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药品不良反应 你想的未必是对的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 你想的未必是对的
近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首次向社会公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通报》,一直讳莫如深的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终将浮出水面。如何正确认识药品的不良反应?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专家,专家指出,消费者平时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十大误区。
■误区一:只有假冒伪劣药才会有不良反应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国内外都是如此,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误区二:价格贵的药更安全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因素,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病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贵的药未必更安全有效。
■误区三:新药比老药安全有效
总的来说,新药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上市,但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有时一个药品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老药差不多,但是因为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等也可能被批准为新药。
■误区四:进口药比国产药安全
一般来说,一些发达国家的药厂生产条件好,产品杂质含量较低,但也不绝对,近年来,我国许多药厂生产条件已大有改善,有些产品中的杂质含量比国外同类产品还低,质量也很好。
, 百拇医药
■误区五:几种药一块吃,病好得快
有些人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这种合并用药有时也能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但是国内外许多调查结果说明,合并用药的品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应该引起重视,除非医生认为确属病情需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误区六:非处方药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如一些常用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其中经常含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疗效很好,但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和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 http://www.100md.com
■误区七: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不能这样认为,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得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厂家,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误区八:中药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有时还存在讲究地道药材、如法炮制等,在这种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有问题,也可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一些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中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应该引起重视。
■误区九:补药不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滋补药本身也是药,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如人参,已有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一些人是没有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有些人是因为药品的质量有问题,如未按规定条件贮存、炮制、加工等,也有些人是按正常用法用量服用后引起了皮疹、咽喉刺激感、精神兴奋、失眠、易醒、神经衰弱、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另外,许多人在服用滋补药的同时,还服用其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滋补药与其他药也会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应该密切注意。
■误区十:维生素、矿物质多吃没关系
维生素、矿物质方面的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残疾和死亡,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D会引起发热、腹泻、中毒,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死亡等。
即使在常规剂量有时也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有人口服维生素E每天3次,每次10mg,5天后发生耳鸣、耳聋。许多人服用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的同时还服用其他药物,也要注意有没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如何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
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政府部门应起草有关法规,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及时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让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督局即将向社会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通报》将会承担起这个责任。其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该设立相应的部门,认真收集、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然后,广播电台、电视、报刊、杂志应该经常宣传普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教育,最后,消费者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努力学习一些安全用药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http://www.100md.com(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