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切勿乱用药
小儿由于其生长发育和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许多器官未发育成熟,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加之他们常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和用药后的反应,所以用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勿滥用抗生素
1、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
2、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3、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切勿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三、切勿滥用退热剂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另外有些退热药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四、切勿滥用阿司匹林
阿斯匹林:12岁以下儿童服用,易发生呕吐、抽搐、烦躁及昏迷,因此小儿不能擅自使用。
五、切勿滥用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
六、切勿滥用激素类药物
可的松、强的松等有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但也会遮盖炎症和疾病原有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应慎用,尤其是患水痘的小儿要忌用。因此类药能使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水痘病毒在体内繁殖、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毒血症。
七、切勿滥用补药、保健品
一些生活较富裕的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为使宝宝快快长大,长期给孩子吃补药、保健品,这样极易使孩子出现肥胖或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如果长期或超量服用补药、保健品,不但健不了身,而且还会导致不良反应,危害孩子的健康,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八、小儿患了小伤小病或已明确诊断的一些慢性病,家长可咨询相关医生,依据医生的意见,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辨明病情,有的放矢。
2、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3、妥善保管,防止意外。
中国医促会妇儿医疗专业委员会, 百拇医药
一、切勿滥用抗生素
1、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
2、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3、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切勿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三、切勿滥用退热剂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另外有些退热药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此种成分易使小儿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之险;感冒通含有双氯灭痛,既抑制血小板凝集,又可损害肝功能,皆在禁用之列。
四、切勿滥用阿司匹林
阿斯匹林:12岁以下儿童服用,易发生呕吐、抽搐、烦躁及昏迷,因此小儿不能擅自使用。
五、切勿滥用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主要用途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
六、切勿滥用激素类药物
可的松、强的松等有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但也会遮盖炎症和疾病原有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应慎用,尤其是患水痘的小儿要忌用。因此类药能使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水痘病毒在体内繁殖、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毒血症。
七、切勿滥用补药、保健品
一些生活较富裕的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为使宝宝快快长大,长期给孩子吃补药、保健品,这样极易使孩子出现肥胖或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如果长期或超量服用补药、保健品,不但健不了身,而且还会导致不良反应,危害孩子的健康,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八、小儿患了小伤小病或已明确诊断的一些慢性病,家长可咨询相关医生,依据医生的意见,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辨明病情,有的放矢。
2、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3、妥善保管,防止意外。
中国医促会妇儿医疗专业委员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