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疾病食疗 > 信息
编号:10178744
食疗作用的中医学原理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2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来源:引自《健康报》

    应当指出,仅仅依靠上述一般饮食文化大背景,还不能形成中国特有的食疗文化。食疗文化的治病原理,更有赖于中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所谓的“有意无意之间”,其实有着“食疗家”——即“医学家”们的有意识引领。这种引导作用,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广阔而深厚的内涵。

    “神农尝百草”实际是将有毒的“药”与无毒的“食”作了最初的区分。但在其后,有毒与无毒两者之间的概念界限就逐渐模糊起来。特别是以此作为是“药”还是“食”的判别标准,看来大成问题。

    我们假定伊尹时代区别了食物的五味并从而“调和鼎鼐”烹调出美味,至《周礼》时代则五味理论已初步适用于毒药和五谷、五菜,亦即“药”和“食”皆可用五味理论统制。从而疾医等以“五毒攻之”;同时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时候食物已参与到疾病的辅助治疗(保养)中来,食疗有了初步的实践。

, 百拇医药     《内经》时代则大进了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其将人类疾病归结为阴阳有偏、五行亢害、六淫七情外干内扰,其病机概在于此。治疗的原则便是去除原因,调燮阴阳,承制五行。治疗的方法除针灸等外,便是用药。药物分阴分阳,有温凉寒热、酸苦甘辛咸四气五味不同性质及升降浮沉的动力学变化以及酸入肝、辛入肺等五味偏走倾向,正可以利用来对付机体相应的缺失或过盈、平衡失调症象。逆正从反之治,于是得心应手。

    《神农本草经》应运而生,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适应了《内经》的治疗理论。365种药物中,已将不少米谷果菜食品包括在内。药物与食物的界限消除了。两者融为一体。“药食同源”,其实是理论同源,至此乃找到了真正的根据。换言之,这时候“食物”也成了“药物”。

    不过,“食疗”真正成为一门学问,从一般的药食共治中分隶出来,仍要到孙思邈的“食治”和孟诜的《食疗本草》之后。惟其“食疗”的治疗作用机制,其基础理论,则是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奠定了的。在后世无数医家、食疗家的实践过程中,乃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 百拇医药
    食疗作用机制的基本原理约可归纳为如下几条:

    1.以阴阳五行为指导 病分阴证、阳证,治疗的药物、食物也要辨认其阴阳属性,才能作针对性的调节。故以药食之味而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而以药食之性而言,则偏热偏温为阳,偏寒偏凉为阴;按药食的动力功用趋势而言,升浮之品属阳,沉降之物属阴。具体来说,寒性病症,可用温热性质药食,例如葱白、生姜、饴糖、羊肉、狗肉之类;热性病症,可用寒凉药食调摄,例如薏苡仁、莲心、菊花、赤小豆、龟肉、鳖肉等。这些药食的治疗作用,经现代研究证明,具有调节机体内环境恒定、调整新陈代谢、促抑免疫系统功能的效力。例如血肉乳蛋等食品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凉性的新鲜蔬菜(枸杞头、马兰头、荠菜等)则有抑制免疫功能亢进之效;辛散或苦寒食物对体温有调节作用;淡渗利尿之品可降低晶体渗透压;一些益气、泻下之品能降酸;温补肾阳的羊肉、狗肉、鹿肉等可使低下的DNA合成率增加;滋补肾阳的龟肉、鳖肉等则使亢进的DNA合成率降低。
, http://www.100md.com
    五行理论在食疗学中体现为“五味”、“五入”和“五禁”学说。《内经》中早已述及,“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这是依据五脏各有所喜、所恶,以及五行生克的理论衍化出来的,食疗中的许多“食忌”之品,即与“五禁”有关;而针对某一脏腑病证用某药食治疗,则是依据“五入”理论为指导的。

    2.以气血津液为基础 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物质,中医理论认为是气、血、津液。它们流行、润泽、营养于全身,并转化成各种生理功能。它们的最精华部分称为“精”。

