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2809
蒙医骨伤学史简述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8日 蒙医药信息网
     蒙医骨伤学史简述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 和尔伦巴特尔

    传统蒙医正骨术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地理环境中,同自然,尤其是同伤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肉酪为食,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故每日都要剖解猎物或宰杀牲畜,日久天长积累了较全面系统的家畜及常见动物的生理解剖知识。所以男女老幼皆能宰解牲畜,是蒙古民族的一大突出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畜牧业的经营和畜产品的利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此时牧民自然而然的依靠所掌握的家畜生理解剖知识来治疗家畜的伤病。从而渐渐摸索出一套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而且流传至今、如今在边远地区牧民中有些方法仍在沿用。如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牧民对羊腰部受击而致拖髋不能站立行走者,牧民认为是因肾受震荡所致。故把羊四脚朝天放于地上,一人抓羊两前肢,术者抓住两后肢,用木板酌情击震双后肢即可。
, http://www.100md.com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秦汉前后,部落众多,各部落之间争战时有发生,常有人员伤亡。在救治伤病员时,与牲畜和野兽的生理解剖结构对比观察中,使人们对人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加之,蒙古民族特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即马背文化决定了其因坠马、牛顶、马踢和野兽咬伤等事故中所见伤筋动骨较多,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伤病的方法。如:人们摔伤时见到自己肢体变歪变形后,情急之下,下意识地突然自我扭正。脑震荡及内脏震伤者为自救被迫乘马、驼或用勒勒车拉着返归或急投医的颠簸途中有时患者伤病症状自然缓解或痊愈而使人受到启示,联想到人体结构及创伤的治疗与家畜相近,逐渐发明创造了一套治疗骨伤的方法。据史书记载,蠕蠕民族有阿纳环。“阿纳环则是治疗者之义也”。今蒙古语谓“医疗方法”。又提到匈奴有医,苏武在匈奴引刀自杀后,匈奴医凿地为穴,下置温火,把苏武放在上面并按压后背……“半日后仍复苏醒”。这些诊治技巧方法在民间中广泛应用,形成一些以家族为主的骨伤治疗正骨世家,世代相传。遇疑难之症时,以解剖尸体或死囚来寻找治疗良策。如:“公元1263年,元宋交战时,元将匣刺,矢镞中左肩不得出,钦察惜其骁勇,取死囚二人,封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出,即为其凿其创,拔镞出之,匣刺神色不动。”自然更充实了对人体生理解剖知识和创伤治疗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民族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地区地理特色的多种诊治方法和技巧。
, http://www.100md.com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蒙古各部,建立统一的蒙古帝国到明朝,随着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蒙古正骨术也在内容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当时治疗大量骑兵征战中外伤脱臼骨折的需要有直接关系。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镞科,就反映了当时伤科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12—14世纪在多伦淖尔问世的《回回药方》一书第34卷中收载的流传于蒙古地区的部分骨外伤治疗方法中就充分反映了传统蒙医正骨术的成绩和特点。元朝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一书称“……在骨伤科方面,尤其是有关正骨手法,麻醉药的应用等记述都是十分宝贵的,为我国古代骨伤科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很可能是在与蒙古人入关的同时,蒙古正骨术传入关内,作者受其影响所致。

    明清时代,蒙医情况,远胜于前。明代有扎失列在京行医的史实。他的医术很好,颇得人们的信仰。他还通过心传口授,教其徒弟,把自己的学术传授下来。据《青史稿》记载:蒙医正骨医师取骨折碎骨时,便使用了冰块进行低温麻醉,其手术技术十分高超,故清朝政府在上驷院设“……蒙古医士凡禁廷执事人有跌损者咸命其医治限以日期报愈、逾期惩治焉,齐息园侍郎坠马伤首、脑涔涔,然蒙古医士尝以牛脬蒙其首以治之其创立愈……”。当时规定从3个蒙旗中挑选了30名精通骨科的蒙医担任正骨医士临证限期治愈。是见当时的蒙医正骨术是多么发达。清朝初期骨科名医淖尔济墨尔根“……有正白旗先锋鄂硕与蒙古战中流矢命在须臾,济为拔镞传以药遂愈,又都统吴拜交战时,身被30余矢已昏绝,济令剖橐驼腹置拜其中,遂苏,又黄冠苗君稷之徒臂屈不信、济先以热蕊熏蒸、次用斧椎其骨,手捏有声对好即愈,其余起死回生不可枚举,时比之神医华陀云。”还有“……最著名有觉罗伊桑阿者,以正骨起家,至于巨富。授其徒法、先将笔管戕削数段,令其包摩挲、皆使其节,合接如未破者,然后如法接骨,皆奏效焉。……雍正六年,俄罗斯遣子弟入学……其学蒙古接骨大夫者……”。由此可见,蒙医骨伤科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还影响到了国外。16世纪后蒙古骨伤科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完善,已形成为以顺其人体内在动态规律促进自我修复本能为原则,治疗手段与病人心理相结合的以动治动、动静结合的正骨术,以震治震的内脏损伤治疗同饮食起居相结合的疗养法为基本方式的蒙古骨伤科学。但由于蒙古族居住分散及其特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征战及其文字形成较晚等之故,医史资料散失,现存古籍中骨伤学方面的记载甚少。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伊希巴拉吉尔初次把蒙古正骨术、创伤医治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编写成文。如在《甘露四部》中,他首次论述了“创伤医疗术”、“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脑震荡疗法”等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内容。 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佛教传入,部分蒙古骨伤科医家有机地吸收了藏医关于外伤的血期、黄水期,脓期的三期变化及用药理论,将其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医疗实践进一步充实完善。但大部分蒙古骨伤科医家未受藏医理论的影响,仍以自己独特风格,通过家传口授流传了下来。今边远农牧区蒙古正骨师们的乍惊法、震疗术、畸形愈合骨折的拆解法、瑟必素浸渗法……等正骨技巧及特点即可略见一斑。对此如不及时抢救继承,大有失传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蒙医骨伤学有了很大发展,1958年蒙医正式进入了高等学府殿堂。如今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蒙医骨伤学教材。还有了一些蒙古正骨医院。随着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出现,使蒙古骨伤学与现代医疗诊治手段得以相得益彰。相信通过抢救、整理、继承,定能使蒙古正骨术重放异彩,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