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物学研究大事记(一)
src="/Images/2003/7/15/15/10/25/40_1.JPG">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为生态学奠定基础
编者按:1953年4月25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核酸分子结构》,提出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该模型合理地解释了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等过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提出,是分子生物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的生物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今年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问世50周年,本报国际版开辟专栏,介绍人类生物学,尤其是20世纪人类生物学的重要事件,回顾人类生物学发展的辉煌历程。
查尔斯·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生于英国一个富裕家庭。1825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的达尔文因厌烦医学和解剖学而转入剑桥大学攻读神学。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植物学家亨斯罗,受其影响,达尔文对博物学产生了兴趣。
1831年12月,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海军考察船“比格尔”号开始了为期5年的环球旅行。途中,达尔文考察过火山,经历过地震,并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同时他还利用旅途闲暇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包括莱伊尔当时的新著《地质学原理》。刚开始,达尔文并不相信莱伊尔提出的物种均变论观点,但旅行中他观察到,许多相似的动物生活在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的地区,而相邻地区却又居住着相似但不相同的物种,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自然条件相似,但各岛所产的鸟和龟却大不相同。这种现象让达尔文逐渐开始接受莱伊尔的均变论。旅行结束回国后,达尔文先研究地质学,后致力于生物学研究。
1837年,达尔文想到,只要承认物种可变,且具有共同的祖先,旅行中遇到的问题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第二年,达尔文读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他认为这一理论用于人类社会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适用于不会采取主动行为以增加食物产量的生物界。他相信进化是在充满各种物种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这一思想为生态学奠定了基础。1854年,达尔文将研究结果写成文稿以示友人植物学家胡克。1856年,他开始将其进化论及自然选择学说形诸文字。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立即被抢购一空。至1872年时,该书已再版6次。
达尔文在书中提出以下观点:不同的动植物并非从世界一开始就固定不变,而是在适应各种外界因素(如地理条件、食物供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只有那些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生存。这种设想被认为是对大自然残酷的、无神论的解释,因此引起宗教界的强烈反对。但由于它构思完善,并以20多年来搜集与观察所得的资料为根据,得到了赫胥黎和胡克等科学家们的积极支持。(本栏目主持人:毛黎
张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