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专家评述
编号:10172753
专家谈“非典型肺炎”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5日 新华社
     对于现仍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人们或谈病色变,或满不在乎。为此,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力求从多学科角度解读“非典”。

    流行病学专家说:综合防治效果好

    4月10日中午,记者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的电话,得知7日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应邀参加美国第52届流行病学情报服务会议期间,他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向该中心非典型肺炎专家组的43名专家作了《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并会见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曾光认为,此次“非典”的传播途径分面对面的飞沫直接传播和非直接传播两种。其传染力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看,远低于流感,即使发病率最高的广州迄今发病率也只不过是1/万左右,而流感的发病率往往高达20%以上,因此社会不必恐慌。他强调,传染力和致病力是两回事,广东这次发病仅个别人传染力强,但在其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人群中并未形成大流行,发病率并不高,这的确与一般流感不同。此外,该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力最强,而发病初期,一般相对较弱。经验表明,综合性防治效果较好。
, 百拇医药
    为什么这次医务人员发病率较高?曾光认为,一是我们过去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不少,但没用上,如对肺鼠疫、天花等,过去对病人都是就地隔离,不往大医院送。而这次“非典”由于刚开始情况不明,许多病人都奔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又往往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造成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非典”暴发。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开始对此病估计不足,放松了防护警惕。曾光认为,防止“非典”扩散,病人应集中收治在传染病、胸科等专科医院,而不是分散在各综合医院,郊区医院优于市区医院,病人入住单独楼优于收治在混合楼,并尽量减少该病病人与家属、其他病人的接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减少与医务人员的接触。

    呼吸科专家说: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连日来奔波在北京市“非典”防治一线的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呼吸科专家王辰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教授,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治疗时他们表示,就现在的情况看,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完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 百拇医药
    实践的经验是:对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呼吸机,对低氧患者及时给予吸氧,以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恶化;如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重症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肺组织损伤和炎性渗出;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全身症状;如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出现,可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重症病人可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治疗;医院对于确诊患者应完善系统治疗和重症监护治疗。

    王辰教授建议:医护人员应立刻学习有关“非典”的专业知识,提高迅速识别疑似患者的能力,避免因延迟诊断而出现病情播散或贻误治疗时机的情况;门、急诊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于“非典”的识别能力,如有可疑病例应及时分诊作进一步检查。各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集中诊治出现发热且疑似“非典”的患者。

    王辰教授同时指出,在当前季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并非就等同于“非典”,事实上类似症状在上感、流感等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而且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典”。
, 百拇医药
    ICU专家说:抢救病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主任刘大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情况来看,“非典”的病死率并不太高,国内国外都约为3%~5%,而且影响病死率的因素,主要还是年龄和身体基础情况等。所以老年人和那些原本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一旦感染“非典”是比较危险的。目前临床对已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可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进行支持性治疗。在这类病人中,最后需要ICU干预的约有20%,而其中需要借助机械来呼吸的病人约有10%左右,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基层医院在按照基本原则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抢救病人时最好是首选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感染管理专家说:防止医院感染措施须细化

    4月9日晚7点,记者在北大妇儿医院找到了刚散会的李六亿。现任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的李六亿,现在是为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这会儿她正忙着制订防止医院感染“非典”的预案。
, 百拇医药
    李六亿研究员说,这次“非典”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了总的应对方案,但具体到各地区、各医院还须细化和完善,如现在很多人连戴口罩的方式方法都不对,进入“非典”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上下要密封,每4小时更换,或感潮湿时即更换。进入病房需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和工作帽。那种两头透气的口罩或者是下面敞开的面罩根本起不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每次接触病人前后需洗手和进行手消毒,她建议用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一类的快速手消毒剂。近距离操作时,或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需戴防护眼镜。此外,洗手、下班后洗澡和更衣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开窗通风外,李六亿认为空气消毒可使用空气清菌片或使用乳酸加热熏蒸消毒,另外对病房走廊和医务人员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可使用流动紫外线灯等照射消毒,还可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尤其要强调的是,当前各病区要停用中央空调,关闭空气净化机,以免造成病毒和细菌循环传播。

    对疑似病人的管理,她强调要严格探视,不设陪护;对确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使用物品(包括呼吸机、血压计、听诊器、被服、口罩、便器、救护车等)需严格消毒,注意病人用物的消毒原则是先消毒后清洗。此外要加强地面的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 百拇医药
    病理学专家说:“非典”的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肺泡损伤

    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彤华教授认为,从病理学的角度看,这次“非典”的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不是肺炎的改变,而是“弥漫性肺泡损伤”,病人的肺部充血、出血、水肿,透明膜形成,肺泡上皮增生,且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据我国南方几家医院病理学同行给刘彤华院士来电称,当地已有的多例尸检结果表明,“非典”病人的病理改变是非常严重的,除上述改变外,其肺泡里还可以看到许多巨噬细胞,甚至发现了包涵体,有些病人的淋巴结和脾脏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这说明病人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才会在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有些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数天。

    刘彤华教授告诉记者,香港同行进行的相关尸检发现,病人的病理改变与广东同行所见基本一致,也证实是严重的弥漫性肺泡损伤。作为一名病理学家,她还特别提醒医疗机构的同行,如果没有条件做尸检或病理分析,切不可自己鲁莽行事,一定要等有条件的同行来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