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10333900
散寒行气治疗小儿腹痛58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8日 清阳客栈
     成都市中医医院(610017)

    原载于《四川中医》1997年第7期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胃肠道病证,许多疾病都可引起腹痛。门诊所见小儿腹痛以腹腔内慢性炎症、功能紊乱、肠痉挛、寄生虫病为常见。笔者在临证中用散寒行气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1996年1月-1997年3月治疗的58例,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1-3岁9例,4-6岁21例,7-9岁18例;9-12岁7例,12岁以上3例;病程1-7天27例,8-14天18例,15-30天9例,30天以上4例,急腹症、痢疾、疝气引起的腹痛未纳入本观察。

    [治疗方法]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基本方:紫苏梗、白蔻各6-9g,良姜、沉香、广木香、檀香各3-6g,炒香附10g,黄连1.5g。日1剂,水煎分3-4次服。加减:挟食滞者,加山楂、神曲、谷芽、麦芽;呕吐者,加陈皮、姜竹茹;疼痛日久者,加当归、丹参调理气血;脾胃虚寒,腹痛绵绵喜揉按者,去黄连加砂仁;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痛时剧烈难忍,痛止食欲如常者,辨为虫积腹痛,则以上方与乌梅丸化裁使用。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效果]本组58例中,痊愈56例,占96.55%,有效2例。56例痊愈病例疗程:1-3天18例, 4-7天2例,8-10天6例,11-15天4例,15-20天3例。

    [病例1]潘×,女,8岁。1997年l月17日诊。患儿二月前因过食生冷后腹痛,先后在本市多所综合性医院门诊、住院治疗,均未作出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门诊就诊,见患儿精神不振,腹痛时作,痛时欲呕,食欲下降,大便较干,舌质稍淡,白黄薄苔,两脉弦紧。拟方:苏梗、广香各9g,良姜、沉香、砂仁各6g,炒香附、当归、丹参各10g,檀香、陈皮、姜竹茹各3g,白蔻、神曲各15g。服药1剂后复诊:呕吐消失,大便通畅,腹痛减,口微苦,余如前,效不更方,略事化裁,上方去砂仁、陈皮、姜竹茹,加木通、白芍、黄芩,嘱服4付。1月26日3诊:腹痛续减,精神转佳,此中阳已运、气血渐调。于上方增开胃之品,继服2付。1月30日4诊:腹痛已消,饮食增加,唯感身倦乏力。病欲愈,更添益气之品收全功。

    [病例2]吴学璋,男,2岁零6月,1996年12月20日诊。患儿3天前外出受寒后述腹痛,哭闹不休,在某诊所服药后不减,遂来就诊。见患儿坐卧不安,哭声淋淋,舌淡苔薄,处下方服二剂:苏梗、广香各9g,良姜、陈皮、竹茹各3g,炒香附10g,白蔻15g,砂仁、藿香、沉香各6g,黄连1.5g,炒二芽各30g。12月则日复诊,腹痛已减,神情如常,唯纳稍差,大便干。上方加神曲,枳壳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 百拇医药
    [病例3]张媛,女,5岁,1997年2月8日诊,患儿脐周疼痛1周余,曾二次在省某医院就诊,服“颠茄合剂”、“安乐士”无明显好转,仍每日发作数次,夜间尤甚,见患儿表情痛苦,神情倦怠,苔厚有凹点如脚印。此脉证属虫积腹痛,当安蛔止痛,处下方:乌梅10g,细辛、槟榔、炒川椒各6g,良姜、广香、当归各3g,黄连、吴萸各1.5g,苏梗、木通、金铃炭各9g。2月20日复诊,服药一剂后腹痛顿减,饮食如常。以益气健胃之品收功。

    [体会]就余多年临诊所得,对小儿腹痛多从寒辨治,小儿脏腑娇嫩,过食生冷苦寒,易克伐中阳,致使阳气失于舒展,加之小儿卫外不力,外寒易于循经入里,客于胃肠之间,寒性凝滞,阻滞气机,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承《诸病源候论》云:“凡腹急痛,此里有病……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又《景岳全书》述:“小儿腹胀腹痛多因食积或寒凉伤脾……小儿腹胀或痛虽曰多由积滞,然胃气无伤而腹中和暖则无留滞作痛,是痛多由乎寒也,治痛治胀者必当以健脾暖胃为主,若无火证不得妄用凉药。”是以治疗原则宗“通则不痛”、“是寒则温之,是气则顺之”之旨。基本方中白蔻、良姜温健中阳;紫苏梗、香附、广木香、沉香、檀香行气止痛,黄连制诸药之燥,诸药共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效。, http://www.100md.com(王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