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探讨与思考 > “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编号:10188399
"脑主神明"无可非议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2期
     编者按:4月21日本版刊登了题为《谁主神明?》的学术争鸣文章后,收到不少热心读者的来信、来稿,对邓铁涛、陈士奎二位教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评论、反思,进而从“心”与“脑”之一字之争,引发了关于中医学术发展方向的一系列思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周刊将从本期开始,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评论文章陆续刊出。同时感谢大家的参与!

    “谁主神明”的争论是中医界学术内部的争论。“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说均来源于《内经》,只是后者受历史、社会和科学的影响,没有流传下来。因此,我们认为,为了维护传统习惯,仍可保留“心主神明”说,但为了同现代医学接轨,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新药学,则应将“心主神明”说改成“脑主神明”说。

    笔者认为,要确定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首先应分析清楚什么是“神明”及“心主神明”、“脑主神明”的由来。

    一、什么是“神明”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认为,“神明”一词由“神”和“明”二字组成,包括神和明二部分内容。关于神,《素问·天元纪大论》一文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即看不见、摸不到,用阴阳的理论不能解释,不能测知的事或物就叫神,因此又有神奇、神秘之称;关于明,从字面解释,日月并出是谓明,即是说看得见,摸得到,用阴阳的理论能够解释,能够测知的事或物就叫明,所谓明白、明了、明确就是此意。神、明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也是对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认识。这两种认识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里转化的条件就是学习和研究。原先感到神的事物,通过学习,神就会转变为明;学习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事物,又不能认识,不能测知,明又变成了神。

    二、关于“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论》一文写道:“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若何?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就是“心主神明”的最早的理论依据,也是传统的中医观点。关于心如何主神明,《灵枢·本神》一文写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指的神明包括神、悲、喜(笑)三项内容。《素问·脉要精微论》一文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我们认为,这里的“精明”就是人类的脑,这里的“精神”就是人类脑的功能。显然,神明、精神、情志是一个问题的三种不同称呼,都是指脑的功能。由于古人对脑的功能认识不足,感到神奇,因此论述甚少。古人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一文影响下,将神明列入心的功能之中。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心主神明”的观点,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 http://www.100md.com
    三、关于“脑主神明”

    “脑主神明”这一观点也来源于《内经》一书。上文述及《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精明”就是人类的脑,“精神”就是脑的功能。但是,在《内经》时代,古人不能测知脑有哪些功能,感到神奇,将其列入奇恒之腑,因而对脑的研究和论述甚少,在五行思想影响下,把脑的功能归属于心。现代西医通过微观解剖发现,人类的脑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组成。他们又通过生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都有分析、综合和发出指令的能力。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通过胞突和末梢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人类的脑出现了精神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就足以证明脑是“神明之府”,是“精神之所会”这一现实。因此我们认为,“脑主神明”这一观点实事求是,无可非议。

    四、“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关系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皆来源于《内经》,反映了《内经》一书的作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由于古人受社会科学的限制,不能通过试验直接观察脑的功能,感到脑的功能神奇,而将其列入奇恒之腑,又在五行理论影响下,将脑的功能分散入五脏之中,认为人类的情志是五脏功能盛衰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心藏脉,脉舍神”是古人对心脑关系的恰当论述。同时,五脏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藏之精和脑保持相互联系,“心主神明”只是脑功能的一部分,并非脑功能的全部。准确地说,只是脑功能的1/5或1/6。古人由于受五行理论影响至深,对五脏研究较多,对六腑研究较少,对奇恒之腑的功能基本上就没有研究,这是“脑主神明”说没有流传下来的基本原因,也是逐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概括全身机能的脏象学说”的基本原因。这种理论在古代是可行的、先进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是不可行的、落后的。

    综上所述,“谁主神明”的争论是中医界学术内部的争论。“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说均来源于《内经》,只是后者受历史、社会和科学的影响,没有流传下来。因此,我们认为,为了维护传统习惯,仍可保留“心主神明”说,为了同现代医学接轨,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新药学,则应将“心主神明”说改成“脑主神明”说。, http://www.100md.com(李献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