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探讨与思考 > “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编号:10188400
否定“心主神明”将毁掉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2期
     “脑主神明”说问题并不局限于否定、取代“心主神明”说这一孤立事件上,而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将对已经自成体系,而且各具体理论又密切相关的中医学术带来全面性的否定和解构。引用现代脑科学的成就来充实、发展中医脑学说,应该通过“脑为元神之府”这一理论加以充实发展,否定“心主神明”绝对不是可行之路。

    陈教授撰写《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扬弃其不确定的、错误的‘心主神明’说”,“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说”,否定“心主神明”说。诚然,如果说“心主神明”是西医的解剖、生理理论,确是错误的,应该矫正为“脑主神明”。但问题在于,陈教授所要否定和扬弃的是中医的藏象学说而不是西医解剖生理学说。“心主神明”作为中医藏象学说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的,而且从中医角度(不是从西医角度)来说,更是正确的,不应该亦不可以否定、扬弃。由于陈教授站在西医角度来研究、评论中医理论,认为别人把“‘心(脏)’、‘心系统’、‘脏象学说’等概念混为一谈”,才产生了《再认识》一文的错误认识和错误主张。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藏象学说,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说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根本的差异,它采用的是“以表知里”、“以象知脏”的方法,从功能和整体联系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生命活动机理。作为藏象学说核心内容的五脏,其称谓虽然和西医同名解剖器官相同,但实质却迥不相同,它代表的是一个生理系统而不是某一孤立脏器。如心,就是心系统,它代表的就是有关血液循行和精神情志思维活动方面的功能,用中医术语来说就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如果要拿它与西医的器官比较的话,可以说中医藏象学说的“心”涵盖了西医的“心”和“脑”这两个器官的部分功能(不是全部的功能,因为中医尚有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与智、肾藏志之说),大致上,中医的每一个“脏”,涵盖了西医多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某一器官的功能,亦可以见于中医的多个“脏”(生理系统)之中。谈论中医藏象学说,必须明白中西医学这种差异,不能够拿西医同名器官来曲解中医脏腑。

    至于“脑为元神之府”,与心为神明之脏并不矛盾,可以并存不悖而且相得益彰。在藏象学说中,脑为奇恒之府,《内经》称之为髓海,其后医家如李时珍引用了古代道家“脑为元神之府”之说、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见解,深化了对脑的功能的认识,但都不否定心主神明之说。正如神明虽为心所主,但情志思维活动又分属于五脏一样,作为元神之府的脑同样可以受辖、统属于主神明的心。况且,中医所言“心藏神”的“神”,既指精神情志思维活动,更指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力,则其又非“脑为元神之府”所能概括者。更进一步说,“脑为奇恒之府”、“脑为元神之府”已为中医脑学说留下充分的空间,要引进现代脑科学来发展中医理论,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实发扬,并不需要先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而后才能实现。
, 百拇医药
    总之,站在中医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同时结合中医临床实践的客观实际来考究,“心主神明”之说正确不误,不必要亦不可否定。之所以提出否定之说者,是因为不理解或不接受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没有解化心头的西医情结,拿西医的解剖器官来与中医的脏腑对号入座,这样就难免牛头不对马嘴而致生错误。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脑主神明”说亦言之成理,而且利于与现代处于主流地位的西医学沟通,以之代替“心主神明”说又有何不可?其实,问题并不局限于否定、取代“心主神明”说这一孤立事件上,而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将对已经自成体系、而且各具体理论又密切相关的中医学术带来全面性的否定和解构。

    一些人可能会说:不要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复杂吧,我们要做的只是否定、改造“心主神明”说,仅此而已。但是笔者要问:这可能吗?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发展、保存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其理论层次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和密切相关性,一是其理论构建方法的相似性,再一是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指导性。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各个层次,它们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互相关联、互相衍生,而且藏象学说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层次的关联尤为密切,否定某一藏象理论必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另外,由于中医理论在构建方法和表述方法上的相似性,即其都是在“人与天地相参应”的认识论基础上,采用格物致知、取象比类、以表知里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因此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则可以领会其理论的真正内涵;如果固执西医的观点,就会觉得中医理论“无一语可通”。再一方面,由于中医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又直接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因此其理论广泛、深入渗透于临床各科、各病证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等具体环节之中,砍伐其根柢,能不动摇整树枝叶?
, http://www.100md.com
    有人认为中医这种理论体系的“超稳定”结构,正是造成中医长期得不到发展而落后的原因,但回过头想一想,中医如果没有这一稳定的理论体系,能够保存并发展到今天,成为与西医并存互补的传统医学吗?那么,如何面对中医论体系结构稳定这一事实并促进其发展?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不是否定、淘汰其原有理论,而是积极引进、充实与其原有理论相兼容的现代科学观念、理论和方法。前人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例如命门学说就是在不否定原来“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这一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仍成为中医重要学术理论并对临床发挥着巨大影响。又如作为中医学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的温病学说,其理论尽管与伤寒学说有显著差异,但同样是在不否定、摒弃伤寒学说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这一具体问题上,笔者同样赞成引用现代脑科学的成就来充实、发展中医脑学说,但应该通过“脑为元神之府”这一理论加以充实发展,否定“心主神明”绝对不是可行之路。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及其他相似内容的争论,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 百拇医药
    第一,探讨研究中医学术理论,必须站在中医的位置上,理解和掌握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才能领会中医学术的真谛,否则就会格格不入,觉得中医理论一无是处,否定、改构之论亦因之而生。

    第二,必须理解和承认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不要强求中西医学理论的统一。中医之所以有别于西医,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存在价值,根本就在于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特色。让中西医学在保存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并存发展、借鉴互补,无论对世界医学宝库,还是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来说,都是好事。

    第三,中医现代化不是改变中医去适应现代医学,而是用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理论来阐明、发扬中医学术。不顾中医的学术特色,牵强地用西医理论来取代、改造中医,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只会给中医带来伤害而不能把中医推向现代化之路。

    第四,发展中医必须立足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充实才能使中医得到真正的发展,轻言否定和重构中医理论不是明智之举。, http://www.100md.com(吴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