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179480
中外医药快讯(2003.05.12)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4期
     ■香港医学专家介绍“非典”最新治疗方案

    香港医疗研究专家及专科医生小组10日举行记者会,介绍了香港有关“非典”的最新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帮助患者康复的情况。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袁国勇教授说,最近在香港进行的研究发现,“非典”病情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约为期一周。这项新发现有助于医疗专家调整目前的治疗方案,并以不同药物治疗以助病人在病情不同阶段有更佳的反应。他指出,研究显示,患者会首先经过病毒繁殖期,即在这段时期“非典”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继而进入免疫系统异常活跃期,即身体的防御系统攻击病毒;随后为肺部破坏期,此时患者肺部遭受严重损伤并需要额外支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沈祖尧教授介绍说,根据经验及研究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的三氮唑核和类固醇的治疗方案可稍作调整。在第一阶段,病人获处方抗病毒药物如三氮唑核和另一种名为Kaletra的药物,根据实验显示,这种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抑制冠状病毒的增长。病情进入第二阶段时,从第8天至21天才施用类固醇,以减低免疫系统的反应和降低对肺部造成的损伤。而抗病毒药物应在14天后停止使用。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指出,与早前的治疗模式(即在治疗初期共同使用三氮唑核和类固醇)比较,现在的治疗是对“非典”的新发现而作出的调整。资料显示,类固醇在病发第二周才开始施用与在初期便施用的分别不大,但病者却可因接受较少剂量的类固醇而得益。灵实医院胸肺及纾缓治疗科部门主管陈建生介绍了特别为10%的康复病人所设计的康复疗程。他表示,纵使肺部损伤仍会持续,但呼吸技巧训练和特设的运动以配合个人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将有助于恢复肺部功能。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外,一些患者更会经历患病后的心理创伤,这方面也须得到适当的治疗。
, 百拇医药
    ■大连开通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可防范和应对“非典”病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系统——“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10日在大连开通运行。这一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种分散的、静态的信息加以整合,建成信息发布、快速反应和市长决策三个系统,其功能包括大连以及全国“非典”防治的法律法规、疫情信息、防治措施等信息的发布和查询、及时反馈以及分析各种防控数据等,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合理地配置多种有效资源,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众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迅速集中到决策机构,为防范疫情蔓延,保持社会稳定,构筑科学高效的信息“堤坝”。这套系统是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大连市卫生局、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恒基电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从提出决策到正式开通仅用了8天时间。这一系统建成后,市民无论遇到匪警、火警还是急救、地震等任何突发事件,只要拨打一个统一的电话号码,就会得到及时救助。(赵
, 百拇医药
    华)

    ■法科学家发现多食纯单糖有害健康

    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营养学家在对老鼠进行试验时发现,过量摄入纯果糖和蔗糖等单糖容易引起氧化应激,并导致许多疾病,但蜂蜜中的果糖却不会引起这种现象,食用蜂蜜对人体有益。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该研究所最新一期《研究信息》上。据介绍,营养学家们在为试验鼠大量喂食纯果糖或蔗糖后发现,这些试验鼠均出现“X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主要反应是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脏病等。此外,这些试验鼠还容易出现缺铜和缺镁等营养不平衡症状。经进一步研究,法国专家认为,上述不良反应是由于纯果糖及蔗糖摄入过多引起氧化应激造成的。氧化应激是机体吸收氧气的一种生物现象,其结果是细胞中生成自由基,如果机体中抗氧化能力不够,细胞将受到破坏,这也是导致机体衰老和出现许多疾病的原因。法国专家指出,蔗糖和果糖均属于单糖。自然状态的果糖主要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蜂蜜中。为了解摄食纯果糖与蜂蜜的区别,研究人员又为两组试验鼠分别喂食含糖量相同的纯果糖及蜂蜜。结果发现,与前一组试验鼠不同,喂食蜂蜜的试验鼠没有出现任何氧化应激,其血脂等也未升高超标。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蜂蜜中可能含有某种抗氧化成分。据称,这是科学界首次以试验证实从蜂蜜中摄取糖份比以其他方式摄食糖份更优越。
, http://www.100md.com
    (卢苏燕)

