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非典的探讨 刘弼臣
撰稿
“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是古今中外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及难以预料的灾情、疫情变化,必先探本溯源的共识。遏制这次非典突如其来的袭击,也不能例外。
中医传统医学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寻求致病之因,所谓“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一般认为冬季感受寒邪而立即发病的叫做“伤寒”。如果冬季感受寒邪,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营卫之间,等到来年春季又感风邪而发病,叫做“新感引动伏邪”。由于蓄之久而发之暴,症状每多层出不穷,早夕有燎原的变幻。如果冬季感邪潜藏,迨至夏季又感暑热之邪而发病,叫做“热病”。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时令不同,受邪和发病也就相应地自然有所不同。特别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更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非风、非寒、非热、非湿的非常之气,一旦从人口鼻侵入,相互传染就像疾风助火那样迅速,甚至沿门逐户相传,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再次则偏著一家。这种天地间的独特之气,叫做“厉气”、“疫气”或称“疫厉之气”、“疫毒之气”,得病后就叫“天行时疫病”、“疫病”、“时行疫厉病”等。根据这次“非典”疫情暴发的流行特点,其与中医“时行疫病”何其相似!再从四时气候看,由于去冬先寒后暖,今春气候又几番急升骤降,时寒时热,时燥时湿,以致天地间产生一种“戾气”(疫气),也就是所谓“非常之气”,人在气交之中生活,邪气潜伏,最易正气损伤,降低防御抗病能力,为疫情广泛流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由于这次“非典”是专指“非典病毒”而言,其他患有如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的患者被列为疑似病例,从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对全国内地非典疫情的通报中可以看出,其发病率也很高,特别是北京的疑似病例超过非典病例。从中医观点分析,这和“时气相感”或“新感引动伏邪”有关。
, http://www.100md.com
至于“疫病”的治疗,综合各家的见解和经验,认为必先根据社会背景、时序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判别是否属于“寒疫”和“热疫”。因为中医所谓的“疫病”是概括一切传染病而言,有寒热两种不同的属性。
“寒疫”是由时令不正,气候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在自然界中产生一种非时之气——戾气或疫气。感之则先憎寒而后发热无汗,日晡益甚,苔白脉浮,治当解表疏利为先,继则根据病情演变随证施治。
“热疫”由于时序变化,可以引发“湿热之疫”和“淫热之疫”两种疫情,证治有别。“湿热之疫”是属于湿热兼夹秽浊之疫,感染途径是受自口鼻,邪伏半表半里。发病时初起憎寒壮热,嗣后则但热而不憎寒,头痛体怠,脉象不浮不沉而数,轻者舌苔薄白,重者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治当燥湿清热,芳香辟秽,用药则侧重于苦化;“淫热之疫”是外来淫热,火毒为患,发病时先恶寒而后恶热,头痛如劈,腰如被仗,腹痛如搅肠,呕泻兼作,迨至两日,则恶候蜂起。治当清热解毒,以水胜火。必须重用石膏,以寒胜热,非此则不足以清解淫热亢极之疫。
临床时除应掌握“寒疫”和“热疫”的性质外,还要根据人体的虚实、邪正消长的变化,按照四诊八纲,分别轻重缓急,进行辨证论治,不能执一方以应无穷之变。疫邪中人,来势较急,里证比较多见,古人认为急则治标,多主攻下。但还宜详审病情,随机应变,不可疏忽大意,以免变生不测。B18.3, 百拇医药
“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是古今中外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及难以预料的灾情、疫情变化,必先探本溯源的共识。遏制这次非典突如其来的袭击,也不能例外。
中医传统医学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寻求致病之因,所谓“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一般认为冬季感受寒邪而立即发病的叫做“伤寒”。如果冬季感受寒邪,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营卫之间,等到来年春季又感风邪而发病,叫做“新感引动伏邪”。由于蓄之久而发之暴,症状每多层出不穷,早夕有燎原的变幻。如果冬季感邪潜藏,迨至夏季又感暑热之邪而发病,叫做“热病”。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时令不同,受邪和发病也就相应地自然有所不同。特别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更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非风、非寒、非热、非湿的非常之气,一旦从人口鼻侵入,相互传染就像疾风助火那样迅速,甚至沿门逐户相传,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再次则偏著一家。这种天地间的独特之气,叫做“厉气”、“疫气”或称“疫厉之气”、“疫毒之气”,得病后就叫“天行时疫病”、“疫病”、“时行疫厉病”等。根据这次“非典”疫情暴发的流行特点,其与中医“时行疫病”何其相似!再从四时气候看,由于去冬先寒后暖,今春气候又几番急升骤降,时寒时热,时燥时湿,以致天地间产生一种“戾气”(疫气),也就是所谓“非常之气”,人在气交之中生活,邪气潜伏,最易正气损伤,降低防御抗病能力,为疫情广泛流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由于这次“非典”是专指“非典病毒”而言,其他患有如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肺炎的患者被列为疑似病例,从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对全国内地非典疫情的通报中可以看出,其发病率也很高,特别是北京的疑似病例超过非典病例。从中医观点分析,这和“时气相感”或“新感引动伏邪”有关。
, http://www.100md.com
至于“疫病”的治疗,综合各家的见解和经验,认为必先根据社会背景、时序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判别是否属于“寒疫”和“热疫”。因为中医所谓的“疫病”是概括一切传染病而言,有寒热两种不同的属性。
“寒疫”是由时令不正,气候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在自然界中产生一种非时之气——戾气或疫气。感之则先憎寒而后发热无汗,日晡益甚,苔白脉浮,治当解表疏利为先,继则根据病情演变随证施治。
“热疫”由于时序变化,可以引发“湿热之疫”和“淫热之疫”两种疫情,证治有别。“湿热之疫”是属于湿热兼夹秽浊之疫,感染途径是受自口鼻,邪伏半表半里。发病时初起憎寒壮热,嗣后则但热而不憎寒,头痛体怠,脉象不浮不沉而数,轻者舌苔薄白,重者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治当燥湿清热,芳香辟秽,用药则侧重于苦化;“淫热之疫”是外来淫热,火毒为患,发病时先恶寒而后恶热,头痛如劈,腰如被仗,腹痛如搅肠,呕泻兼作,迨至两日,则恶候蜂起。治当清热解毒,以水胜火。必须重用石膏,以寒胜热,非此则不足以清解淫热亢极之疫。
临床时除应掌握“寒疫”和“热疫”的性质外,还要根据人体的虚实、邪正消长的变化,按照四诊八纲,分别轻重缓急,进行辨证论治,不能执一方以应无穷之变。疫邪中人,来势较急,里证比较多见,古人认为急则治标,多主攻下。但还宜详审病情,随机应变,不可疏忽大意,以免变生不测。B18.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