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儿科古医籍《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
作者生平
《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十卷二册,作者郑惠卿,因与今相隔久远,史志记载资料缺乏,里居不详。据本书序言,陈文中“与郑君惠卿相与于和剂之局,其证候,图其形状,疏其方论,厘为一编,名曰《小儿病证方论》”。可知郑氏与陈文中同处一个时代,并相互合作,编撰小儿医籍,因此他应当通晓医药,并擅长幼科。根据作者与陈文中的关系,我们从陈文中的史料里又间接获知一些郑氏情况。明熊宗立著《医学源流论》,其陈文中传记云:陈文中“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理宗淳祐中,与保安郎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校《幼幼新书》”。此传记与本书郑全序所述恰好吻合,可见郑惠卿在当时官任“保安郎翰林医正”,与陈文中同为朝廷医官。郑惠卿当南宋理宗时人,生活在公元1241~1252年前后。
《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一书郑全序于宝祐甲寅年(公元1254年),首刻于庐陵,所以此书修订完稿于1254年无疑。当时已有刻本流行于世,而后人对此书的记载却难寻其迹。直至十九世纪,亦即日本江户后期,出现此书之抄本,这就是本书现存的惟一日抄本,它的来源系畑柳平家藏旧抄本。
, 百拇医药
文献价值
本书开篇即列出“引用诸家名方纲目”,总计书名36种。其中不少是现代不见流传之中医古籍,如:《婴童宝鉴》、《史氏十便良方》、《汤氏婴孩宝书》、《活幼口议方书》、《婴孩颅囟经》、《千金张焕论》、《聂氏小儿方》、《聂大荣保幼须知》、《汉东王氏儿方》、《吕须小儿方》、《吴仲广小儿方》、《范元鼎小儿方》、《玉环小儿病证歌》、《全婴方论奇书》、《小儿保生方论》、《养生必用方书》、吴洪《小儿脉诀》、《七宝金装脉法》、《冰鉴先生方论》、《陈氏经验方》、《经进集验方书》等等。
宋代及以前的方书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有限,流传广者更寥寥无几。此书在国内再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早期方书的佚文,它们虽已不再流传于世,但通过此书,又能窥其全豹之一斑,从而了解更多的方书线索。至于儿科古籍,现存最早者为《颅囟经》,该书原本已佚,今人所见为后世辑复于《永乐大典》。宋代及其以前儿科古籍仅见《小儿药证直诀》、《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数种,以此书引用书目所见,当时儿科医方书还有许多。由此推之,作者未涉及而那时存世的儿科医籍恐怕还有,为数也许不少。而上述儿科著作通过本书得以沿袭下来,给后人传递有限的信息,十分珍贵。它们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障碍,与今人相见,应归功于此书的传载,这也即此书难以计量的历史文献价值所在。本书的文献价值不仅体现于保存史料方面,它们的复出,对于传世中医古籍的校正,也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佐证依据。如《幼幼新书》与本书年代相近,它收录的某些古籍佚文,本书亦有所载,二者互为佐证,即可形成定论。而在此之前,类似问题只能悬而难以决断。
, 百拇医药
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数十种早期中医古籍,“集其经验者编入”,吸取诸家精华,足见本书聚众多医著精灵之气而成。它反映了宋代及其以前儿科方面的最高成就,汇粹各家学术新见。于此不仅可探究当时的中医发展进程,更可研习医家于当今中医可资借鉴的医学思想。
卷一为总论,亦即调理序论,主要系胎儿初生之摄养调护。卷二为幼科诊法,以望诊内容为重。该卷收入插图30余幅,形象解析诊法要点。卷三、四为婴儿常见疾患证治。卷五、六、七为时气疾患与幼儿常见病证治。卷八为痘疹证治。卷九、十为外科、眼鼻疾患证治。或一证一方,或一证数方,皆出于刻意之精选。
本书系作者精心选录诸家之作而成,分析收入的病症种类,以及作者论述它们的详略区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南宋时期儿科疾病谱规律的一些线索。如卷六论吐泻、下痢、淋闭,卷七专论疳病,卷八专论痘疹。以较其他病症大得多的篇幅论述这几种疾病,可见作者格外地重视它们,由此推断,南宋时期痘疹、疳病、吐泻、下痢、淋闭等是当时儿科的重病,大病,常见多发病。而那些一证一方之病,就可能是一般的常见病了。又如,卷四所论胎惊(附胎风)、胎痫、胎风身软、盘肠内瘹、诸痫、中风、天瘹、五硬、急惊风、慢惊风、肝风、伤害夹惊等,虽为一证一方,然均与“风”有关,它们有初生时期的风证,也有幼儿时期的风证;有因内风所致,也有因外风所致。因此风邪致病是当时常见儿科病证中不可忽视的疾病因素。此书为我们研究宋代儿科疾病规律提供了历史依据。
本书图文并茂,卷二收载很多插图,尤其五脏受病图(汉东王氏撰),三关脉形图(吴洪方),范元鼎七宝金装虎口脉纹图等,尚不见于它书,实属珍稀。这些图俱为简单素描,但配合文字示意,则使人明了无惑。它们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中医儿科对五脏病证与面颜相应部位变化以及脉纹诊病的认识,为这个时期中医儿科发展史的研究增添了生动真切的文献史料。