    ■法专家发现特大病毒

    法国地中海大学微生物专家最新发现一种比普通病毒体积大4倍的病毒。初步分析显示,这种病毒可能导致人体的肺部疾病。据法国最新一期《科学与生活》杂志介绍,法国专家是在研究导致“军团病”的“军团菌”时偶然发现这种病毒的。它寄生于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中,借助将自身的遗传信息融入原生动物的身体而繁殖。截至目前,科学界发现的病毒大约都在10~100nm之间,即便较大的病毒,如天花病毒也只有300nm,而法国专家新发现的病毒达到400nm。由于它“巨大”的体积,专家们最初以为发现的是一种细菌,因此将这种病毒命名为“Mimivirus”,由英文Mimicking

    microbe Virus缩写而成,意即“酷似细菌的病毒”。法国研究人员称,这种病毒的基因组是迄今发现的所有病毒中最大的,它拥有900个基因,其DNA由80万个碱基对组成,而此前发现的最大病毒基因组也只包括67万对碱基。研究人员经鼻道给试验鼠注射该病毒后发现,试验鼠的肺部在接受注射3周后出现感染。他们表示,对目前掌握的初步试验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这种病毒很可能导致人体的肺部疾病。(卢苏燕)
, http://www.100md.com
    ■菲律宾研究鲜椰油抗“非典”疗效

    菲律宾卫生部长曼努埃尔·戴里特8日表示,菲政府医疗机构正在研究鲜椰油对非典型肺炎的治疗效果,并有望获得进展。戴里特说,鲜椰油中富含月桂酸,而这种脂肪酸对导致“非典”的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椰油是菲律宾居民的主要烹饪用油,也是提取月桂酸的主要原料,而鲜椰油中月桂酸的含量要远远高于普通椰油。据称,鲜椰油抗“非典”的想法最初是由戴里特的父亲、药理学家孔拉多·戴里特提出的。他建议用鲜椰油替代橄榄油作为当地人制作色拉等食品的调味剂,提高月桂酸的摄入量,增强人体对“非典”病毒的免疫力。菲目前共发现了10名“非典”确诊病患,其中2人死亡,2人已经出院,6人正在康复。此外,还有6名疑似病例正在隔离观察。

    ■仿生视网膜让盲者看到光明

    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视网膜之后,3位失明患者不仅看到了明灭或者移动的光点,甚至还成功地用眼睛区别出杯子和盘子。这是近日在美国视觉和眼科学协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最新进展。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会上介绍说,他们研制的仿生视网膜薄片面积仅为4×5mm,相当于人眼正常视网膜的约1/3。它由硅酮和铂材料制成,上面有16个电极,植入后可附着在天然视网膜上,其工作原理是用电信号刺激患者还未完全丧失功能的视网膜细胞,将视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部分恢复视力。研究人员迄今共对3名患者进行了前期可行性试验,这些试验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患者在试验中佩带着装有微型摄像机的眼镜,摄像机捕捉到的图像先传给植入患者耳后的无线接收装置,随后转发给仿生视网膜,通过电极作用将原始的图像还原。色素性视网膜炎等会使一些老年人的视网膜受损,并有可能造成患者失明。仿生视网膜主要用于治疗此类患者。但研究人员说,这一技术经改进后,将来也许还可以造福那些生来就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盲人。(毛 磊)
, http://www.100md.com
    ■湖南大学发现一种新的纳米尺度效应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日宣布发现一种新的纳米尺度效应,这意味着基因工程研究又多开启了一扇大门。纳米尺度效应是指普通材料达到纳米尺寸时产生的奇妙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纳米铁材料的断裂应力比一般铁材料高12倍,纳米金材料的熔点仅为普通金材料的一半,气体在纳米材料中的扩散速度比在普通材料中快几千倍。在基因工程研究中,通常情况下,DNA很容易被生物体系中广泛存在的DNA酶剪切成碎片,这极大地限制了基因工程中DNA操纵技术的实际应用。因为受到这种酶切的影响,基因转导效率较难提高。由王柯敏教授领衔的这个国家实验室发现,当用他们的纳米颗粒结合质粒DNA后,可以保护这些DNA不被酶剪切。通过进一步实验,他们证明了这是一种新的纳米尺度效应:即由于DNA在新的纳米尺度空间里改变了通常的空间构像,使DNA酶这把“剪刀”对DNA无从下手。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小组还发展了一种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使得基因转导效率明显提高。专家表示,从基因研究的角度看,这种新的纳米尺度效应的发现,为基因工程研究开启了一道新大门。国际化学权威刊物《美国化学会志》(JACS)即将发布这一最新发现的详细情况。(刘 涛 伊飞)
, 百拇医药
    ■科学家发现与结肠癌相关的基因变异

