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92078
中医眼科临症思维方法与实践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日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沙 凤 桐

    中医眼科临症思维方法与实践,实际上是探讨中医眼科的辨证论治规律与实践。从马列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看,思维方法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可以针对任何事物的,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认识论的思维方法问题,它实际上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只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在临症状中达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眼科医生必须探讨的高层次的变通规律性的问题。

    马列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应用,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工具,为基础。如果脱离了中医专业知识,思维方法也就成了形而上学的空谈,无法指导临床实践。

    一、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1、 统一整体观:

    中医统一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的内外出入交换,这种交换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经络为通道,通过脏腑的阴阳调节作用,实现全体脏腑器官的整体协调一致,保持着整体的自稳状态。人体在自然界中通过物质信息的内外出入交换,与外界环境保持着密切的有机联系(无人相应)。
, http://www.100md.com
    2、 辨证论治:

    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学说认为,在人体这些诸多的因素之间,有着生、克、化的反馈调节的控制关系,使人体能维持健康与稳态。一旦人体阴阳有序的关系受到干扰,人体出现正邪交争的动态过程时,若人体正气功能足以自我调整,则可以维持健康,若邪气过盛而正气不足以调节,失去稳态平衡便要发生疾病。运用四诊方法了解病人病情的表现,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对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找出稳态失衡的关键所在,采取药物、针灸(补泻归经,升降浮沉,主治功效)等方法进行调整,使之恢复稳态,这个过程就是医家的辨证论治过程。

    从上述中医基本理论特点可以看出,祖国医学把人体置于一个大系统中,从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系列中探索人体诸层次、诸因素之间的纵横交错联系,以及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稳态原则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健康状态,这些基本观点是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是符合的。
, 百拇医药
    大系统

     1、统一整体观

    四气 外信息 人体

    内信息 (信息)

    运气 (有机统一整体) 脏腑 阴阳五行

    六淫 器官 相生相克

    疫气 气血津液 亢则过

    经络 承乃制(控制)

    四诊八纲 中药

, 百拇医药     (信息)中医理论 针灸(控制)

    综合归纳 气功

    分析

     2、辨证论治

    二、 中医眼科是中医药学的分支

    从中国医学史可以考证出,唐以前并无眼科的提法,有关眼病的论述,完全融会在通常的医学典籍中,至唐代,《秘传眼科新木论》问世,成为眼科第一部专著,官方“太医署”设“耳目口齿科”。到宋代,官方太医署下设九科,将眼科独立出来,有了雏形以后,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中医眼科不断成熟、发展。中医眼科做为一个分支专科,它的基本理论、观点、思维方法和中医药学是一脉相承的,是相一致的。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历代眼科医家,根据学科自身的表现特点,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眼科的辨证论治规律,形成自身学科的思维方法。在辨证方法上,除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外,总结出五论辨证、八廓辨证、内外障辨证及眼科常见症状的辨证。
, 百拇医药
    这里仅以五论辨证举例说明,中医统一整体观认为,眼是人体的器官之一,与整体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眼病的过程中,眼的病理改变不是孤立的,它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又受到整体的影响。眼病的发生是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表现,(肝开窍于目,目系置于脑,肝肾之精血上注于目而能视……),因此,中医眼科认识眼病,既着眼于局部症状,同时还注意结合全身症状的表现,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去认识眼病的本质,这是其临床思维方法的特点之一。人体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层次的,因而人的整体与局部是相对的,眼作为人体的局部,又可以分为多层次,可分为目系、黑睛、瞳神、白睛、两眦血络、胞睑等不同的部位,构成眼的不同局部。中医眼科五轮辨证的脏腑定位和定性,是在对眼病的认识过程中,以局部病变的解剖位置和症状特性为依据,判定病变在脏腑上的特异性。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人体疾病做为模型,在脏象学说理论指导下,通过输入药物治疗信号,观察疗效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寻找眼的局部病变与脏腑功能失调之间的规律性,逐步形成了“五论学说”。其基本观点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经唐《龙木论》及宋人刘浩的发展和总结,至宋·《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形成了“五论学说”,认为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两眦血络为火轮,内应于心;上胞下睑为土轮,内应于脾;白睛为金轮,内应于肺;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它的产生是由于古代医家观察到眼病与内脏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而产生眼部疗效,试图从脏象学说上寻找眼病的内存依据,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五论学说在统一整体观的指导下,总结了眼的局部病变与整体(脏腑)关系的一般规律,为推动中医眼科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眼病的脏腑定位,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方法等有一定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三、 中医眼科临证思维方法

    (一)、思维方法上,局部入手,结合整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全身与局部相结合,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相结合。

    (1)、通过望、闻、问、切(眼)的手段,了解眼部的情况。主诉、视力、症状、(局部外观、眼病的部位等),运用五论辨证、八廓辨证、内外障辨证,及常见眼科症状辨证(自觉症状、自视症状、外显症状、眼底症状等)初步断定中医眼科病名(辨病),和相关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经络气血定位与定性(辨证分型)。

    (2)、以现代医学检测为手段(裂隙灯、眼底镜、B超、视野、电生理、放射学、影象学)检查,分析判断西医的诊断,对眼局部的水肿、充血、渗出、炎症、出血、增殖、变性、萎缩、异位、占位或其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运用近代中医眼科医家的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

