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璀璨话新安——新安医学代表人物(四)
作者:李佛基
方广——私淑丹溪的新安医家
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县人,约生活于明·嘉靖年间,生卒不详。
方氏少年时,因母佝劳,餐饮多冷,而致脾胃内伤,外发斑疹,医者以天疱疮误治而亡。方家兴讼而母不复生,痛悼之余,方广弃举子业而习医。其研习医籍甚广,并能择善而从。方氏以为能为万世师法者,惟张长沙之治外感,李东垣之专内伤,刘河间之主热证,朱丹溪之疗杂病。因其母之病与《丹溪心法》饮食内伤脾胃发出斑疹之论契合,更对丹溪之学服膺至深,认为丹溪为集医道之大成者,故其学术多宗丹溪。方氏医名渐显后,曾离新安北上,游学河洛,悬壶陈留,常活人于危殆之间,一时名噪中原。一生著述有四,现仅存其代表作《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附余》共二十四卷,刊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是方氏倾注心血,发挥丹溪学术的力作。他发现后人研究丹溪的著作如《心法》、《丹溪纂要》、《医学集成》等,颇多舛讹;《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全录》虽搜集丹溪学术有关方剂,但其中香燥、瞑眩之剂非血虚者所宜,遂将《丹溪心法》除去附录,只保留正法正方;诸病源流,附诸贤之论;修正《玉机微义》,全盘保留王节斋深得丹溪要旨的《明医杂著方论》,俾使丹溪精义而为医门规矩准绳。难能可贵的是,对其病证欠发明,方药有疑问者,悉经深思参以己意而疏通之,画龙点睛,使读者获益。
, http://www.100md.com
程衍道——传承《外台秘要》的功臣
程衍道,字敬通,歙县人。约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卒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享年80岁。
程氏矢志岐黄,毕生勤奋好学。据传,他在黄山文殊院曾苦读医籍达10年。悬壶后,求医者甚众,门庭若市。《歙县志》记载其医技:“了无差谬,奇验甚多。”1637年他已五十岁,却不远千里,负笈求教名贤。曾到江苏松江,谒见李中梓。中梓与他交谈后,见程氏医学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叹服道:“乃余友,余不能为之师也。”
程氏在学术上推崇金元四大家,晚年尤其崇尚东垣、丹溪之学。可贵的是,他学四大家,不但兼收并蓄,而且注重融会贯通。如他在《脾胃论》的基础上,揉东垣补气与丹溪养阴为一体,从而在新安医学界中自成益气培元固本的派别。他一生诊务繁忙,但仍勤奋著述,有《医法心传》、《心法歌诀》、《眼科良方》、《程敬通医案》等传世。《程敬通医案》案语简练,组方巧妙,用药精专。《时病论》的作者雷少逸赞其为“丰城剑,卞和玉”。
, 百拇医药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外台秘要》因程敬通而得以传世。唐代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到明代几乎散佚无存,当时虽有一些抄本,却多错简舛讹。为使此杏林巨著恢复原貌,程氏以不全的宋抄本为底本,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0年,于1640年完成全书的重校辑复工作。程氏辑校梓行的这部明末经余居刻本,自明代至今,是国内通行的《外台秘要》祖本。这是程敬通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在我国医学史上了留下光辉的一页。
汪昂——普及方剂与本草的大师
汪昂,字言刃庵,休宁县人。约生活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15年~1694年)间,年近八旬。
汪昂早年习儒学,攻经史,善诗文,为明末诸生。入清后约30岁时弃儒习医,前后逾40年。汪氏一生著述甚丰,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汤头钱数抉微》、《本草易读》、《勿药元铨》、《经络图书》、《经络歌诀》、《续增日用药物》、《痘科宝镜全书》、《救急良方》等。前三种最为出名,也最为普及。
, http://www.100md.com
《医方集解》仿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明代吴鹤皋《医方考》之大意扩充而成。汪氏在该书凡例中说:“采辑古方,先释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而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忌用,惟求义朗,不厌词繁。”又说:“本集虽名主解,然病源证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笔备,诚医学之全书,岐黄之捷径也。”此确为该书价值所在。