    由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新发现了与30%结肠癌病例相关的基因变异。科学家们说,这一成果有望为结肠癌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开辟新途径。这些基因变异集中于编码为酪氨酸激酶的基因家族中。酪氨酸激酶在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侵入邻近组织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前的研究曾显示,在某些癌症发病过程中,一些编码为酪氨酸激酶的基因产生了变异。然而,在特定类型的癌症中,数目众多的酪氨酸激酶基因究竟有多少会产生变异、变异概率有多大等,科学家们心中并没有数。意科学家在新研究中对所有人体内含有的138个酪氨酸激酶基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以182份结肠癌组织样本为研究对象,发现138个酪氨酸激酶基因中,有14个基因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产生了46种变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超过30%的结肠癌与这些基因变异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将来也许可以开发出新型药物,抑制酪氨酸激酶基因变异产生的蛋白质发挥作用,对结肠癌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研究负责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韦尔库列斯库博士举例说,如果能够通过诊断,确定每个结肠癌患者体内究竟哪些酪氨酸激酶基因产生了变异,那么就可以用专门针对这些变异的药物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毛 磊)
, 百拇医药
    ■美国会立法促进纳米技术研究开发

    美国国会众议院7日通过法案,提出在今后3年政府将投资约24亿美元,以促进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来自美国国会的消息说,《2003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于7日以绝对多数在众议院获得通过。该法案就如何推进美国国家级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出台了一些新措施,其中包括:建立一个跨部门委员会,以协调美国各政府机构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活动,该委员会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报告;设立由总统任命的顾问委员会,每半年就美政府机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提交评估报告;设立由全职雇员组成的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为跨部门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提供服务。另外,法案还规定要制订出有关计划,研究与纳米技术相关的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法案同时提出,未来3年中,美全国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宇航局、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环保局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总预算,将分别为7.13亿、7.845亿和8.64亿美元,保持逐年稳步递增之势。(毛 磊)

    ■美科学界抱怨干细胞研究资源不足
, http://www.100md.com
    一些美国科学界权威人士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说,美国现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资源远不能满足研究所需,政府应考虑放宽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8月曾宣布,联邦政府经费可以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但仅限于已有的胚胎干细胞,不得进一步摧毁人类胚胎以获取胚胎干细胞。根据当时的统计,符合美政府规定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大约有70多个。然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泽古尼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介绍说,该所研究显示,目前真正可用于研究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仅有11个,与早先所认为的70多个相差甚远,这一状况给美国科学家进行干细胞研究增添了难度。《科学》杂志总编肯尼迪的署名社论认为,继续维持限制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政策,“显然并不明智”。干细胞是人体中保留的未成熟细胞,具有再分化形成其他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潜力。由于利用胚胎干细胞培育移植用细胞、组织或器官,在医疗上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一些国家对干细胞研究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他称如果美国不修改现行政策,一些美国细胞生物学家也许会考虑转至他国去进行研究。(毛 磊)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造成至少500人死亡
, 百拇医药
    尼日尔卫生部门8日发表的一项公报说,自今年初尼日尔爆发脑膜炎流行以来,全国发现的脑膜炎病例截至4月中旬已上升到6550例,死亡人数增至498人。公报说,此次脑膜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是南部津德尔地区,仅这一地区就已有150人患病死亡。其次是中南部的马拉迪地区和北部的达赫乌拉地区。同时,首都尼亚美周边地区也发现脑膜炎流行。据悉,尼卫生部门还发现了多例新型的W135型流行性脑膜炎病例,此种类型的脑膜炎传染性强且流行快,此前在尼日尔是较为罕见的。据报道,尼日尔政府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的紧急援助下调集了大量脑膜炎疫苗,在疫情严重地区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同时还向各疫区派遣了国家医疗队。目前,脑膜炎流行势头已被有效控制。地处西非内陆的尼日尔是脑膜炎等流行病的高发区,每年1~5月的旱季最易流行脑膜炎。(林 峰)

