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刻的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侧记
五月的西昌,群山翠绿,清风徐徐。
夜幕下的卫星发射场,亮如白昼。高高的卫星发射塔架,环抱着“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北斗一号”卫星。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导航定位卫星将从这里升空。
与以往的卫星发射相比,这次发射多了几分凝重。当装载着火箭和卫星的专列相继从北京开往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时候,我国一些地区正发生非典疫情。列车上,试验队临时党委召开会议,紧急部署抗击非典的工作。这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紧急行动。虽然这里似乎远离非典,但中心党委丝毫不敢大意,紧急下令:“严防死守,绝不让非典病毒进入发射场。”一项项严格的措施从上而下,贯彻到每一个角落。所有参试人员全部进行体检,中心实行了封闭式管理。
记者亲身经历了防范措施的严格。当我们从北京乘坐飞机来到西昌,一下飞机就被送到中心医院接受体检,量体温、验血、透视,确认身体健康无恙,才被允许进入发射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发射场上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大家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安全可靠地把卫星送上太空。在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被参试人员这种可贵的情操和责任感所感动。
“抗击非典人人有责,卫星发射我自当先”“让非典远离发射,用成功鼓舞民族”,一幅幅高挂在发射场上的标语,道出了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的心声。
这次发射,对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新的测试发射流程,大大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场的测试周期,测试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发射中心各部门,特别是一线参试人员,加大了岗位训练的力度,组织了两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加大了质量监控的力度,对发射操作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据统计,中心一线人员累计加班38000多个小时。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制定了周密的卫星测控预案和防治非典方案,要求所有参试人员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工作不松,秩序不乱”。
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专门抽调了10余名医生随船出海,并且组成了海上防控非典应急小分队、防治非典医疗技术组、食品卫生检查组,预设了船上“发热隔离室”。
夜深了,卫星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预定的发射流程有序地进行。“……5、4、3、2、1。点火!”顷刻间,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分外夺目。火箭越飞越高,在湛蓝的夜空里,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新华社西昌5月25日电), 百拇医药(廖文根 奚启新)
夜幕下的卫星发射场,亮如白昼。高高的卫星发射塔架,环抱着“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北斗一号”卫星。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导航定位卫星将从这里升空。
与以往的卫星发射相比,这次发射多了几分凝重。当装载着火箭和卫星的专列相继从北京开往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时候,我国一些地区正发生非典疫情。列车上,试验队临时党委召开会议,紧急部署抗击非典的工作。这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紧急行动。虽然这里似乎远离非典,但中心党委丝毫不敢大意,紧急下令:“严防死守,绝不让非典病毒进入发射场。”一项项严格的措施从上而下,贯彻到每一个角落。所有参试人员全部进行体检,中心实行了封闭式管理。
记者亲身经历了防范措施的严格。当我们从北京乘坐飞机来到西昌,一下飞机就被送到中心医院接受体检,量体温、验血、透视,确认身体健康无恙,才被允许进入发射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发射场上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大家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安全可靠地把卫星送上太空。在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被参试人员这种可贵的情操和责任感所感动。
“抗击非典人人有责,卫星发射我自当先”“让非典远离发射,用成功鼓舞民族”,一幅幅高挂在发射场上的标语,道出了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的心声。
这次发射,对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新的测试发射流程,大大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场的测试周期,测试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发射中心各部门,特别是一线参试人员,加大了岗位训练的力度,组织了两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加大了质量监控的力度,对发射操作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据统计,中心一线人员累计加班38000多个小时。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各测控站制定了周密的卫星测控预案和防治非典方案,要求所有参试人员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工作不松,秩序不乱”。
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专门抽调了10余名医生随船出海,并且组成了海上防控非典应急小分队、防治非典医疗技术组、食品卫生检查组,预设了船上“发热隔离室”。
夜深了,卫星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预定的发射流程有序地进行。“……5、4、3、2、1。点火!”顷刻间,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拔地而起。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分外夺目。火箭越飞越高,在湛蓝的夜空里,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新华社西昌5月25日电), 百拇医药(廖文根 奚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