本书专为儿科病证而设,其诊法方药于现代儿科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万芳)
《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十卷二册,作者郑惠卿,因与今相隔久远,史志记载资料缺乏,里居不详。据本书序言,陈文中“与郑君惠卿相与于和剂之局,其证候,图其形状,疏其方论,厘为一编,名曰《小儿病证方论》”。可知郑氏与陈文中同处一个时代,并相互合作,编撰小儿医籍,因此他应当通晓医药,并擅长幼科。根据作者与陈文中的关系,我们从陈文中的史料里又间接获知一些郑氏情况。明熊宗立著《医学源流论》,其陈文中传记云:陈文中“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理宗淳祐中,与保安郎翰林医正郑惠卿同编校《幼幼新书》”。此传记与本书郑全序所述恰好吻合,可见郑惠卿在当时官任“保安郎翰林医正”,与陈文中同为朝廷医官。郑惠卿当南宋理宗时人,生活在公元1241~1252年前后。
《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一书郑全序于宝祐甲寅年(公元1254年),首刻于庐陵,所以此书修订完稿于1254年无疑。当时已有刻本流行于世,而后人对此书的记载却难寻其迹。直至十九世纪,亦即日本江户后期,出现此书之抄本,这就是本书现存的惟一日抄本,它的来源系畑柳平家藏旧抄本。
, 百拇医药
文献价值
本书开篇即列出“引用诸家名方纲目”,总计书名36种。其中不少是现代不见流传之中医古籍,如:《婴童宝鉴》、《史氏十便良方》、《汤氏婴孩宝书》、《活幼口议方书》、《婴孩颅囟经》、《千金张焕论》、《聂氏小儿方》、《聂大荣保幼须知》、《汉东王氏儿方》、《吕须小儿方》、《吴仲广小儿方》、《范元鼎小儿方》、《玉环小儿病证歌》、《全婴方论奇书》、《小儿保生方论》、《养生必用方书》、吴洪《小儿脉诀》、《七宝金装脉法》、《冰鉴先生方论》、《陈氏经验方》、《经进集验方书》等等。
宋代及以前的方书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有限,流传广者更寥寥无几。此书在国内再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早期方书的佚文,它们虽已不再流传于世,但通过此书,又能窥其全豹之一斑,从而了解更多的方书线索。至于儿科古籍,现存最早者为《颅囟经》,该书原本已佚,今人所见为后世辑复于《永乐大典》。宋代及其以前儿科古籍仅见《小儿药证直诀》、《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数种,以此书引用书目所见,当时儿科医方书还有许多。由此推之,作者未涉及而那时存世的儿科医籍恐怕还有,为数也许不少。而上述儿科著作通过本书得以沿袭下来,给后人传递有限的信息,十分珍贵。它们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障碍,与今人相见,应归功于此书的传载,这也即此书难以计量的历史文献价值所在。本书的文献价值不仅体现于保存史料方面,它们的复出,对于传世中医古籍的校正,也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佐证依据。如《幼幼新书》与本书年代相近,它收录的某些古籍佚文,本书亦有所载,二者互为佐证,即可形成定论。而在此之前,类似问题只能悬而难以决断。
, 百拇医药
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数十种早期中医古籍,“集其经验者编入”,吸取诸家精华,足见本书聚众多医著精灵之气而成。它反映了宋代及其以前儿科方面的最高成就,汇粹各家学术新见。于此不仅可探究当时的中医发展进程,更可研习医家于当今中医可资借鉴的医学思想。
卷一为总论,亦即调理序论,主要系胎儿初生之摄养调护。卷二为幼科诊法,以望诊内容为重。该卷收入插图30余幅,形象解析诊法要点。卷三、四为婴儿常见疾患证治。卷五、六、七为时气疾患与幼儿常见病证治。卷八为痘疹证治。卷九、十为外科、眼鼻疾患证治。或一证一方,或一证数方,皆出于刻意之精选。
本书系作者精心选录诸家之作而成,分析收入的病症种类,以及作者论述它们的详略区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南宋时期儿科疾病谱规律的一些线索。如卷六论吐泻、下痢、淋闭,卷七专论疳病,卷八专论痘疹。以较其他病症大得多的篇幅论述这几种疾病,可见作者格外地重视它们,由此推断,南宋时期痘疹、疳病、吐泻、下痢、淋闭等是当时儿科的重病,大病,常见多发病。而那些一证一方之病,就可能是一般的常见病了。又如,卷四所论胎惊(附胎风)、胎痫、胎风身软、盘肠内瘹、诸痫、中风、天瘹、五硬、急惊风、慢惊风、肝风、伤害夹惊等,虽为一证一方,然均与“风”有关,它们有初生时期的风证,也有幼儿时期的风证;有因内风所致,也有因外风所致。因此风邪致病是当时常见儿科病证中不可忽视的疾病因素。此书为我们研究宋代儿科疾病规律提供了历史依据。
本书图文并茂,卷二收载很多插图,尤其五脏受病图(汉东王氏撰),三关脉形图(吴洪方),范元鼎七宝金装虎口脉纹图等,尚不见于它书,实属珍稀。这些图俱为简单素描,但配合文字示意,则使人明了无惑。它们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中医儿科对五脏病证与面颜相应部位变化以及脉纹诊病的认识,为这个时期中医儿科发展史的研究增添了生动真切的文献史料。
本书专为儿科病证而设,其诊法方药于现代儿科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