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67
《针灸聚英》高武学术思想浅探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0日 清阳客栈
     高武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其成书于嘉靖年间的《针灸聚英》,发《内》、《难》之要旨,取历代医学之经验,并根据自己临床之体会加以发挥,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对后世针灸医学家有很大影响的针灸专著。现就其在该书中的学术思想作肤浅探讨。

    一、秉崇《内》、《难》,提倡针、灸、药三者得兼

    高氏学识渊博,晚年专心医事,精研针灸,师宗《内》、《难》,旁究诸家,对《内经》、《难经》的针灸理论及针灸手法十分推崇,主张:“素难为医之鼻祖……不朔其原,则昧古人立法之善,……不穷其源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素难者,垂万世而无弊”,认为医者应“以素难之旨……后前人之法”,而“不学古医,不变今俗,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在这一观点基础上,高氏在针灸理论方面多以前代医家的言论与《内》、《难》理论相互印证,并加以评论,对促进和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明代,针灸发展转入低潮,而高武针对当时“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的重药轻针轻灸思想,严厉批评只会用药,“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使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的倾向,指出“针灸药,皆为医家分内事”,“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医生只有技术全面,才能随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二、遵古不泥古,首立“东垣针法”

    高氏十分遵崇前人的经验,在本书中他多次引用张仲景、李杲、滑伯寿、王洁古等医家的学术观点和针灸经验即是明证,对古人的经验既推崇倍至,又不固执拘泥。如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在早在晚在上在下之不同”的观点和《神应经》中“人身左右补泻不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即“针灸当随经络气至十二时,……男女气血上下之分,因非素难意,亦不必然也。”“人身左右不同,谬之甚也。”《金针赋》对针刺补泻手法的“八法”、“四法”论述甚详,亦被后世医家所重视,而高氏则认为是“巧立名色,非素难意”,是“求针之明,为针之晦”。这些看法,虽有失偏颇,但也确具独到之见。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中医学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后人多重视其在基础理论和方药上的宝贵经验,却忽视了他造诣颇深的针灸学术思想。而高氏在书中则十分重视李氏在针灸上的成就,仅在十二腧穴篇中就引用有27处之多,并特立“东垣针法”于卷2之中,认为“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也不能载”,把“东垣针法”始终贯穿于李氏以“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之中,注重补益脾胃升发之气,如在胃之合穴足三里的应用上,东垣针法曰:“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因“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至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之气。”又曰:“气在于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逆霍乱者,取三里”,“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充分体现出高氏对李东垣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 百拇医药
    值得一提的是,“东垣针法”中不但列举了足三里穴的应用范围,还指出了应用不当的后果,如“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苟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这也是高氏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李氏针法的补充。

    三、注重经脉经穴流注,首创腧穴主治归纳

    高氏在《针灸聚英》中,摆脱了以往经脉腧穴以头面腹背分行,手足分经的排列形式,根据脏腑经络相互表里,气血相互流注,病情相互传变,病候相互影响的规律及腧穴与经脉的关系,按经脉气血流注顺序把腧穴循经排列,加强了经络学说对针灸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给后人学习针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使穴位的共性、特性得到充分显示,以指导临床治疗。

    书中改变了以往针灸著作随病附穴,杂乱无章的写法,在撰写腧穴部分时,按照穴名、定位、刺法及主治症候的格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归纳,有的还配以历代名医对该穴的应用经验。如侠溪穴:“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胆经所溜为荥。胆实则泻之。素注:针三分,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寒热伤寒、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溪服局方玉壶丸愈。”这种归纳整理方法对规范针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四、重实践择善从,创子午流注纳子法

    本书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的学术观点展示了作者注重实践,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取穴问题上,高氏强调因人而异,不苟同当时沿用的杖量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之。他指出:“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隐难摸,取之多不得其实,须先将瘦人量取定,将瘦人同身寸自某处起至本处是穴,然后将肥人同身寸若干,亦自某处起量至某处是穴。”也就是说利用瘦人易定位的特点,把其从某一标志处至穴位量好尺寸,再按胖人与瘦人同身寸的差别依次放大,最后将该尺寸在肥人同一部位衡量,来帮助定位,又如有人用与脐相对定肾俞的方法,高氏认为不妥,明确指出,“肥人腹重则脐低,瘦人腹平则脐平,今不论肥瘦均以杖量之,未有准也。”这些无疑对准确取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氏在本书中,对何若愚创立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妄言今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开穴,明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针灸明日开穴,误人多矣。”他根据临床经验,主张定时用穴,倡导子午流注纳子法。即根据十二经血流注寅时起于肺、丑时止于肝的时辰--经脉相应的顺序,在确认经脉证候、脉象之后,结合五输穴补母泻子及迎随补泻的原则,在经气流注至某经之时,此时经气最旺盛,可取本经子穴用泻法来治疗该经实证;而当经气流过之时,经脉经气偏衰,则取本经母穴用补法以治疗该经虚证。如:“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起极泉,终少冲,多血少气,午时注此。是动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所生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未时少冲。泻,用午时灵道。”

    综前所述,高氏在《针灸聚英》一书中的有关学术思想可见一斑。笔者认为,高氏针灸学术思想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针灸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而《针灸聚英》一书亦确是一本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针灸著作,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明·高武.《针灸聚英》.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

    2.耿俊英. 从《针灸聚英》看高武的针灸学术思想.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 http://www.100md.com(陆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