    ■天津研制出以接近分子状态攻击“非典”病毒的新型杀毒剂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科研人员成功推出氯制剂系列消毒新产品。新产品溴氯海因能以接近分子状态攻击病毒,与传统杀毒剂以次氯酸根形式攻击病毒相比,效果具有显著的提升。溴氯海因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溴氯并用新兴杀毒剂,特别适用于公共环境的大面积消毒。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利用新方法合成片状的溴氯海因。用50g瓶装的药片就可以首次彻底消毒500m2的建筑面积,用于日常消毒则可以适用1000m2,其消毒效果是普通消毒液的20倍。科研人员介绍说:百万分之一至二浓度的溴氯海因就可以彻底阻断病毒的交叉感染。针对普通家庭用户,天大研制特殊配方,生产出携带方便的片状二氧化氯杀毒剂,这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二氧化氯片状产品。该消毒剂使用方便,溶解一片于水中,依靠药液的自然挥发即可实现一天内的室内空气消毒。他们采用改变分子结构的方法,使分子状态更稳定,更具杀毒吸附性。由于该药液在低浓度下对人体细胞的破坏性很小,所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卫生部推荐的高效环境消毒剂。 (李 靖 王聪彬)
, 百拇医药
    ■同济医院心脏移植刷新两项国内纪录

    同济医院采取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在内的多项技术,4月24日为13岁的湖北麻城小姑娘雪萍成功地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患者于5月9日康复出院。院方表示,这一手术创造了心脏成功移植年龄最小和恢复时间最短两项国内纪录。同济医院陈忠华教授介绍,同济医院从去年底到今年4月,已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3例,恢复期从第一例术后恢复期1个月,缩短到目前的2周左右。这说明我国心脏移植手术日趋成熟,并在术后抗感染以及抗排斥反应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曾正航 黎昌政)

    ■我国率先攻克食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技术

    一种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5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是国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非典”病毒检测领域的空白。这项技术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从提出课题到研究完毕仅用了18天时间。尽管根据质检部门的大量检测,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国内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存有“非典”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目前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来自“非典”感染地区的货物、产品或动物会成为人类感染“非典”的源头。但是进入4月以来,部分国家以防止“非典”病毒为由,限制我国相关产品进口。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在科技部支持下,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列为食品安全重大研究项目。8日通过鉴定的方法是在人工控制情况下,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将人为添加在食品样品中的“非典”病毒有效富集、分离,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非典”病毒。参加鉴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检测任务只需技术人员使用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即可操作完成。这项技术可迅速在检验检疫领域推广应用,满足国内市场检测及口岸快速通关的要求,将为我国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测与评估、预警和控制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李柯勇)
, 百拇医药
    ■我国培育出“非典”病毒全基因组芯片

    正在对“非典”病毒进行全力攻关的我国科研人员5月8日研制出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系统,从而为“降妖伏魔”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武器。为更灵敏、全面地检测SARS病毒,作为国家863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发基地的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全球率先研制出第一张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并开发出一整套检测系统。全基因组芯片覆盖了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可在检测病毒的同时监测病毒基因组的变化,为分析世界各地分离株之间的差异、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以及追索病毒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除芯片外,这套检测系统还包含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数据分析统计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数据的分析。另外,利用这一系统,行政管理部门可及时统计分析全部注册用户的检测情况,数据库中的信息也可随时更新。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非典”病毒,检测样品广泛,检测的基因序列范围宽,可以试用于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还可用于检验检疫、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监测、科学研究以及临床。这套系统已向国家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小组提出申请,以进行更大样本量的验证。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公司将向社会免费提供芯片产品和分析软件,以共同推进生物芯片技术在“非典”之战中的应用。(李斌)
, http://www.100md.com
    ■意科研人员发明一种能检测肺癌的“电子鼻”