汪氏逝世前刊行的《汤头歌诀》,选录常用方剂300多首,编成七言歌诀200首,便于初学者诵习,是流传至今、畅销不衰的方剂学普及读物。
《本草备要》全书八卷,与《汤头歌诀》同刊行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这是部重要的辑要类本草著作。汪氏将药、证、病因等加以联系,选取常用中药470余种,并附图400余幅。后又增补常用药61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此书为本草入门读本,由于其选取的药物通用、平实、易得,所以流传极广,今天临床中医的习惯用药一般无出其右。
值得一提的是,汪昂虽属明末遗老,思想却颇为开明,对当时已传入我国的西医并不一味排斥,相反,他吸收了西医“脑主记忆”之说,将“灵机记性在脑”记载到《增补本草备要》的“辛夷”条下。
, 百拇医药
程应旄——《伤寒论》注家中的佼佼者
程应旄,字效倩,歙县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世,生卒不详。
程氏出身儒门,自幼聪颖。入杏林后,博览群书,对《伤寒论》研究不遗余力。其著作有《伤寒论后条辨直解》、《伤寒论赘余》、《医径句测》等。程氏学术思想秉承方有执,并有所创见。他的《伤寒论后条辨》以方氏《伤寒论条辨》为基础,再逐条辨析,并收录喻昌的《尚论篇》,以便后学者参看比较。
程氏认为,《伤寒论》三阳经实质,应从表里部位来解析,即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三阴经实质,则要从脏腑的表里、生克关系来阐释。他认为,太阴经病是脾胃功能失常所致;少阴经病由心、肾、胃三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其中胃气之强弱是产生少阴病寒、热两大证候的关键;厥阴经病的实质则与心、肝、肾三脏失调相关。其立论较之朱肱之经络说、张志聪之气化说更切合临床实情。
程氏对方有执首创的三纲学说有所补充、修正。他详细阐述了“风伤卫,寒伤营”两纲间的联系,并从病因、病机、病位、病体四方面阐发其内在关系;补充了大青龙汤证中之烦躁应由内热而生,其产生机理是寒温二邪交错,阴外闭而阳内郁而致,纠正了此前三纲学说的偏颇。
程式氏还对《伤寒论》条文编次上有所贡献,注重按各经理论进行整理,合并、移动类似条文,俾使同类问题阐述集中,同一方证内容前后连贯。这些都大大方便了后人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其对阳明经证所列寒热二纲也颇有创见。汪琥称赞程氏对《伤寒论》研究“每条承上启下,注释入理处,非浅学所能企及”。今天的《伤寒论》教材上也多处援引程效倩的注释条文,程氏不愧为《伤寒论》注家之佼佼者。, http://www.100md.com
方广——私淑丹溪的新安医家
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县人,约生活于明·嘉靖年间,生卒不详。
方氏少年时,因母佝劳,餐饮多冷,而致脾胃内伤,外发斑疹,医者以天疱疮误治而亡。方家兴讼而母不复生,痛悼之余,方广弃举子业而习医。其研习医籍甚广,并能择善而从。方氏以为能为万世师法者,惟张长沙之治外感,李东垣之专内伤,刘河间之主热证,朱丹溪之疗杂病。因其母之病与《丹溪心法》饮食内伤脾胃发出斑疹之论契合,更对丹溪之学服膺至深,认为丹溪为集医道之大成者,故其学术多宗丹溪。方氏医名渐显后,曾离新安北上,游学河洛,悬壶陈留,常活人于危殆之间,一时名噪中原。一生著述有四,现仅存其代表作《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附余》共二十四卷,刊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是方氏倾注心血,发挥丹溪学术的力作。他发现后人研究丹溪的著作如《心法》、《丹溪纂要》、《医学集成》等,颇多舛讹;《袖珍方》、《乾坤生意》、《保生全录》虽搜集丹溪学术有关方剂,但其中香燥、瞑眩之剂非血虚者所宜,遂将《丹溪心法》除去附录,只保留正法正方;诸病源流,附诸贤之论;修正《玉机微义》,全盘保留王节斋深得丹溪要旨的《明医杂著方论》,俾使丹溪精义而为医门规矩准绳。难能可贵的是,对其病证欠发明,方药有疑问者,悉经深思参以己意而疏通之,画龙点睛,使读者获益。
, http://www.100md.com
程衍道——传承《外台秘要》的功臣
程衍道,字敬通,歙县人。约生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卒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享年80岁。
程氏矢志岐黄,毕生勤奋好学。据传,他在黄山文殊院曾苦读医籍达10年。悬壶后,求医者甚众,门庭若市。《歙县志》记载其医技:“了无差谬,奇验甚多。”1637年他已五十岁,却不远千里,负笈求教名贤。曾到江苏松江,谒见李中梓。中梓与他交谈后,见程氏医学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叹服道:“乃余友,余不能为之师也。”
