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1984年4月)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须进一步认清国情,符合民意,实事求是,加速前进。中国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存在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的兴旺和衰败,对我们的民族至关重要。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抛弃了汉方医学,现在又有人想把它拣回来,谋求复兴。前鉴不远值得引起我国医学界的深思。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振兴中医的呼声愈来愈高。国际上“针灸热”和“中医热”的兴起,也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自己,提醒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搞好中医工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保持我国中医学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振兴中医,基础是人才,关键是特色。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有所改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国初期,全国中医约50余万人,其中,在大中城市约4万余人,县城小镇及乡村约45万人。以当时5亿人口计算,平均中医占总人口的1‰。由于长期以来党的中医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医成为受严重摧残的“重灾户”,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今天中医队伍只有34万人,占总人口的0.3~0.4‰。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迫切需要中医,而大多数的乡村现在很难找到中医。江苏省现有中医1.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不到两个半中医,农村每万人中只有一个半中医。而且中医队伍年龄老化,从事中医工作30年以上的占全省中医总数的1/3。目前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缺口都很大,而中医尤为突出。关键是中医院校规模有限,培训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现有高等中医院校26所,中等中医学校30所。1986年中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仅6000多人,中专毕业生仅2000余人,加在一起不到9000人,略等于中医队伍全年自然减员的人数。
, http://www.100md.com
因此,中医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卫生部门和中医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想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中医药大专院校要继续办好,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建设新校,逐步地缩小差距,缓和矛盾。要看到,我们是10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光把眼睛盯在正规教育上。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兴办中医教育。其中一个办法,作为高、中等中医教育的补充,就是继续实行中医带徒,让具有真才实学、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或中年中医带徒。例如让1000名有经验的老中医带2000名徒弟,等于办了几所大学和中专。这样,把一部分培养人的任务化整为零,确实是一个因事制宜,事半功倍的好办法。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后继乏人,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想着重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辩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宜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这种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已经不是传统医学所独有。象教授带研究生,研究员带助手,都具有师带徒的性质,中医方面培养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也用这个办法,这是另外一个层次,可以称作“洋带”。中医带徒重点是解决为农村防病治病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叫起来有点“土气”就是了。
, 百拇医药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一方面办中医院校,一方面坚持中医带徒,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据1985年统计,全国解放以后培养的中医学徒约7万人,相当于中医学院毕业生的总数。要是没有这批从师学习出身的中医,今天中医队伍更不知减少到什么程度。例如,湖南省1958年出师中医学徒工3089名,文革前又招收中医学徒2000名,至今很多人已成为全省中医工作中的骨干。江苏省文革前出师中医学徒3000余名,其中有40%定为大专学历,60%多定为中专,这批中医的特点是基本功比较扎实,实际临床能力比较强。河南省在1960年精简下放后,留下中医学徒1444名,以后20多年中,又分几批毕业了中医学徒4500名,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河南中医人才不足的矛盾。此外如湖北、辽宁、山东等省也都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徒。因此,培养中医人才,既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就是中国中医教育的特点。
其次,中医带徒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百拇医药
中医带待,虽然有师承家技的局限性,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地道的中医特色,带徒出身而且学有成就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师承了老中医的医德医风和流派特长。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决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不少“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手法技巧,无不出自名师的点化和学生的领悟。当然,后来也有一些学徒不成功的,这主要是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过分看重于师徒的“政治条件”,一厢情愿地搞“组织配备”,而缺少志同道合、双方自愿、尊师爱生的融洽气氛,组织措施又不够落实。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且多半属于工作方法问题,不是师带徒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因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三,“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跟师学经验”中是医带徒的基本形式。
一般是前期的基础课,统一教材,统一安排,集中学习。后期的临床课,将学生分配给有经验的中医边教边带。有些老中医愿意带自已的子女,而子女以符合带徒工条件的,教学效果尤其显著。这种分散跟师学习,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加强统一考核验收。有人对师徒的教学质量表示怀疑,关键是他们没有深入下去调查一下。实践证明,采取带徒的形式,老师更费心,学生更刻苦,凡是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抓得紧管得好的,教学质量是能够保证的。
, 百拇医药
第四,必须认真解决中医带徒中存在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师资条件、学生条件、培养目标、学制学历、教学计划、师生待遇、考核验收、学生出路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中的要害问题是师带徒的学历和待遇,过去这方面遗留的问题很多,今后应由卫生、教育、计委和劳动人事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一个统一的条例,以供遵循。一般来说,中医带徒要以县为单位,在统一政策下进行安排,实行定向招生。省、地中医、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检查考核,以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带徒质量的不断提高。民族医和民间草药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继乏人的情况更加严重,带徒培养人才更有其重要性和适应性。一定要把他们的理论和经验继承下来,不使失传。
