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路志正谈中医名家的培养
周颖
如何培养名副其实的中医名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著名老中医路志正提出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这一观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感悟。
我国自恢复学位考试制度以来,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了不少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抗击非典中出现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说明中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群众反映,现在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有些分配到乡镇医院去的中医大学生不如跟师学徒的。现在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能教学,又能看急性重危大病,深受群众爱戴的中医学家,在国内已屈指可数。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据了解,学生在中医学院学5年,中医和西医课程的比例说是7:3,但学生用在西医上的时间不少于50%。除去一年的临床实习和寒暑假,真正用在中医上的功夫不到2年,这与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背道而驰。据山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奇文反映,目前中医队伍中的专家有3种:一是研究中医古典著作的学者,他们致力于古代医籍考证、诠译和注解,著述颇多,但几十年不看病了。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也多半走了老师的这条路子。可以说,他们在整理研究中医理论方面功不可没。二是专事教学的教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教学、备课、写文章。其中有博导,有硕导,也有的被评为全省甚至全国的名老中医。三是中医临床家,这些人专事看病,在一省一市一县颇有名气,“挂号排队摆长龙,挨号不等到天明,一天能看百十号,累得腰酸背又疼”。这些专家受人尊敬,但无时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不出很多的学术著作,因而也就很少能评上什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之类的职称。
, 百拇医药
路老从医几十年的体会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替患者解除病痛,中医疗效自然令人信服。他曾多次到国外讲学与考察,看到或听说有的打着博士的旗号,但就是看不好病,不用几次,人家就不找了。这不仅降低了中国博士生的威信,还败坏了中医中药的声誉。西方国家不少大学聘请来自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否原原本本地把系统的中医理论交给洋学生,还是采用西医的术语和理论削足适履地去套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得而知。这些人往往在中医面前是西医专家,在西医面前是中医专家,坐而论道,不求实际。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医确实有生存危机。
非典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给中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怎样培养中医名家?路老说,对于教育来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在突发疾病面前,往往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不仅贻误患者病情,还给中医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医生这个职业是终身学习的,在院校时间有限,主要以中医课程为主,适当学习一些西医生理解剖等知识是应该的,但不能反客为主。因此,中医学院应多培养出一批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际临床经验的人才,毕业后,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再进修或钻研更深的中、西医课程。博士教育也应该改革,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宜固定一种模式。
教育部门要鼓励学生在古汉语和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在干中学,学中干,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牢牢地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作为学生,必须钻进去,再钻出来,才能体会到中医理论的真谛;必须“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成为中医的后继人才。
他建议,教育部门要设置流行性传染病课程,传授防治知识,培养专门人才;要组织专家编写一套防治急性热性传染病学,如《中医瘟疫学》,作为青壮年中医复习温课的教材,以提高理论水平和治疗急症的能力。B24, 百拇医药
如何培养名副其实的中医名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著名老中医路志正提出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这一观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感悟。
我国自恢复学位考试制度以来,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了不少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抗击非典中出现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说明中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群众反映,现在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有些分配到乡镇医院去的中医大学生不如跟师学徒的。现在有很深的理论造诣,能教学,又能看急性重危大病,深受群众爱戴的中医学家,在国内已屈指可数。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据了解,学生在中医学院学5年,中医和西医课程的比例说是7:3,但学生用在西医上的时间不少于50%。除去一年的临床实习和寒暑假,真正用在中医上的功夫不到2年,这与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背道而驰。据山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奇文反映,目前中医队伍中的专家有3种:一是研究中医古典著作的学者,他们致力于古代医籍考证、诠译和注解,著述颇多,但几十年不看病了。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也多半走了老师的这条路子。可以说,他们在整理研究中医理论方面功不可没。二是专事教学的教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事教学、备课、写文章。其中有博导,有硕导,也有的被评为全省甚至全国的名老中医。三是中医临床家,这些人专事看病,在一省一市一县颇有名气,“挂号排队摆长龙,挨号不等到天明,一天能看百十号,累得腰酸背又疼”。这些专家受人尊敬,但无时间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不出很多的学术著作,因而也就很少能评上什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之类的职称。
, 百拇医药
路老从医几十年的体会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替患者解除病痛,中医疗效自然令人信服。他曾多次到国外讲学与考察,看到或听说有的打着博士的旗号,但就是看不好病,不用几次,人家就不找了。这不仅降低了中国博士生的威信,还败坏了中医中药的声誉。西方国家不少大学聘请来自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否原原本本地把系统的中医理论交给洋学生,还是采用西医的术语和理论削足适履地去套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得而知。这些人往往在中医面前是西医专家,在西医面前是中医专家,坐而论道,不求实际。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医确实有生存危机。
非典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给中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怎样培养中医名家?路老说,对于教育来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在突发疾病面前,往往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不仅贻误患者病情,还给中医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医生这个职业是终身学习的,在院校时间有限,主要以中医课程为主,适当学习一些西医生理解剖等知识是应该的,但不能反客为主。因此,中医学院应多培养出一批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际临床经验的人才,毕业后,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再进修或钻研更深的中、西医课程。博士教育也应该改革,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不宜固定一种模式。
教育部门要鼓励学生在古汉语和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在干中学,学中干,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牢牢地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作为学生,必须钻进去,再钻出来,才能体会到中医理论的真谛;必须“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成为中医的后继人才。
他建议,教育部门要设置流行性传染病课程,传授防治知识,培养专门人才;要组织专家编写一套防治急性热性传染病学,如《中医瘟疫学》,作为青壮年中医复习温课的教材,以提高理论水平和治疗急症的能力。B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