    这些生命物质不断消耗,需要持续补充;活动多,功能复杂,因此也最易受到损伤。除了“先天之精”外,主要是“后天之精”的及时补充和调摄,这就是要靠“后天之本”的脾胃。实际上就是饮食进入体内的水谷精华。于此也便不难知道饮食治疗在身体疾病时的意义了。
, http://www.100md.com
    即使是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一旦有了匮乏或损伤,也可以通过食物加以补充。例如“血肉有情之品”的鹿茸、鹿肉、鹿血之类,是常用来补充阳精的。

    具体的一些药食补充血或津液之不足,在食疗中尤为常用。例如大枣、龙眼肉、荔枝、芝麻、猪血、鸡血、猪肝、鸡肝等可补血;鲜芦根、甘蔗汁、生荸荠、雅梨、西瓜等可生津,而鳖肉、龟肉等可以增液,对于伤津、脱液的病人可分别采用;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萝卜子、杏子、白果、橘皮等则具利水、化湿、祛痰、消饮等功效。

    3.脏腑功能是关键 气血津液及精等基本生命物质的功能活动,主要反映在身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上。如果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基本健康。因此食疗或药疗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脏腑功能调整。

    例如“心”若气血不足,或为痰浊、邪热等所扰,“心”主神志的功能会出现异常,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健忘等症,甚至谵妄昏迷。食品中大枣、龙眼、小麦、莲子、蛋黄等有养心安神功效,可以辅服。“肺”的宣发功能失常,每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及鼻塞、喷嚏、恶寒、发汗等症,食物及调味品中的生姜、葱、桂皮、芫荽、薄荷叶等常有宣肺发表之效,为治感冒之良药。脾胃虚弱,则可用扁豆、山药、粳米、薏苡仁、山楂、蚕豆、萝卜、大枣、川椒、茴香、糟等以健脾和胃。又如狗肉、鹿肉、牛鞭等可温肾阳,龟肉、鳖肉、海参等可滋补肾阴,牛骨髓、猪脊髓等可填补肾精,诸如此类,皆是调整脏腑功能的食品。
, http://www.100md.com
    其中又有“以脏补脏”、“以脏治脏”的专门治疗方法。《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白马茎、狗阴茎、鲤鱼胆、狗胆、牛髓、熊脂、雁肪、羚羊角等十数种动物脏器药物,同时又多为食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有用獭肝、羊胆、猪胆汁等加入方药治疗急性热病的。张思邈则明确“以脏治脏”、“以脏补脏”为治病法则之一,用羊骨粥治肾脏虚冷,猪肾汤治疗产后虚羸,羊肝治疗雀盲,鹿肾治疗阳萎,鹿或羊靥(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病等,这些都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例如鹿甲状腺治疗甲状腺病,即有补充甲状腺素的某种作用。后来医家续有发展,诸如羊肺羹治消渴、鹿髓煎治久咳、炙肝散治赤白痢、猪胰酒治咳嗽上气,羊脊羹治下元虚寒、牛齿散治恶疮不愈、羊蜜膏治肺痨骨蒸、牛肉脯治脾胃久冷、猪蹄煨通草治乳汁不足、猪肝煨蒜治中虚久泻、猪大肠和槐花治痔疮……不胜枚举。实际上,这既是“脏器疗法”(张锡纯语)同时又开“药膳”之先河。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是与此类动物脏器、血肉之品有关的。没有“脏器疗法”,也就很难有药膳的发展。现代则又有将脏器药食专门加工便于服用的许多制剂,例如猪胆干燥制成肝平胶囊、健壮牛羊肝脏加工制成的肝浸膏、猪胃粘膜为原料制成的胃膜素、猪牛羊胎盘粉制成的胚宝片、猪四肢骨中提取制成的骨宁注射液、动物睾丸制成的睾丸片、动物内脏酶提取物多酶片,以及动物内分泌腺中提取制成的各种激素类制剂等,其实就是脏器疗法的精致化和发展,也为食物疗法之一种。
, 百拇医药
    4.以辨证论食为准则 上面说到的是关于食疗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实际应用时,应如何判别某人之某病应服用何种食疗方呢?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辨证论食”。