程氏在学术上推崇金元四大家,晚年尤其崇尚东垣、丹溪之学。可贵的是,他学四大家,不但兼收并蓄,而且注重融会贯通。如他在《脾胃论》的基础上,揉东垣补气与丹溪养阴为一体,从而在新安医学界中自成益气培元固本的派别。他一生诊务繁忙,但仍勤奋著述,有《医法心传》、《心法歌诀》、《眼科良方》、《程敬通医案》等传世。《程敬通医案》案语简练,组方巧妙,用药精专。《时病论》的作者雷少逸赞其为“丰城剑,卞和玉”。
, 百拇医药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外台秘要》因程敬通而得以传世。唐代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到明代几乎散佚无存,当时虽有一些抄本,却多错简舛讹。为使此杏林巨著恢复原貌,程氏以不全的宋抄本为底本,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0年,于1640年完成全书的重校辑复工作。程氏辑校梓行的这部明末经余居刻本,自明代至今,是国内通行的《外台秘要》祖本。这是程敬通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在我国医学史上了留下光辉的一页。
汪昂——普及方剂与本草的大师
汪昂,字言刃庵,休宁县人。约生活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15年~1694年)间,年近八旬。
汪昂早年习儒学,攻经史,善诗文,为明末诸生。入清后约30岁时弃儒习医,前后逾40年。汪氏一生著述甚丰,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汤头钱数抉微》、《本草易读》、《勿药元铨》、《经络图书》、《经络歌诀》、《续增日用药物》、《痘科宝镜全书》、《救急良方》等。前三种最为出名,也最为普及。
, http://www.100md.com
《医方集解》仿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明代吴鹤皋《医方考》之大意扩充而成。汪氏在该书凡例中说:“采辑古方,先释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而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忌用,惟求义朗,不厌词繁。”又说:“本集虽名主解,然病源证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笔备,诚医学之全书,岐黄之捷径也。”此确为该书价值所在。
汪氏逝世前刊行的《汤头歌诀》,选录常用方剂300多首,编成七言歌诀200首,便于初学者诵习,是流传至今、畅销不衰的方剂学普及读物。
《本草备要》全书八卷,与《汤头歌诀》同刊行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这是部重要的辑要类本草著作。汪氏将药、证、病因等加以联系,选取常用中药470余种,并附图400余幅。后又增补常用药61种,名为《增补本草备要》。此书为本草入门读本,由于其选取的药物通用、平实、易得,所以流传极广,今天临床中医的习惯用药一般无出其右。
值得一提的是,汪昂虽属明末遗老,思想却颇为开明,对当时已传入我国的西医并不一味排斥,相反,他吸收了西医“脑主记忆”之说,将“灵机记性在脑”记载到《增补本草备要》的“辛夷”条下。
, 百拇医药
程应旄——《伤寒论》注家中的佼佼者
程应旄,字效倩,歙县人。清·顺治、康熙年间在世,生卒不详。
程氏出身儒门,自幼聪颖。入杏林后,博览群书,对《伤寒论》研究不遗余力。其著作有《伤寒论后条辨直解》、《伤寒论赘余》、《医径句测》等。程氏学术思想秉承方有执,并有所创见。他的《伤寒论后条辨》以方氏《伤寒论条辨》为基础,再逐条辨析,并收录喻昌的《尚论篇》,以便后学者参看比较。
程氏认为,《伤寒论》三阳经实质,应从表里部位来解析,即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而三阴经实质,则要从脏腑的表里、生克关系来阐释。他认为,太阴经病是脾胃功能失常所致;少阴经病由心、肾、胃三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其中胃气之强弱是产生少阴病寒、热两大证候的关键;厥阴经病的实质则与心、肝、肾三脏失调相关。其立论较之朱肱之经络说、张志聪之气化说更切合临床实情。
程氏对方有执首创的三纲学说有所补充、修正。他详细阐述了“风伤卫,寒伤营”两纲间的联系,并从病因、病机、病位、病体四方面阐发其内在关系;补充了大青龙汤证中之烦躁应由内热而生,其产生机理是寒温二邪交错,阴外闭而阳内郁而致,纠正了此前三纲学说的偏颇。
程式氏还对《伤寒论》条文编次上有所贡献,注重按各经理论进行整理,合并、移动类似条文,俾使同类问题阐述集中,同一方证内容前后连贯。这些都大大方便了后人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其对阳明经证所列寒热二纲也颇有创见。汪琥称赞程氏对《伤寒论》研究“每条承上启下,注释入理处,非浅学所能企及”。今天的《伤寒论》教材上也多处援引程效倩的注释条文,程氏不愧为《伤寒论》注家之佼佼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