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 > 信息
编号:10312404
乙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9日 中国中医肝病网
     蒋 栋 许 军 李若冰 丛 旭 费 然 陈红松 魏 来 王 宇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00044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结果:从2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3例无症状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 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nt3019—nt3147 129bp缺失、nt3019—nt3109 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结论:HBV在mRNA的剪接机制外界因素和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