    (3)、采取望、闻、问、切四诊了解整体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得出整体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经络气血状况的判断(进一步确定辨证分型)。
, 百拇医药
    上述三方面所得的信息,在思维上进行综合判断。

    (二)、判断上,一般根据局部表现确定中医眼科病名,以整体表现确定分型,结合中医眼科遣方用药规律,参以现代检测结果,重视中医中药治疗的临床经验。

    (1)、各种方法得来的信息基本符合。五轮八廓、脏腑、气血、寒热表里。眼部表现(五轮病位、相关脏腑、寒热表里等)。全身表现(舌苔脉象、全身症状)以及现代医学检测所得,基本吻合,则按常规辨证论治。

    (2)、全身情况与眼症不符,以眼为主,兼顾全身,遣方配伍,权衡用药。如眼症表现典型,全身表现仅有部分症状与眼症不符,则以眼症为依据,遣方用药时佐以使药,兼顾全身。若全身症状舌苔脉象典型,则以全身辨治,兼以眼症。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3)、全身无明显症状则依据眼部症状辨证。按眼科辨证论治方法可以得出结论。
, 百拇医药
    (4)、现代医学检查的结果应归纳到中医理论范畴。中医药理论通过不断的科学实践已有所创新,如对视神经、黄斑、眼底血管、视网膜、脉络膜等病变的研究和认识,在结合中医药理论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对现代医学手段检测出的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增殖病变等在遣方用药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5)、思维过程中应综合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综合分析、权衡整体与部分,得出结论。切忌机械公式化,如五论学说在统一整体论指导下,提示了眼部病变与整体脏腑关系的一般规律,但如果机械地、公式化地推演人体复杂的疾病过程,简单化地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则往往会造成判断的错误。

    四、 中医眼科临症思维方法例举:

    1、 病例

    聚星障:

    眼部表现:黑睛上骤起细小黑点,色灰白,稍隆起或连成片。
, 百拇医药
    (风轮在肝)荧光染色阳性,羞明多泪,渗涩磨痛,抱轮红赤。

    (热)

    整体表现:a.

    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b.

    头昏目眩、口苦、胁痛、溲赤、苔微黄、舌尖边红,脉眩而数。黑睛呈翳,密集融合。

    c.

    胸闷不适,体倦纳差,神疲头闷,便溏,舌红苔腻

    脉濡或滑。热泪胶粘,眵多星点色灰白如蚀,病程

    缠绵日久。

, http://www.100md.com     诊断:聚星障、浅层点状角膜炎。

    分型:

    辨证论治:a.

    风热外袭,侵主黑睛。(符合)

    b.

    肝热内炽。(符合)

    c.

    湿热蕴积,上攻目窍。土盛反乘。(不符合)

    治则:(1)清热疏风明目。

    (2)清肝泻火明目。

    (3)清热除湿明目(同病异治)

, http://www.100md.com     方剂:(1)辛凉解表之剂桑菊饮,银翘散。

    (2)清泻肝火,除下焦湿热之剂,龙胆泻肝汤、石决明散。

    (3)清热利湿,宣通气机之剂,三仁汤。

    加减:上述方剂用于本病,常加退翳明目、祛风清热之品,如石决明、蝉衣、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等。

    眵多泪少为肝肺之热,宜加野菊、银花、连翘、地丁、公英、大青叶;

    泪多眵少为风盛,宜加防风、荆芥、细辛、羌活、薄荷;

    头顶痛加蒿本、蔓子;偏头痛加防风、细辛、林瓜;

    眉棱骨痛加白芷;

    前额痛加川芎;
, 百拇医药
    后颈痛加葛根;

    热盛之症大便通,若便秘加大黄、元明粉;

    目赤甚加归尾、赤芍、丹皮;

    祛风药久用宜加养阴之品如生地、元参;

    久病正虚,宜加益气补中之品。

    赤石脂,石决明共用可促进角膜愈合减轻炎性反应。

    2、 辨证、用药通则:

    在统一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眼科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辨证及用药法度经验,现举例如下: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在眼病中,肝虚补肾,乙癸同源,子虚补母。肝热泻心,胃热泻肺,实则泻其子。在慢性眼病治疗过程中,属虚症者居多,长期使用被肾之滋腻厚味之品当注意酌加芳香醒脾健胃化浊之品,以防止滞碍脾运,生湿留痰,损伤胃气。阳虚下陷者眼压偏高(青光眼),不可过用助阳提升之品。施补剂宜从轻到重,施泻剂宜从重到轻。慢性眼病治疗中时效而时不效,用方时应酌以益气补中,扶正以祛邪;解郁以通调气机;活血理气,以通达血脉。
, 百拇医药
    中医眼科临症思维方法示意图

    望、闻 辨证

    眼症特点

    眼部 问、切 中医眼科诊断 分型

    表现

    眼病 现代医 治疗大法

    学检查 表现 西医诊断

    整体 望、闻 表里空热虚实 方剂

    表现 问、切 辨证 脏腑经络气血 及

    用药通则 用药加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