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59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因探析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0日 清阳客栈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它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矿成分和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所以又称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生物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1)。目前,补钙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衰退,钙在人体内的留存能力却日渐低下,近乎“补而无助”。而究其根本原因,乃脾肾亏虚、气血不畅所然,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若能配合中医的补肾健脾、益气活血以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对促进钙的吸收、存留和利用将大有裨益。

    一、脾肾亏虚是本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性激素分泌的减少是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性激素的减少将导致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减少,肠钙吸收减少,骨吸收增强,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失调,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最后形成骨质疏松。而性激素的生成、分泌的减少,与年老脾肾亏虚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蛋白质、钙、维生素摄入不足,也直接影响骨钙含量与骨的强度(2)。老年人由于脾胃亏虚、肾精不足而引起的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下降,导致了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的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不足,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骨量和骨强度均减低。钙的来源主要依靠谷类及蔬菜,老年人牙齿缺乏较多,蔬菜、水果、瘦肉不易咀嚼,摄入量减少,呈现“负钙平衡”,反馈性使PTH分泌上升,动员骨钙溶解(3)。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古代文献虽无“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记载,但有关肢体骨节疼痛的相关描述,却与本病颇有相似之处。融古汇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中医年老脏腑亏虚有关,属虚劳病范畴。而脾肾亏虚、气血不畅应是本病发病的关键。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这里不难看出,人体的衰老程度,可从骨齿的强盛,坚实状况得以判断,其中也客观地反映出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素问·痿论》谈及的“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更是充分说明骨与肾的密切关系。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肾虚可致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发生骨质疏松,则进一步证实了肾虚与骨质疏松有直接病因病理关系(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且日轻夜重。身长缩短,驼背,易出现骨折,或伴有胸闷,气短等症。而“最常见的症状是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的70%-80%”(5),这与中医“腰为肾之府”,“腰痛者,肾虚为本”理论甚是璧合。
, http://www.100md.com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也皆由脾胃的运化而吸收,倘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则后天之精匮乏,致使先天之精得不到充养而亏虚。所以脾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肾虚的程度,脾健则肾轻度亏虚,脾虚则肾明显亏虚甚至疲极。现代医学认为,当某些胃肠道疾病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及脂肪泻时,往往可造成钙及维生素D的吸收减少。而胃部分切除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常规血清生化检查,钙、磷和镁均降低,X线检查则发现有椎骨矿物减少,骨组织检查表明骨质疏松(6)。这些慢性胃肠疾病在祖国医学里都是脾胃病范畴,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肠腑传导失司、燥化与传化功能减退所致。所以脾胃运化吸收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钙、磷、镁的吸收。

    二、寒、痰、湿、瘀为标

    “年老必虚”之说,从古到今论述甚多。而“年老必瘀”的观点古代文献著作论述甚少,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和现代研究也逐已得到认可。现代血液流变学研究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循环的功能日渐低下,血流缓而不畅。血是水谷精微的载体,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化生于脾胃,若要运行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须借助于血的运载。现代医学认为,血中含有钙、磷、镁等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皆参与骨骼的代谢。所以,血液一旦运行受阻或缓慢,水谷精微包括钙、磷、镁等元素就难以发挥其作用。年老五脏俱虚,而脾肾尤为明显。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化气行水,脾肾阳气亏虚,势必导致水湿不化而内停,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成饮。倘若寒湿、痰饮久留则也可导致血脉痹阻不畅,使病情加重。
, http://www.100md.com
    显而易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总由脾肾亏虚、寒湿痰饮内停、血脉痹阻不畅导致钙的吸收与存留能力下降所致,而以脾肾亏虚为本,寒痰脉痹为标。所以,治疗上以健脾补肾为主,随证佐以祛湿、化痰、散瘀。

    三、中医证治

    (一)肾阴亏虚 脾胃虚弱

    1.症状:腰背酸痛,腰膝酸软,疲乏少力,咽干舌燥,手足心热,纳差,大便干稀不调,舌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弱。

    2.治法:滋肾健脾,填精益髓。方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川断、桑寄生、丹参、千年健、女贞子、黄芪、白术、旱莲草、猪脊骨。

    (二)脾肾阳虚 寒湿困阻

    1、症状:腰膝酸软冷痛,或腰弯背驼,四肢怕冷,遇阴雨天或寒冷加重,喜暖,小便频多、夜尿多,舌质淡胖或晦、苔白腻、脉沉细弦。
, 百拇医药
    2.治法:温补脾肾,祛寒除湿。方药:熟地、莲子、山药、枸杞、菟丝子、炒白术、熟附子、肉桂、当归、红花、川芎、独活、杜仲、苍术、猪脊骨。

    (三)气血两亏 髓虚脉痹

    1. 症状:腰背疼痛,甚则驼背弯腰,四肢关节变形,活动受限,乏力头晕,心悸,气短,面色少华,或皮肤黯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

    2.治法:健脾补血,益髓通痹。方药:人参、山药、黄芪、枸杞、当归、杜仲、鸡血藤、川芎、桂枝、丹参、白术、炙甘草、猪脊骨。结语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反映了人体的骨骼由发育、成长到衰老的基本趋势,几乎是每个老年人都难以幸免的疾病。现全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本症也将成递增之势。纵观文献资料,本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若要减少和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逐渐加重,则需要防治结合,中西合璧。一方面,积极地接受药物治疗,补钙勿忘健脾补肾。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水平,注意饮食调养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惜精养胃。总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虽是一种人类在生长衰老过程中,难以逃脱的病症,但若能积极地进行早期防治,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 百拇医药
    【参考资料】

    (1)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 第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2。

    (2)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 第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7。

    (3)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 第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35。

    (4)柴文举、陈贵廷. 124种难治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骨质疏松症. 第1版.学苑出版社,1996:212。

    (5)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 第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0。

    (6)刘忠厚. 骨质疏松学. 第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14。, 百拇医药(钱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