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人生] 隔离的经历与思考
作者:胡大一
4月初,我在芝加哥开美国心脏病学院每年一届的学术大会,所读当地华人报纸的头版仍是有硝烟的战争———聚焦伊拉克,第二版才是有关SARS的报道。4月初我坐在回北京的航班上,发现每人可以有整整一排的座位睡觉。
回医院上班不久,急诊室不通风的天井中收治了一位隐瞒了病史的非典患者,使这个天井成了疫源。仅仅两周的时间,医院紧急开设的两个收治非典的病房已收满病人,在发烧门诊和急诊就诊的患者日趋增多,有一天医院内竟有112例非典或可疑非典的发烧病人留观。显然,这时的人民医院已成为非典传播源头之一。
4月23日2点左右,接到医院正式通知,西城区政府公告对人民医院实行隔离。这是北京惟一一所不是专门收治非典的三级甲等医院被隔离,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无论平时还是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我习惯尽快明确自己的阵地和角色。听到医院隔离的通知,我立即确定我应进入隔离区,因为我是主任,院内有心内科的病人和在岗工作的医护人员。4月24日7点20分我走入医院的东门,开始了一段十分难忘的隔离经历。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心内科先后收治过4位非典确诊病人和1位疑似病人,他们均患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其中3人死亡,均死于基础的心血管疾病。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专业医师,我多年来坚信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而多年来,无论从医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医院的科室设置、对传染病的防护措施都忽略了这部分不应忽略的内容。突发的疫情,对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体系、道德标准甚至生活方式,都是严格的检验与挑战。
“隔离”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暂时的不便,但它是切断疫情传播的关键。人民医院的隔离,要比人民医院家属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隔离复杂得多。院内存在与非典接触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人群,在开始隔离约2~3天,虽然医院与社会隔开了,但院内各类人群之间的交叉依然存在。诊室与部分病房临时转成工作人员的住宿地点,有些人住宿比较拥挤,电梯等公共通道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通道。
, 百拇医药
院内的领导与群众很快认清了隔离医院的特点与现状,明确了严格院内小环境的划分是成功完成隔离任务的关键,决定将科室和人员分别隔成三个区,“白区”———小儿科、泌尿科等医护病患均无非典感染,无人发烧的区域。“黑区”———与非典密切接触的人员和科室,包括直接参加急诊、发烧门诊和非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灰区”———介于白区与黑区之间的地带。对新出现的发烧者,在专门区域隔离观察。更多的诊室与病房被开放,将住宿拥挤的人疏散开来。院内的会议减少了,大家通过电视与网络互通信息,实现了“无纸张”办公。
说到纸张,真不可忽视。为了切实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期间任何纸片都不许递出医院。这段时间正值研究生答辩高峰,我无法收到众多请我审评的快件专递的论文。邮局只能通知我,我请外面的同志代收,再递送进医院。只有认真隔离,才能尽快走出隔离,这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隔离的21个日日夜夜,我告别了平时的忙乱,除了积极思考,给指挥组提建议,身体力行做好隔离,安排好病人的日常治疗外,有了较多时间坐下来读书。读了《闪烁北大思想》、《清华精神》的讲座系列,读了近期的美国循环杂志与美国医学会杂志,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隔离期间也增加了我与这个我工作不久的医院还有同事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以积极的态度走过和积累一段一段的人生经历,方能不虚度每寸光阴。在这短短21天的隔离经历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觉得十分充实。这段经历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
4月初,我在芝加哥开美国心脏病学院每年一届的学术大会,所读当地华人报纸的头版仍是有硝烟的战争———聚焦伊拉克,第二版才是有关SARS的报道。4月初我坐在回北京的航班上,发现每人可以有整整一排的座位睡觉。
回医院上班不久,急诊室不通风的天井中收治了一位隐瞒了病史的非典患者,使这个天井成了疫源。仅仅两周的时间,医院紧急开设的两个收治非典的病房已收满病人,在发烧门诊和急诊就诊的患者日趋增多,有一天医院内竟有112例非典或可疑非典的发烧病人留观。显然,这时的人民医院已成为非典传播源头之一。
4月23日2点左右,接到医院正式通知,西城区政府公告对人民医院实行隔离。这是北京惟一一所不是专门收治非典的三级甲等医院被隔离,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无论平时还是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我习惯尽快明确自己的阵地和角色。听到医院隔离的通知,我立即确定我应进入隔离区,因为我是主任,院内有心内科的病人和在岗工作的医护人员。4月24日7点20分我走入医院的东门,开始了一段十分难忘的隔离经历。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心内科先后收治过4位非典确诊病人和1位疑似病人,他们均患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或外周血管疾病。其中3人死亡,均死于基础的心血管疾病。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专业医师,我多年来坚信传染病威胁人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今天与未来主要应对的是生活方式疾病的挑战。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幡然猛醒,意识到人类与重大传染病的生死搏斗远未结束。而多年来,无论从医学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医院的科室设置、对传染病的防护措施都忽略了这部分不应忽略的内容。突发的疫情,对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体系、道德标准甚至生活方式,都是严格的检验与挑战。
“隔离”会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暂时的不便,但它是切断疫情传播的关键。人民医院的隔离,要比人民医院家属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隔离复杂得多。院内存在与非典接触的密切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人群,在开始隔离约2~3天,虽然医院与社会隔开了,但院内各类人群之间的交叉依然存在。诊室与部分病房临时转成工作人员的住宿地点,有些人住宿比较拥挤,电梯等公共通道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通道。
, 百拇医药
院内的领导与群众很快认清了隔离医院的特点与现状,明确了严格院内小环境的划分是成功完成隔离任务的关键,决定将科室和人员分别隔成三个区,“白区”———小儿科、泌尿科等医护病患均无非典感染,无人发烧的区域。“黑区”———与非典密切接触的人员和科室,包括直接参加急诊、发烧门诊和非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灰区”———介于白区与黑区之间的地带。对新出现的发烧者,在专门区域隔离观察。更多的诊室与病房被开放,将住宿拥挤的人疏散开来。院内的会议减少了,大家通过电视与网络互通信息,实现了“无纸张”办公。
说到纸张,真不可忽视。为了切实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期间任何纸片都不许递出医院。这段时间正值研究生答辩高峰,我无法收到众多请我审评的快件专递的论文。邮局只能通知我,我请外面的同志代收,再递送进医院。只有认真隔离,才能尽快走出隔离,这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隔离的21个日日夜夜,我告别了平时的忙乱,除了积极思考,给指挥组提建议,身体力行做好隔离,安排好病人的日常治疗外,有了较多时间坐下来读书。读了《闪烁北大思想》、《清华精神》的讲座系列,读了近期的美国循环杂志与美国医学会杂志,对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隔离期间也增加了我与这个我工作不久的医院还有同事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生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以积极的态度走过和积累一段一段的人生经历,方能不虚度每寸光阴。在这短短21天的隔离经历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觉得十分充实。这段经历将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