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至极,乃为神奇
我国著名伤寒学专家陈瑞春教授,在医坛以善用经方著称,不但用方多效,而且勤于著述,平时积累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已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辑而成。最近陈老又对半个多世纪的临证经验详加校正,整理成册,名曰《伤寒实践论》。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伤寒学专著。书名“实践论”,顾名思义,该书是以实践出发,以临床亲身实践的验案为基础,由此而展开论述。书中言语平实无华,意在通俗易懂,使读者一目了然,知其要领,能够学得来,用得上,可见先生之用心皆如此类。
本书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
先生诊病处方一尊仲景法度,这和他多年来一直认真学习和教授《伤寒论》是分不开的。先生幼承庭训,深研中医经典著作。尤其钟爱仲圣《伤寒论》,不但每日背诵和认真的作笔记,而且每字每词,先生都要问个所以然。年长后,就读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又得到姚荷生、万有生、张海峰等老先生的悉心指点,内心备感不足。
此后十年间,先生上下求索,到处拜师深造。曾受到伤寒大家邓少仙、杂病专家方药中的赏识。从此认识与技艺皆大有长进。但先生并未满足于此。深刻认识到《伤寒论》教学必须落实到实处。所以他坚持在教学之余认真临证。以实践中的得失来为《伤寒论》注释。因而在陈老的著作中很少以经解经,故弄玄虚之语。而且先生从50年代教学之初到年迂古稀的今天,一直笔耕不缀。尽量把每一个病例的诊治经过都详实的记录下来。以便从中总结得失的规律,更好的为后人学习和运用仲景方服务。所以他的独到见解自然成了书中的学习要点。
如在葛根芩连汤“方意新解”一栏中,陈老认为“必须指出热利下重,暴注下迫的症状,说明有热壅气滞之故,因而从方中所用药物看,缺少理气药,应在原方中加入理气药如木香、枳壳之类,是在所必须,使之热去胀消,更为全面周到,临床上常收到药到病除之佳绩。”再如陈老认为一些伤寒注家把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作为小柴胡汤的运用规则,是有其偏性的,这样会割裂小柴胡汤的整体意义,所以他认为“仅见口苦或咽干、目眩就用小柴胡汤,未能抓住病机实质”,并提出能够客观印证小柴胡汤病机的应该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句话,并从正确理解小柴胡汤方意、精细剖析组方原理和临床加减化裁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本书是陈老数十年来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汗血结晶。是他长期坚持教学、写作、临证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所以很值得一读。尤其对于青年中医和中医在校学生来说,本书更在必读之列。, 百拇医药(zhao2002)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伤寒学专著。书名“实践论”,顾名思义,该书是以实践出发,以临床亲身实践的验案为基础,由此而展开论述。书中言语平实无华,意在通俗易懂,使读者一目了然,知其要领,能够学得来,用得上,可见先生之用心皆如此类。
本书诚如熊曼琪教授所言:“......将《伤寒论》理论探讨、教学实践、临床运用融为一体......为进一步探讨伤寒之奥妙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本世纪继赵明锐先生《经方发挥》、邢锡波教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和刘渡舟教授《经方临证指南》之后,少有的以伤寒方药亲身实践为主题的专著。
先生诊病处方一尊仲景法度,这和他多年来一直认真学习和教授《伤寒论》是分不开的。先生幼承庭训,深研中医经典著作。尤其钟爱仲圣《伤寒论》,不但每日背诵和认真的作笔记,而且每字每词,先生都要问个所以然。年长后,就读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又得到姚荷生、万有生、张海峰等老先生的悉心指点,内心备感不足。
此后十年间,先生上下求索,到处拜师深造。曾受到伤寒大家邓少仙、杂病专家方药中的赏识。从此认识与技艺皆大有长进。但先生并未满足于此。深刻认识到《伤寒论》教学必须落实到实处。所以他坚持在教学之余认真临证。以实践中的得失来为《伤寒论》注释。因而在陈老的著作中很少以经解经,故弄玄虚之语。而且先生从50年代教学之初到年迂古稀的今天,一直笔耕不缀。尽量把每一个病例的诊治经过都详实的记录下来。以便从中总结得失的规律,更好的为后人学习和运用仲景方服务。所以他的独到见解自然成了书中的学习要点。
如在葛根芩连汤“方意新解”一栏中,陈老认为“必须指出热利下重,暴注下迫的症状,说明有热壅气滞之故,因而从方中所用药物看,缺少理气药,应在原方中加入理气药如木香、枳壳之类,是在所必须,使之热去胀消,更为全面周到,临床上常收到药到病除之佳绩。”再如陈老认为一些伤寒注家把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作为小柴胡汤的运用规则,是有其偏性的,这样会割裂小柴胡汤的整体意义,所以他认为“仅见口苦或咽干、目眩就用小柴胡汤,未能抓住病机实质”,并提出能够客观印证小柴胡汤病机的应该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这句话,并从正确理解小柴胡汤方意、精细剖析组方原理和临床加减化裁三方面详细论述了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总之,本书是陈老数十年来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汗血结晶。是他长期坚持教学、写作、临证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所以很值得一读。尤其对于青年中医和中医在校学生来说,本书更在必读之列。, 百拇医药(zhao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