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编号:10178554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科收治非典37例临床总结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2期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3年2月至4月17日,共收治非典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平均36.8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1天,平均4.22天,有基础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以发热为主症,入院时腋探体温40℃以上4例,39~40℃有15例,38.5~39℃有13例,38℃有5例。

    2.临床诊断参照《广东省非典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全部病例符合:①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②多伴有畏寒、咽痛、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少数病例有咳嗽、胸痛、气促;③外周血象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④胸部X线提示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部分病例肺部阴影进展快;⑤排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肝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伤寒、麻疹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

    3.中医辨证症见肌肤灼热,恶风寒,头痛,咽痛,周身酸痛,乏力,咳嗽,无痰或黄稠痰,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滑或浮数,辨证为风温肺热,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法

    1.尽早使用抗生素

    我们通过分析非典患者持续高热,肺部炎症阴影,且变化快,多有畏寒、咽痛、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等临床特点,虽然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病原体不明,也要考虑到细菌感染的因素,如革兰氏阴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尽早选用能覆盖这些病原体的抗生素,如新大环内酯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三代头孢、喹诺酮类,对及时有效控制感染病情起着很重要的预防或治疗作用,病情较重者,主张早期即予二联用药。

    2.静脉滴注清热解毒中药针剂

    非典患者的高热等症状表现,中医认为均与邪热相关,或肺经风热,或肺胃蕴热,其辨证论治离不开清热解毒,我科选用清开灵注射液与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方便,起效快,具有较好的清肺消炎作用。现代研究亦认为清热解毒中药有消炎、抑菌以及降解、廓清内毒素的作用。
, 百拇医药
    3.对症处理

    高热不退,易耗水液,补充足够的液体及维生素,有助减少体力消耗,可起一定支持作用。发热超过38.5℃者,使用新型非甾体药(尼美舒利片)除有解热作用,还可抑制炎症过程的所有介质,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4.严格掌握激素的应用指征

    尽管非典属感染性疾病,但如过早或随意大剂量滥用激素,尤其抗感染治疗不足时,可引起感染病灶扩散。我们将皮质激素用于重症患者,在注重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下,早期适当使用,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天,则有助于炎症病灶的吸收。

    5.中医辨证施治

    根据本病传染性强,春季发病,可参照温疫,风温肺热等进行辨证论治。笔者认为本病由风热之邪与时疫挟杂,邪在肺卫或卫气同病,邪热疫毒充斥表里,气机不利,故头身痛,并非挟湿所致,上壅咽喉则咽痛。一旦正不胜邪,易致传变。治疗用药当顾护正气,清代医家主张以轻清宣化为主,不可大剂寒凉。我们根据此法拟定基础方:僵蚕10g、蝉蜕6g、桔梗10g、甘草6g、玄参15g、马勃6g、重楼20g、岗梅根20g、柴胡10g、厚朴10g。热毒盛者加黄芩15g、蒲公英20g;湿盛者加苍术10g、陈皮5g;咳嗽者加枇杷叶15g。每日1剂,水煎服。我们还注意到春季为阳气生发之时,少阳当令,疏利少阳枢机,有利邪之出路,故常规加用小柴胡片口服。
, http://www.100md.com
    疗效与体会

    1.疗效

    全部病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较短时间内完全退热,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并且胸片炎症阴影较快吸收(平均6.20天)。全部治愈或明显好转,没有一例病情恶化,出现ARDS。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2.体会 (1)非典病情来势凶猛,并且传染性强,早期及时控制感染,对整个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尽早正确选用抗生素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相辅相成,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发热是非典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热是否完全消退,可作为评估抗感染治疗用药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因此,治疗开始3天,要密切注意热型的变化。

    (3)肺炎病例的诊断与观察,胸片X线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早期,应每隔1~2天复查胸片,及时了解病情是否有效控制,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

    (4)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但我们治疗的病例中,无1例使用“抗病毒”治疗,亦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感染能较好的控制,是发挥了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尤其中药可能起着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抑制病毒感染等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这种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观察。

    (朱敏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科主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