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作者:吴大真
中医将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疫”,而与季节和时令有关的传染病又称之为“瘟疫”。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至崇祯十六年(1643),发生大瘟疫达19次之多,其中1641年流行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瘟疫流行。
瘟疫猖獗,给人民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在我国历代典籍中,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大量记载了这些经验,如《晋书》记载:“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
在我国历史上,对瘟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唐宋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中,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如采取隔离措施及避免水源、饮食污染等。
明代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民众大批死亡的惨状,“静心穷理”,创立了“戾气”学说。他认为戾气即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他提出:疫病是由戾气引起,通过口鼻侵入人体,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与散发性的不同,戾气致病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又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所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他指出,由于戾气是物质的,所以完全可以用药物治疗。他还提出“客邪贵乎早逐”的预防为主的观点。吴又可这一学说,对于传染病的特点、治疗的方法、预防的重要性等认识要早于人类发现细菌和其他微生物200年。
尔后叶天士、薛雪、吴塘、王士雄等中医名家,对于预防疫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提出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
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时至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过流脑、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的流行,用中医药在易感人群中进行大面积预防,诸如使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用板蓝根、茵陈、栀子等预防病毒性肝炎;用马齿苋或针灸预防痢疾等等,都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经验。, 百拇医药
中医将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疫”,而与季节和时令有关的传染病又称之为“瘟疫”。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至崇祯十六年(1643),发生大瘟疫达19次之多,其中1641年流行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瘟疫流行。
瘟疫猖獗,给人民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在我国历代典籍中,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大量记载了这些经验,如《晋书》记载:“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
在我国历史上,对瘟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唐宋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中,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如采取隔离措施及避免水源、饮食污染等。
明代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民众大批死亡的惨状,“静心穷理”,创立了“戾气”学说。他认为戾气即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他提出:疫病是由戾气引起,通过口鼻侵入人体,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与散发性的不同,戾气致病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又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所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他指出,由于戾气是物质的,所以完全可以用药物治疗。他还提出“客邪贵乎早逐”的预防为主的观点。吴又可这一学说,对于传染病的特点、治疗的方法、预防的重要性等认识要早于人类发现细菌和其他微生物200年。
尔后叶天士、薛雪、吴塘、王士雄等中医名家,对于预防疫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提出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
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时至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过流脑、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的流行,用中医药在易感人群中进行大面积预防,诸如使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流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用板蓝根、茵陈、栀子等预防病毒性肝炎;用马齿苋或针灸预防痢疾等等,都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经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