    意大利科研人员7日在罗马宣布,他们已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嗅”出肺癌独特气味的“电子鼻”。罗马托尔·韦尔加塔大学参与这项科研工作的科拉多·迪纳塔莱7日对媒体说,他们的这项科研成果已成功对罗马福尔尼尼医院的70名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是理想的,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迪纳塔莱介绍说,这种被称为“电子鼻”的仪器,由一个连接计算机的12cm长的立方体和众多人体气味感应器组成。当患者向连接“电子鼻”的一个消毒袋中呼气后,呼出的气体立即被传送到仪器中,随后感应器迅速识别出气体中的不同物质,并将获得的所有信息传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后,便会出示一种独特的“个人身份证”,供医疗人员分析、诊断。这项新发明将发表在本周六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袁锦林)

    ■智能化远距离人体测温系统研制成功
, 百拇医药
    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工程学院研制的“热像式智能红外测温仪”9日通过专家鉴定。这套系统是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由光学专家王永仲教授主持研制的。这个系统采用了高精度的红外成像器件和信号处理技术,能精确、迅速实现人体温度测量、温度显示、高温跟踪和高温告警,漏警率几乎为零;不受阳光和其他高温物体影响,可以在室内、户外和各种天气条件下使用;能在人员正常行进状态下测量体温,测试范围为30m以内,适合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使用;具有多目标处理能力,可同时跟踪多个高温目标;观测直观,操作简便,操作人员远离被测目标,可避免感染。这套系统此前在石家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试用,效果理想。(暴青雨 奚启新)

    ■转基因植物带来药物开发新希望

    德国科学家通过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式,在研制治疗癌症等疾病的药物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植物有希望在未来成为获得多种疫苗及特种药物的新途径。来自弗莱堡大学医院的专家胡伯特·布鲁门介绍说,他们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他们已从培育的转基因植物中获得了一些可在癌症检测中起作用的复杂抗体。此外,诸如干扰素等一些治疗癌症的特殊药物也可通过转基因植物获得。科学家解释说,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些植物中,进而诱使植物自身产生一些蛋白质以对抗不同的疾病。据悉,目前不少科学家正在尝试培育转基因土豆、西红柿等常见蔬菜,使这些植物含针对诸如狂犬病、流感或者肝炎等疾病的免疫物质,从而使人们通过普通食用方式,吸收这些免疫物质进而达到免疫目的。与现有的疫苗注射方式相比,这种方法在经济上具有很大优势,特别适合贫困国家针对大面积人群使用。布鲁门同时表示,“根据现有科研水平,预计在5~6年后即可通过转基因植物开发出新型疫苗与药物。”(潘 治)
, http://www.100md.com
    ■美科学家试验用转基因感冒病毒治疗脑癌

    美国科学家最近尝试用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感冒病毒治疗老鼠的脑部肿瘤,取得良好疗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正计划对此疗法进行人体实验。5月7日出版的《美国癌症杂志》报道,主持这一动物实验的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弗雷德里克·兰格博士说,这一肿瘤疗法为那些不宜接受手术的脑肿瘤患者提供了希望。在实验中,兰格率领的科研小组将人体的脑肿瘤细胞注入老鼠体内。这种老鼠通常只能存活20天。但研究人员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感冒病毒注入老鼠体内后,发现这些老鼠存活了140天。而且研究人员在这些注射过转基因病毒的老鼠脑部未发现肿瘤。兰格说,注入老鼠体内的病毒实际上只是一种引发普通感冒的腺病毒。基因改造使其具有了进入脑肿瘤细胞的“钥匙”,但并不影响老鼠体内健康细胞的正常功能。他说,这一转基因病毒疗法对60%的实验鼠有效,但他尚不能解释其中原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以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对这一疗法的前途看好,并在积极推动对此疗法进行人体实验。(颜 亮)
, http://www.100md.com
    ■美批准治晚期肺癌新药上市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5日批准一种用于治疗晚期肺癌的新药上市。该药能使部分肺癌患者的肿瘤变小,但也有一定副作用。负责审批新药上市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说,这种新药名为“爱未舍”(IRESSA),适用于那些使用常规癌症疗法作用不大的晚期肺癌患者,患者只需每天服用一片。但这种药的生产者、美国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说,服用该药的花费高达每月1900美元。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介绍说,在对216名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的临床实验中,有10%的患者服用这种药后肿瘤出现萎缩。这种药对女性患者尤其有效,有效率达到17%,而男性只有5%。但“爱未舍”导致的肿瘤缩小能使患者生命延长多少,并无科学定论。此外,这种药物因可能使肺癌患者患上其他肺病而存在争议。但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为,它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希望,因此仍批准其上市。此前,“爱未舍”已在日本上市。日本有2.8万名肺癌患者已服用过该药。(颜 亮)

