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血管内皮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意义——系列研究之七(续)——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上接6月19日第16版)
结果
一、一般资料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率、血压、TC、LDL-C、HDL-C、TG和血糖等基础状况及ET、vWF、NO、sVCAM-1、sICAM和FMD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x±s)
项目
常规治疗组(n=18)
通心络组(n=28)
年龄(岁)
, http://www.100md.com
63.3±11.0
68.4±8.7
性男(男/女)
13/5
20/8
吸烟(例)
8
14
血糖(mmol/L)
5.24±1.06
5.12±0.98
甘油三酯(TG,mmol/L)
, 百拇医药
1.82±1.06
1.75±0.52
总胆固醇(TG,mmol/L)
5.87±1.76
6.04±1.6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ol/L)
2.52±0.83
2.58±0.8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mol/L)
0.94±0.41
0.96±0.45
, http://www.100md.com
收缩压(SBP,mmHg)
148.6±27.4
147.2±28.5
舒张压(DBP,mmHg)
83.5±10.2
86.2±11.8
二、临床疗效
通心络组1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常规治疗组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通心络组总有效率92.86%,26/28高于常规治疗组66.67%,12/18(χ2=5.232P=0.042)。
三、实验室指标比较
, http://www.100md.com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组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或P<0.01);通心络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常规治疗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1)。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vWF、ET、NO、sVCAM-1、sICAM-1和FMD测定值比较(x±s)
检测指标
vWF(%)
ET(ng/ml)
, http://www.100md.com
NO(μmol/L)
sVCAM-1(ng/ml)
sICAM-1(ng/ml)
FMD(%)
常规治疗组
治疗前
203.7±33.6
122.1±9.4
43.8±9.1
460.3±35.4
316.3±51.8
4.1±1.6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后
178.6±29.7△△
104.9±13.8△△
55.1±8.4△△
447.0±39.1
314.6±35.7
5.1±1.7△
通心络组
治疗前
201.5±23.9
119.7±12.3
43.9±10.8
, 百拇医药
462.2±42.3
315.7±40.7
4.0±1.8
治疗后
152.2±31.5△△☆
77.9±12.6△△☆
68.5±12.4△△☆
412.0±35.9△△☆
276.9±30.6△△☆
6.8±2.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1。
, 百拇医药
讨论
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起始于动脉内皮功能异常3,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糖代谢异常均可作为其触发因素。这种功能异常包括内皮细胞在NO、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前列环素、血管紧张素II、ET介导下对脂蛋白和其他血浆成分的通透性增加;VCAM-1、ICAM-1和选择素族在内的内皮黏附分子的上调;以及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PDGF 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介导下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内皮下的迁移,从而导至平滑肌细胞(SMC)迁移、T细胞激活、泡沫细胞形成以及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因此,内皮功能异常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内皮细胞产生的缩血管因子和舒血管因子之间的平衡是内皮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即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异常,其评价方法包括:NO生存量测定;缩血管因子水平检测;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查;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检查;内皮细胞表达的抗凝/促凝因子、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变化的检测。
, http://www.100md.com
ET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主要血管收缩因子,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主要血管舒张因子,内皮功能损伤时,血浆ET水平升高和/或NO水平下降,二者比例失衡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以袖带短暂阻断肱动脉血流引起反应性血流增加和血管扩张,以高分辨率彩超探测肱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是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该方法无创伤,易操作,重复性好,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筛选和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4。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生理状态下储存于内皮细胞的Weibei-Pakade小体中,血管内皮损伤时释放入血有利于血小板在局部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因而血中vWF水平升高是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据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白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个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过程,而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是炎症的起始步骤,这一过程由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cekk adhesion mokecukes)所介导5。大量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6,7表明VCAM-1和ICAM-1可以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滚动和稳定黏附,并继而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等炎性因子的协助下穿越血管表层,启动局部的炎症反应,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当内皮功能异常时,黏附分子表达过度增加,这些分子可从内皮表面脱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并能够被测定,因此它们可能作为动脉硬化的早期标志物。
, 百拇医药
Wojakowski等8选择24例来自于动脉硬化高危家庭的儿童(父亲55岁前或/和母亲65岁前患心血管疾病)和24例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儿童,用放免试剂盒测定血清sICAM-1。结果发现高危组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TC、LDL-C、HDL-C、TG无差异。而Ley9、Cybuksky10研究认为VCAM-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通心络胶囊是吴以岭教授首创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O水平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降低血清ET、vWF、sVCAM-1和sICAM水平,从而可能通过抗凝、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减少部分细胞黏附分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参考文献略), 百拇医药
