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470
对非典中医诊治的几点不同意见 赵 阳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3日 厚朴中医网
     目前对非典的诊断与治疗倾向于认为其属于温病,是春温、风温或湿温,治疗上遵从中医卫气营血辨证,用药上以清热解毒为主,或佐以疏风,或佐以化湿,或在后期用益气养阴。本人有不同看法提出,供同道一起研讨。

    一、按照中医理论,温病患者发热的时候不伴有怕冷,或者略微怕冷——卫分症,而且是很短暂的,中医认为温病(患者)不恶寒反恶热,然而从目前的资料上和我多方面了解的情况上看,绝大部分患者(据香港方面的统计资料是93%的患者)伴有怕冷寒战的情况,而且这种怕冷是始终存在的;即使有部分患者不怕冷,然而并不怕热,这与温病学气分热盛是大相径庭的。

    二、按照温病学理论风温从口鼻而入,这似乎与目前非典的从呼吸道传染相吻合。而实际中医是采用审症求因的方法,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推测疾病原因的。通常温病经常出现的咽部红肿疼痛和咳嗽痰黄这些症状都不具备,有的反而是因感受风寒邪气从皮毛筋骨而入的太阳表证,头痛(84%)、肌肉关节痛(71%)及恶寒发热伴随整个过程。
, http://www.100md.com
    三、患者表现的高热症状,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不会表现出温病气分证高热的特点,如大渴、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大汗淋漓,而非身上潮湿)。而风寒邪气也可以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即《黄帝内经》中“因于寒,体若燔炭”的情况,但没有口渴或口渴不甚,无饮冷,即使有汗出也非大汗出。故按照中医理论,此次非典的病邪当为风寒。

    四、按照温病理论,危及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时期应当为营分、血分,而非气分,应当表现为神昏、谵语、惊狂、斑疹隐隐或发斑出血,身热夜甚,舌质绛,而此次非典病人无以上种种表现。

    五、此次非典患者多数表现为有汗或有汗不解,舌苔白腻或黄腻(有入里化热的倾向),且普遍存在有头晕疲乏等,均体现有夹杂湿邪的特点。北京地区自立春以来,雨水较往年多,阴天较多,气温较往年为低,而且气温变化较大,也是寒湿性疾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以上几点,个人认为此次非典的病邪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而成,似应属中医“伤寒”(与西医肠伤寒不同)的范畴。中医病名应为《黄帝内经》所讲的肺痹,核心病机应当为风寒湿邪外感,肺气闭阻。应按照《伤寒论》所确立的六经辨证来施治。初期应属于太阳阳明并病或合病且夹有湿邪,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可以采用越婢加术汤合杏苏散加减治疗,也可以仿照风湿性关节病初期治疗,并加入宣降肺气的中药。因为以风寒湿为主,所以寒凉药要慎用。对于老年体弱的病人可结合《伤寒论》太阴病、少阴病来论治。如果非典病人在初期得到中医合理治疗,应当在一星期内大部分出现明显的疗效,可以截断病情,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个人认为若此时用清热解毒中药,会导致邪气缠绵不解,甚至加重。而且见到发热、炎症就用清热解毒,看见病毒感染就大量使用抗病毒药,这是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也就不会取得好的疗效。

    有一首名为“避瘟丹”的方剂,是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李斯炽等共同拟订的验方。此方根据中医芳香避秽的理论组方,可以预防寒湿性瘟疫,对控制1932年成都地区的霍乱流行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列出具体方药以供参考:苍术30g,白芷30g,甘松30g,安息香30g,石菖蒲30g,雄黄30g,硫磺30g,鹅不食草30g,细辛15g,樟脑15g,冰片15g,麝香1g。上药打为极细粉末,可以用面粉熬制糨糊,配制成线香、熏香,用于环境消毒,对于肠道传染病可取少许粉末放于水井或水缸中,还可以取10g粉末做成香囊佩带,对于疾病的预防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此方孕妇忌用,阴虚火旺者慎用。B18.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