁乘土,影响及脾,导致脾失健运,或脾虚湿蕴影响肝之疏泄,以致气机郁滞,从而形成肝脾不调之证。其病理机制正如《四圣心源》所说:“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巳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这都说明了肝脾两脏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
, http://www.100md.com
    胆、胃二者在生理病理上也密切相关。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通过脾的运化化生精微,以营养周身。胆主藏精汁,注入肠中有促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而胆附于肝,其所藏之“精汁”受之于“肝之余气”,故胆所藏精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到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精微(消化)功能。又胆、胃之气均以和降为顺,如失和降则又相互影响而发生病变。《四圣心源》说:“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相火挟目下行,其不下行而逆上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故相火上炎”。《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其病机症状说:“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也就是说因热邪客于胃腑,引起少阳胆经发病,导致了一组胆经病变的临床症状。《素问·气厥论》亦认为“胃移热于胆,命曰食亦”。前言甲木(肝胆)之不降,此言热客于胃,移热于胆,从实质上讲,二者都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胆与胃之间在病理变化上的相互关系。
, 百拇医药
    脾病及胃的病理传变机制在于脾与胃以膜相联,同居中州,互为表里,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转输。在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精微;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与胃,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功能。因此,在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如脾失健运则影响到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胃不受纳腐熟,也必然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所以在临床上脾胃病变症状多同时并见。正如《灵枢·病传篇》所说:“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

    胆附于肝,经脉相络属,互为表里。在生理上,《脉经》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此即是说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而来,而胆汁的排泄,注入肠中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如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就会受阻,就会必然影响到胃的受纳腐熟消化功能。肝病就是通过表里络属关系而影响胆,胆通于胃,从而出现胃的病变。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因此,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脾胃与肝胆健则同健、损则俱损的情况。
, http://www.100md.com
    法药相近

    针对肝胆、脾胃病的共同病理病机,结合古今医家的有关认识和经验,我们认为在人体的脏腑辨治中,脾胃和肝胆可同治。体现在其治法和用药上,如清热解毒法、行气消滞法、清热除湿法、活血止痛法及益气养阴法等,用药基本雷同。

    清热解毒法既可用于急、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可以用于急、慢性肝炎之中,常用药物包括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及白花蛇舌草等,方如黄连解毒汤等。

    行气消滞法可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也可以用于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肝硬化,这些疾病均属于中医脾胃、肝胆病的范畴,常用药物包括川楝子、柴胡、枳壳、木香、香橼、佛手、青皮、九香虫等,方如柴胡疏肝散等。

    清热除湿法大多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胆囊炎及黄疸性肝炎,常用药物包括茵陈、苍术、半夏、郁金、砂仁、薏苡仁、佩兰、白豆蔻、车前草及金钱草等,方如三妙汤、甘露消毒丹等。

    活血止痛法多用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及肝胆肿瘤等病之中,常用药物包括丹参、当归、元胡、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水蛭及三七等,方如活络效灵丹、失笑散等。

    益气养阴法主要用于脾胃、肝胆病的后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肝硬化及肝脾肿大等,常用药物包括黄芪、石斛、枸杞、玉竹、生地、首乌、鳖甲、麦冬、山药及百合等,方如一贯煎、百合地黄汤等。

    综上所述,我们简要地从脾胃肝胆所在部位、生理病理等方面论述了脾胃与肝胆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认为脾胃疾病与肝胆疾病在临床立法、遣方和用药上均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总体上可以说是“同治”。, http://www.100md.com(郭教礼 李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