结果
一、一般资料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吸烟率、血压、TC、LDL-C、HDL-C、TG和血糖等基础状况及ET、vWF、NO、sVCAM-1、sICAM和FMD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x±s)
项目
常规治疗组(n=18)
通心络组(n=28)
年龄(岁)
, http://www.100md.com
63.3±11.0
68.4±8.7
性男(男/女)
13/5
20/8
吸烟(例)
8
14
血糖(mmol/L)
5.24±1.06
5.12±0.98
甘油三酯(TG,mmol/L)
, 百拇医药
1.82±1.06
1.75±0.52
总胆固醇(TG,mmol/L)
5.87±1.76
6.04±1.65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ol/L)
2.52±0.83
2.58±0.8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mol/L)
0.94±0.41
0.96±0.45
, http://www.100md.com
收缩压(SBP,mmHg)
148.6±27.4
147.2±28.5
舒张压(DBP,mmHg)
83.5±10.2
86.2±11.8
二、临床疗效
通心络组1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常规治疗组5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通心络组总有效率92.86%,26/28高于常规治疗组66.67%,12/18(χ2=5.232P=0.042)。
三、实验室指标比较
, http://www.100md.com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组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或P<0.01);通心络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常规治疗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1)。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vWF、ET、NO、sVCAM-1、sICAM-1和FMD测定值比较(x±s)
检测指标
vWF(%)
ET(ng/ml)
, http://www.100md.com
NO(μmol/L)
sVCAM-1(ng/ml)
sICAM-1(ng/ml)
FMD(%)
常规治疗组
治疗前
203.7±33.6
122.1±9.4
43.8±9.1
460.3±35.4
316.3±51.8
4.1±1.6
, http://www.100md.com
治疗后
178.6±29.7△△
104.9±13.8△△
55.1±8.4△△
447.0±39.1
314.6±35.7
5.1±1.7△
通心络组
治疗前
201.5±23.9
119.7±12.3
43.9±10.8
, 百拇医药
462.2±42.3
315.7±40.7
4.0±1.8
治疗后
152.2±31.5△△☆
77.9±12.6△△☆
68.5±12.4△△☆
412.0±35.9△△☆
276.9±30.6△△☆
6.8±2.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1。
, 百拇医药
讨论
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起始于动脉内皮功能异常3,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糖代谢异常均可作为其触发因素。这种功能异常包括内皮细胞在NO、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前列环素、血管紧张素II、ET介导下对脂蛋白和其他血浆成分的通透性增加;VCAM-1、ICAM-1和选择素族在内的内皮黏附分子的上调;以及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PDGF 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介导下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内皮下的迁移,从而导至平滑肌细胞(SMC)迁移、T细胞激活、泡沫细胞形成以及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因此,内皮功能异常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内皮细胞产生的缩血管因子和舒血管因子之间的平衡是内皮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一旦失去这种平衡即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异常,其评价方法包括:NO生存量测定;缩血管因子水平检测;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查;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检查;内皮细胞表达的抗凝/促凝因子、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变化的检测。
, http://www.100md.com
ET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主要血管收缩因子,NO是内皮细胞产生的主要血管舒张因子,内皮功能损伤时,血浆ET水平升高和/或NO水平下降,二者比例失衡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以袖带短暂阻断肱动脉血流引起反应性血流增加和血管扩张,以高分辨率彩超探测肱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是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该方法无创伤,易操作,重复性好,可用于冠心病诊断的筛选和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4。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生理状态下储存于内皮细胞的Weibei-Pakade小体中,血管内皮损伤时释放入血有利于血小板在局部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因而血中vWF水平升高是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据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白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个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过程,而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是炎症的起始步骤,这一过程由炎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cekk adhesion mokecukes)所介导5。大量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6,7表明VCAM-1和ICAM-1可以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滚动和稳定黏附,并继而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等炎性因子的协助下穿越血管表层,启动局部的炎症反应,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当内皮功能异常时,黏附分子表达过度增加,这些分子可从内皮表面脱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并能够被测定,因此它们可能作为动脉硬化的早期标志物。
, 百拇医药
Wojakowski等8选择24例来自于动脉硬化高危家庭的儿童(父亲55岁前或/和母亲65岁前患心血管疾病)和24例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儿童,用放免试剂盒测定血清sICAM-1。结果发现高危组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TC、LDL-C、HDL-C、TG无差异。而Ley9、Cybuksky10研究认为VCAM-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
通心络胶囊是吴以岭教授首创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O水平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降低血清ET、vWF、sVCAM-1和sICAM水平,从而可能通过抗凝、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减少部分细胞黏附分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参考文献略), 百拇医药