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疾病。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最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由于脑出血和脑塞梗塞二者治疗的方法不同,治疗前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目前CT扫描是诊断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一)高血压性脑内血肿 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2~3天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向心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约于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CT可反映血肿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在吸收过程中,如行增强检查可见周边的环状增强,至囊变期则无增强。
血肿好发于基底节或(和)丘脑。血肿周围水肿以第2周明显,可持续1个月。血肿及水肿可引起占位表现。基底节与丘脑血肿易破入脑室,表现为脑室积血部分密度增高。破入脑室的大血肿死亡率高,预后差。
CT还可发现出血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和脑扩大。
(二)脑梗塞 CT表现与梗塞类及病期有关,分述如下。
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周则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脑梗塞3天至6周时于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多在皮质,也见于髓质。增强同脑梗塞后修复反应性新生血管长入有关,而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血管外渗则是次要的。
2.出血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塞 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所致,位于基底节与脑干,直径小于1.0cm。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I 适宜于观察CT扫描为等密度的亚急性脑内血肿,已如前述。脑梗塞的发现MRI比CT扫描要早,一般起病后6小时MRI即可出现异常。脑干和小脑腔隙性梗塞灶的探测,MRI明显优于CT。脑梗塞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百拇医药
(一)高血压性脑内血肿 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2~3天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向心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约于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CT可反映血肿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在吸收过程中,如行增强检查可见周边的环状增强,至囊变期则无增强。
血肿好发于基底节或(和)丘脑。血肿周围水肿以第2周明显,可持续1个月。血肿及水肿可引起占位表现。基底节与丘脑血肿易破入脑室,表现为脑室积血部分密度增高。破入脑室的大血肿死亡率高,预后差。
CT还可发现出血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和脑扩大。
(二)脑梗塞 CT表现与梗塞类及病期有关,分述如下。
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周则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脑梗塞3天至6周时于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多在皮质,也见于髓质。增强同脑梗塞后修复反应性新生血管长入有关,而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血管外渗则是次要的。
2.出血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塞 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所致,位于基底节与脑干,直径小于1.0cm。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I 适宜于观察CT扫描为等密度的亚急性脑内血肿,已如前述。脑梗塞的发现MRI比CT扫描要早,一般起病后6小时MRI即可出现异常。脑干和小脑腔隙性梗塞灶的探测,MRI明显优于CT。脑梗塞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