    辨证,即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状况,综合地作出其疾病部位、证型诊断,以便有的放矢地给予相应药食处方。或者此人基本是健康的,但在某一方面有虚亏倾向,则可以用食疗方法作相应调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中医辨证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是“八纲辨证”,即将病的症状、体征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方面加以归纳,得出综合判断,或为阳虚,或为里热,或为阴虚,或为表实之类。并于脏腑、经络等部位联系起来,用药或用食就有了明确方向,可作相应调整。用药治疗可称“施治”;用食物治疗则无妨称为“施食”。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属于表证。但以寒为主者为表寒,或称风寒,应选用生姜红糖茶、葱姜汤、姜糖苏叶饮、芜萎饴糖饮等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反之,以热为主者为风热,当用桑菊豆豉饮、薄荷芦根饮、白菜绿豆饮、荷叶薄荷粥之类以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 百拇医药
    又如在一些高血压、肺结核、慢性尿路感染等病人,可见有头晕、耳鸣、腰酸、低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诊断为阴虚火旺。食疗可用雪羹汤、冰糖清炖银耳、梨浆粥等以滋阴降火。

    5.明辨食物四气五味,食疗方法可运用自如 在懂得以上辨证理论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那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证型、处以不同的食疗方,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了。反之则可能加重病情,引起麻烦。这一点在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中曾有过明确论述。他说:“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为同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重促死”。

    我们学习食疗方法,目的是治疗疾病、增强体质,上述之论不能不牢牢记取。然后方能如《太平圣惠方·食治》所云:“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药者,可谓上工矣。”

, 百拇医药     食物中的四气五味性质,历代医家著作多已指明。例如陈仓米、小米、高梁米、薏苡仁、赤小豆、绿豆、莲子、荸荠、紫菜、冬瓜、丝瓜、苦菜等为寒或微寒、凉性之食,有清热、消暑、解毒作用;饴糖、姜、韭、葫、芫荽、川椒、羊肉、狗肉、鹿肉等为热、微热或温性之品,食之能祛寒、温中或补虚;人乳、籼米、粳米、大豆、蚕豆、扁豆、麻油、荠菜、青鱼、橘子等则为平性之物,无寒温之偏而具健脾开胃、补益身体作用。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另有淡味,“淡附于甘”;涩味,“涩附于酸”,故仍以五味统属。其中又以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味有发表、宣散、行气、活血等作用,适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等病证,如葱、姜、大蒜、萝卜、胤椒、川椒、桂皮、丁香等。常见以姜糖茶、鲜姜汁、鲜萝卜汁、萝卜青橄榄饮等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性胃痛等证,即取其辛味宣散之功。用白胡椒、绿豆等分共研细末,温黄酒送服,可治心腹冷痛;花椒、生姜合大枣水煎服汁,治寒凝气滞所致的痛经,则为辛味能发散寒邪、通行气血之功。酒多辛热,亦有辛散、行气、活血、通络之效。
, http://www.100md.com
    甘味食物如糯米、饴糖、大枣、南瓜、荔枝、龙眼以及鱼、肉、动物内脏之类,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虚损性疾病或筋急疼痛之症多用之。如糯米红枣粥治疗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合鸡蛋煮熟后服以调治产后体虚;大枣黄芪煎汤饮用治气血亏虚等皆此。此外如羊肝、牛肝、鸡肝等治肝血不足所致之夜盲或视物昏花病症;羊骨、牛筋、牛鞭子、猪脊髓等治肝肾亏损引起的腰膝酸软、 骨弱无力、阳萎早泄或筋骨挛痛诸症,都是十分有效的。