    ■美非典药物筛选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 http://www.100md.com
    美国传染病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对控制非典病毒感染能起到一定效果。这一结果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它为人类能够通过医学手段战胜非典提供了证明。《华盛顿时报》5日报道说,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测试中发现,贝塔干扰素可以阻止非典病毒感染培养液中的猴子细胞。但这种药物在相当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剂量10倍时才能在动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说,究竟多大剂量的贝塔干扰素可能对人类非典患者有效,患者能否承受,现在都不清楚。科学家们的实验还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够破坏非典病毒复制所需的一种酶发挥作用,从而部分阻止病毒感染。他们共对19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中6种似乎对非典病毒有效。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位于马里兰州,在新型传染病防治研究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实力,因而成为美国筛选非典药物的主要机构。该所研究人员计划对数万种药物展开测试,其中包括全球范围内所有已上市的药物以及一些制药厂商正在开发的药物。(毛 磊)

    ■一批新型非典防护用品问世
, http://www.100md.com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近日成功研制出抗非典病毒的透湿透气系列防护服、防护口罩、功能性食品和服装洗涤消毒车等一批新型防护用品。其中防护服装与口罩的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新近颁发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技术要求的标准。目前非典医用防护服大多采用橡胶或涂层织物,由于天气渐热,医务人员穿戴后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影响为患者打针、抽血、输液等工作,一些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用这种防护装备,出现胸闷、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带领科技人员利用研究所已有的防水透湿、防静电、阻燃、抗菌、防臭等功能性防护面料研究成果,结合非典防护的特殊技术要求,日夜攻关,高标准、高质量地研制出新型的抗病毒、透湿、舒适型系列医用防护服。这种系列防护服病毒防护效率比新近颁布的国家医用防护服标准高20%以上,透湿性能高出5倍。其中采用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制成的医用防护服,防护效率达99%以上(国家标准70%以上),可以重复使用15次以上;采用超微细纤维高效过滤材料制成的防护服,防护效率达95%以上,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其透湿透气功能超过单层纯棉防护服;新研制的医用口罩的防护性能也超过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这个研究所研制的非典防护用品还有部队值勤人员专用的抗病毒防护服,具有消毒功能的被服洗涤车。(胥金章)
, 百拇医药
    ■一种空气除尘杀菌消毒机在上海问世

    一种纳米复合体光催化除尘杀菌消毒机近日在上海问世,它能将空气中99.8%以上的细菌病毒杀灭分解。这种消毒机由纳米等离子体和光催化反应腔及负离子发生器组成。上海精科纳米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用纳米技术氧化碳和相应的稀土金属通过桥架结构制备一种纳米级的粉末,将其拷制在特制的金属网板上,使得这种消毒机内部的表面积增加500多万倍,然后经过一定波长的紫外线激射,便产生出强氧化能力的空穴和高温,直接杀灭细菌病毒,并将其分解为无害的小分子。经中科院、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这种消毒机无噪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可用于家庭、医院、制药厂、办公场所及轿车、空调、大巴车厢内。上海金茂大厦君悦酒店、上海东海制药厂、瑞金医院、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单位试用表明,杀毒灭菌的效果明显。(张学全)

    ■一种新型“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在西安投产
, 百拇医药
    一种新型“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日前在西安正式投产,产品将在5月中旬投放市场。这种仪器能够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通过接受人体红外线辐射在0.5秒钟内检测体温,为在人流量大的区域降低非典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种产品利用红外线进行温度测量,并能够剔除环境对人体体温的干扰因素,使测量数据误差不超过0.1摄氏度。产品结构小巧,使用时在被测人额前50~100mm的范围内停留0.5秒,就可以准确测量出人体体温。另外,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温度警戒线,当被测人体温超过警戒线时,仪器会自动报警。这种体温测量仪是西安飞秒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投产后生产规模将达到日产500套,公司准备将首批100套产品赠送给防治非典的第一线。这种技术测量的最大优点是测试速度快,而且因为它只接收人体对外发射的红外辐射,没有任何其他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以对人体无任何害处。(王 利 储国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