由此可见,中医带徒学习的办法并非一时性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策,而完全应该从长计议,深入论证,纳入中医教育体系,反映出中国式的医学教育的特色。这种正视困难,研究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唯求务实的精神和做法,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中必须特别强调的。只有立足改革,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把中医带徒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医队伍的有计划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百拇医药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须进一步认清国情,符合民意,实事求是,加速前进。中国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存在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的兴旺和衰败,对我们的民族至关重要。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抛弃了汉方医学,现在又有人想把它拣回来,谋求复兴。前鉴不远值得引起我国医学界的深思。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振兴中医的呼声愈来愈高。国际上“针灸热”和“中医热”的兴起,也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自己,提醒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搞好中医工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保持我国中医学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而振兴中医,基础是人才,关键是特色。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有所改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国初期,全国中医约50余万人,其中,在大中城市约4万余人,县城小镇及乡村约45万人。以当时5亿人口计算,平均中医占总人口的1‰。由于长期以来党的中医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医成为受严重摧残的“重灾户”,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今天中医队伍只有34万人,占总人口的0.3~0.4‰。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迫切需要中医,而大多数的乡村现在很难找到中医。江苏省现有中医1.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不到两个半中医,农村每万人中只有一个半中医。而且中医队伍年龄老化,从事中医工作30年以上的占全省中医总数的1/3。目前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缺口都很大,而中医尤为突出。关键是中医院校规模有限,培训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现有高等中医院校26所,中等中医学校30所。1986年中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仅6000多人,中专毕业生仅2000余人,加在一起不到9000人,略等于中医队伍全年自然减员的人数。
, http://www.100md.com
因此,中医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卫生部门和中医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想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中医药大专院校要继续办好,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建设新校,逐步地缩小差距,缓和矛盾。要看到,我们是10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光把眼睛盯在正规教育上。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兴办中医教育。其中一个办法,作为高、中等中医教育的补充,就是继续实行中医带徒,让具有真才实学、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或中年中医带徒。例如让1000名有经验的老中医带2000名徒弟,等于办了几所大学和中专。这样,把一部分培养人的任务化整为零,确实是一个因事制宜,事半功倍的好办法。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后继乏人,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想着重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辩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宜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这种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已经不是传统医学所独有。象教授带研究生,研究员带助手,都具有师带徒的性质,中医方面培养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也用这个办法,这是另外一个层次,可以称作“洋带”。中医带徒重点是解决为农村防病治病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叫起来有点“土气”就是了。
, 百拇医药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一方面办中医院校,一方面坚持中医带徒,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据1985年统计,全国解放以后培养的中医学徒约7万人,相当于中医学院毕业生的总数。要是没有这批从师学习出身的中医,今天中医队伍更不知减少到什么程度。例如,湖南省1958年出师中医学徒工3089名,文革前又招收中医学徒2000名,至今很多人已成为全省中医工作中的骨干。江苏省文革前出师中医学徒3000余名,其中有40%定为大专学历,60%多定为中专,这批中医的特点是基本功比较扎实,实际临床能力比较强。河南省在1960年精简下放后,留下中医学徒1444名,以后20多年中,又分几批毕业了中医学徒4500名,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河南中医人才不足的矛盾。此外如湖北、辽宁、山东等省也都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徒。因此,培养中医人才,既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就是中国中医教育的特点。
其次,中医带徒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百拇医药
中医带待,虽然有师承家技的局限性,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地道的中医特色,带徒出身而且学有成就者,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师承了老中医的医德医风和流派特长。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决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不少“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手法技巧,无不出自名师的点化和学生的领悟。当然,后来也有一些学徒不成功的,这主要是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过分看重于师徒的“政治条件”,一厢情愿地搞“组织配备”,而缺少志同道合、双方自愿、尊师爱生的融洽气氛,组织措施又不够落实。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且多半属于工作方法问题,不是师带徒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因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三,“集中上课学理论,分散跟师学经验”中是医带徒的基本形式。
一般是前期的基础课,统一教材,统一安排,集中学习。后期的临床课,将学生分配给有经验的中医边教边带。有些老中医愿意带自已的子女,而子女以符合带徒工条件的,教学效果尤其显著。这种分散跟师学习,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加强统一考核验收。有人对师徒的教学质量表示怀疑,关键是他们没有深入下去调查一下。实践证明,采取带徒的形式,老师更费心,学生更刻苦,凡是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抓得紧管得好的,教学质量是能够保证的。
, 百拇医药
第四,必须认真解决中医带徒中存在的一系列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师资条件、学生条件、培养目标、学制学历、教学计划、师生待遇、考核验收、学生出路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中的要害问题是师带徒的学历和待遇,过去这方面遗留的问题很多,今后应由卫生、教育、计委和劳动人事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一个统一的条例,以供遵循。一般来说,中医带徒要以县为单位,在统一政策下进行安排,实行定向招生。省、地中医、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检查考核,以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带徒质量的不断提高。民族医和民间草药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继乏人的情况更加严重,带徒培养人才更有其重要性和适应性。一定要把他们的理论和经验继承下来,不使失传。
由此可见,中医带徒学习的办法并非一时性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策,而完全应该从长计议,深入论证,纳入中医教育体系,反映出中国式的医学教育的特色。这种正视困难,研究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唯求务实的精神和做法,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中必须特别强调的。只有立足改革,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把中医带徒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医队伍的有计划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