    酸涩之品有收敛、固涩等作用,适用于虚汗、泄泻、尿频、滑精等病。“酸甘化阴”,与甘味食品合用,能滋阴润燥。例如乌梅酸涩,可涩肠止泻、安蛔止痛;与饴糖配合成酸梅汤,则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是清热解暑上乘饮料。莲子、芡实也带涩味(甘、涩、平),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等作用,对于脾虚久泻、肾虚遗精及妇女带下者,不妨作常服之品。

    苦味食品有清热、通泄、燥湿、降逆作用,可治热、湿、气逆等证。例如苦瓜炒菜佐餐,能清热、明目、解毒;苦菜食之可清火、退黄、解暑及治小便赤痛、淋症。茶叶也属苦甘而凉性味,故可涤秽除烦、清利头目、利尿解毒,并痰有消食化作用。
, 百拇医药
    咸味食品多为海产及一些肉类。诸如猪肾味咸性平,能治肾虚所致腰酸遗精、小便不利等症;鸽肉甘咸,能补肝肾、益精血;海参甘咸而温,可润燥通便,配以木耳则治阴虚肠燥所致之便秘;海带、紫菜咸寒,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民间常用于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甲状腺肿)等病症。淡可渗湿、利尿,此类食品最多,如扁豆、淮山药、冬瓜、花生、豌豆、白菜、芹菜、藕、鸡蛋、卿鱼、青鱼等。白扁豆与淮山药同煮或单独食用,均有健脾利湿之效,可治脾虚便溏,及妇女白带过多。冬瓜煮鲤鱼,葱白佐膳,利尿消肿效果显著;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退肿,可煮粥食之。

    除以上性味特点之外,药物和食物都有“各归所喜”的“归经”特点。例如杏仁入肺经,莲子入心经,山药入脾经,核桃仁入肾经,山楂入肝经等。也有走二经或三经的。“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气大通,乃化糟,以次传下”(《灵枢·五味》)。这一理论指导食疗时更具针对性,可使食疗作用更好发挥。张介宾《类经》也说:“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运亦各有所先。既有所先,必有所治。”这就好比现代免疫学说中的“受体”一样,有选择性的接受作用。例如梨、香蕉、桑椹、猕猴桃均为甘寒之品,均具清热养阴作用,但梨偏于清肺热、生肺津;香蕉偏于清大肠热而通大便;桑椹偏于清肝之虚热而明目;猕猴桃则宜清膀胱热而利小便。
, 百拇医药
    药物和食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也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疾病的病机和证候有向上(如呕吐、喘咳等)、向下(如泄利、崩漏等)、向外(如自汗、盗汗等)、向内(如表证传里之类)等病势趋向,药物或食物的升降浮沉恰可针对施行,以逆其势。一般而言,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等作用的药食为上行、向外的升浮品;泻下、清热、利尿、重镇、潜阳、消导、降逆、收敛、平喘等品,其性沉降,下行向内。从另一方面说,能升浮者多为辛、甘、温、热、之药食;能沉降者则多具酸、苦、咸、涩之味及寒、凉之性。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另外,烹炮药食,又可改其品性,例如萝卜生者辛甘性凉,能润肺化痰、祛风涤热;熟后味甘性温,能下气和中,补脾运食。这就为食疗、药膳的烹调方法之使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上理论不仅对治疗有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强壮、补养、益寿的指导意义也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平素饮食偏嗜所造成的体质差异,也与理同。例如偏嗜辛辣的人,常有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症见,如果饮食时加以纠正,这种体质变化便可逆转。又如某些忌口食物,在不同病证要加以不同指导,庶几避免病情加重。湿热病证时,非清不化,非宣不去,必须忌用厚腻甘浊食物,否则湿热更趋壅滞难除;一些外感之证,忌食鱼腥;久病或宿病,忌食发物。诸如此类,都是临床有验的,也是食治应当掌握的理论。

    综而言之,食疗与药疗,食物与药物,其治病原理相同,理论贯通。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更好理解后述诸食疗法,也可以更科学地应用食疗方法,达到更佳疗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